在鹭岛厦门的繁华都市中,藏着一处如诗如画的秘境——莲花公园。
这座始建于年的社区公园,虽无山海壮阔,却以独特的园林意趣与人文温度,成为市民心中“最厦门”的绿色栖居地。
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自然、历史、生活在此处温柔相拥。
一、自然之韵:水墨丹青间的生态画卷莲花公园占地约2.15公顷,虽是“口袋公园”,却以精巧的园林设计展现自然之美。
园内三叠水池层层递进,最上层的荷花池波光潋滟,池中矗立着4.5米汉白玉雕琢的“出水芙蓉”雕塑,荷花女身姿婀娜,与池畔的假槟榔树相映成趣,恍若一幅流动的《爱莲说》。
夏至初秋,粉荷垂露,莲叶接天,引得摄影爱好者驻足流连。
公园的灵魂在于水。活水瀑布曾因地下水位下降而沉寂,经近年修缮后重现飞瀑流泉的灵动。
清晨薄雾中,水帘如白绸轻舞,傍晚夕阳下,碎金般的波光与柳影共舞,为都市人提供了一处洗涤尘嚣的秘境。
蜿蜒的绿荫小径两旁,凤凰木、蓝花楹次第绽放,春樱与秋桂交织成四季变奏曲。
二、人文之魂:市井烟火里的诗意栖居莲花公园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厦门人生活的缩影。
清晨五点半,太极拳队的身影便在榕树下舒展,竹剑与晨光共舞;
傍晚时分,广场舞的旋律与孩童的欢笑声此起彼伏,老人们摇着蒲扇在亭中话家常,婴儿车在斜坡草地上编织成流动的彩虹。
这座公园承载着三代厦门人的集体记忆:
有人在此拍下第一张婚纱照,有人在此目送子女远行,更有归国华侨专程回来寻觅儿时足迹。
园内仿古建筑圆明亭与仪山亭,以黛瓦红柱勾勒出闽南风情,而“三潭印月”造型的石塔与古朴的石灯笼,则将西湖意境融入社区园林。
每逢端午,龙舟竞渡的鼓声激荡湖面;中秋佳节,荷花池畔的灯谜会吸引千人驻足,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
三、时光之轴:从荒野到绿洲的生态守护莲花公园的诞生源于对城市生态的深刻洞察。
年代,随着莲花新村的开发,这片荒芜的洼地被改造为厦门首个住宅区配套公园。
设计者以“挖地成池”为理念,既解决排水问题,又营造出“小中见大”的园林意境。三叠水池的活水循环系统,至今仍是生态设计的典范。
近年来,园方通过更换老化水泵、修复瀑布景观、增设警示设施等举措,让这座0多年的“老公园”焕发新生。
市民自发组成的护园队,更让每一棵古榕、每一片荷叶都得到悉心呵护。正如一位老厦门所言:“这里的水,比家里养的鱼缸还干净。”
四、未来之境:城市绿肺的多元可能面对城市化浪潮,莲花公园正探索更多元的发展路径。
园内增设的智能健身器材、无障碍通道,让老年人与残障人士共享绿色空间;
亲子自然课堂、生态摄影展等活动,吸引年轻家庭与艺术爱好者。
未来,公园计划以“莲花文化”为核心,打造集生态科普、非遗体验、社区共创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让传统园林在现代都市中续写新章。
结语:莲花公园没有鼓浪屿的惊世绝艳,没有环岛路的浪漫海风,却以最质朴的姿态,诠释着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独特气质。
它是一方凝固的时光琥珀,记录着市井生活的温度;更是一处流动的生命课堂,教会人们如何在钢筋森林中与自然共生。
正如雕塑家王则坚教授对“出水芙蓉”的寄语:
“愿每位过客,都能在此遇见内心的清净。”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