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学分类中,决明属于豆科决明属。看遇到决明之前,我其实和决明属的不少植物打过交道:*槐决明、双荚决明、翅荚决明、甚至外来的爪哇决明。可偏偏最正牌的属长决明在前些日子才姗姗来迟,出现在我的眼前。 次见到它还是在夜晚,当时虽然没有认出它来,却已经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那是饭后例行散步的时候。接着路灯的光亮,依然可以看清路边的野生植物。这条路走过无数遍了,大部分的植物都已经耳熟能详。开着一串串小白花,花心中又带着深红紫色的是臭鸡屎藤,白色的绒球挂在树梢,那当然是簕仔树了。龙珠果用不着去看它,浓郁的香气已经告诉我它处于半成熟状态,此时的它可是肉食植物,利用香气来吸引小虫子,然后靠苞片中分泌的粘液来将这些小虫子捕获,再慢慢地消化掉它们。甜蜜的外表下,龙珠果可是有一颗嗜血的心。
含羞草当然已经睡去了,就连高大的凤凰木叶片也都如含羞草一般闭合起来了。豆科的植物还真是敏感呢,不少典型的长着羽状复叶的豆科植物都会在傍晚时分悄然将叶片合拢。这不,路边又有一株植物也睡去了。它的叶片可不是羽状的,而是椭圆形的,稍微有点不对称,一边大一边小。它们睡觉的样子很奇特,几片叶子合拢在一起,是完全合拢的,看起来好像一根茎上就长着几片垂直的叶片一般。因为叶片合拢在一起,所以我无法看出它到底有几片小叶。不过我大概能判断出它也是豆科的,因为它*色的小花与双荚决明长相非常相似,而且叶片的形状也很类似,只是更大一些。
(以上为睡梦中的决明)
(以上为睡梦中的豆科植物田菁
)
我抱着好奇的心,第二天一大早又去看它。这次可看清楚了,原来有三对小叶。叶片比双荚决明要大一倍呢,花却好像比双荚决明还要小上一点点。花萼很明显,绿色的,硬挺地在花的后面托着它。*色小花中有长长的一根雌蕊打着卷儿。雄蕊好几根,在一旁众星捧月般围着那雌蕊。五枚*色花瓣彼此并不相连,风一吹便凌乱不堪。若论颜值,确实不如*槐决明或是双荚决明。不过胜在天然,没有人工修剪培植,倒是在野趣上胜出那些公园里或是作为行道树的各种决明。
当时我并不知道我见到的竟然是决明属的属长。回来查了资料才明白,这才是决明子的主要来源。决明子在前两年可是火了一阵子,有人用它来减肥,有人用来填充枕头,还有人如我的弟妹,买了许多回来放在一个箱子里给小朋友当沙子玩。那时候没见到决明,却看见过许多黑褐色发亮的决明子。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立方体。古人以为这种形状是马蹄形,所以又叫它马蹄决明。还有种草决明,指的是青葙子。
《植物志》上说,决明原产美洲热带地区。不知道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翻看《本草纲目》,早在郭璞释《尔雅》就已经提到过决明。不过北宋时期的苏颂认为尔雅中的决明和他所认为的决明并非一种。李时珍同意苏颂的观点,以为决明有两种,其中一种马蹄决明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决明:
一种马蹄决明。茎为三四尺,叶大于苜蓿。而本小末奓。昼开夜合,俩俩相贴。秋开淡*花五出,结角如初生细豇豆。…
你看,李时珍观察到的叶片夜晚两两相贴,与我看到的完全一样。开花的季节也是秋天,叶片与苜蓿相似,但是尺寸上大很多。可见明朝时决明早已被人所知。不知道却又是何时从热带美洲传入我国的呢。想来这里面大概是有什么谬误之处吧。
既然叫决明,定然是对眼睛有好处了。山西民间俗称决明子为“千里光”,也是对其明目功能的肯定和赞誉。《本草经疏》里说:“决明子,其味咸平,《别录》益以苦甘微寒而无*。咸得水气,甘得土气,苦可泄热,平合胃气,寒能益阴泄热,足厥阴肝家正药也。亦入胆肾。肝开窍于目,瞳子神光属肾,故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别录》兼疗唇口青。《本经》久服益精光者,益阴泄热、大补肝肾之气所致也。”意思是决明子可以除肝胆风热。肝开窍于目,故而决明子又能通过除肝胆风热治疗眼疾。不过现在的人大约都没想过用它来治疗眼疾吧,而是另辟蹊径地使用它来减肥。因为它有通便之功效。不信你看看市场上所谓的减肥茶配方,当中定然有一味药叫作决明子。不过比起药性猛烈的番泻叶和大*,决明子确实算是温和的减肥良药。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