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墨涛声依旧厦门游记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59.html

撰文

王蕾

摄影

王蕾

编辑

徐雨馨

校对

林品慧

排版

王喆浩

责编

仇依楠潘小燕

厦门是美丽的。如果不曾去过那儿,我大抵会用“小资”、“文艺”、“慢生活”这些标签定义她。不过这太过草率、也太过可惜。她保留下了过往的文化艺术与金戈铁马,守护住了如今的安宁,永不止息地在矛盾中探索发展。

于厦门大学任教多年的易中天教授在《读城记》的开头这样描述这座城市:“厦门是岛。厦门岛很美很美。厦门岛的美丽举世闻名。”

凡是初到厦门的人,首先惊叹的是她的文明与干净。街头巷尾,不经意间就能看见“垃圾分类、绿色生活”的标语;街道即使年久失修,也不见果皮纸屑;海风洁净,闻不到废气与粉尘的味道;甚至耳畔也是清净的,少有喧嚣与秽语……诗人海子没有错,这座小城,享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美。

厦门没有太多历史遗产,在这一点上远比不上她的两个近邻——一个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另一个是拥有百年土楼文明的漳州。历史上,厦门原本下属于泉州府同安县。只是由于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厦门才异*突起,后来居上。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厦门和广州、福州、宁波、上海一起,成为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年后,打开了一百年的大门重新关闭。通商口岸变成了海防前线,连天炮火取代了过往帆墙。又过了30年,干戈化玉帛,刀剑铸犁锄,海防前线又变成了经济特区。

历史上的闽南,温柔宽容与豪气并存。

其包容性,主要体现在鼓浪屿的文化多样性上。这个方圆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小岛,是厦门文化与艺术的一张名片。

作为西方望见中国的一扇窗,历史上有13个国家在鼓浪屿派驻领事。也少有如鼓浪屿般的小岛,能海涵如此多的风俗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闽南独有的民间崇拜,各信其主、各传其道。外国教会先后在鼓浪屿办了多所学校,也为鼓浪屿孕育了一批人才:如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奠基人林巧稚、音乐家周淑安、画家林克恭、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村的创始人陈嘉庚、体育教育家马约翰等。一代代文化名人,也都因小岛的温柔慕名而来。她,是巴金笔下“南国的梦”;是林语堂遇见“情深”和“缘浅”的地方;郭沫若登临日光岩后,发出“屹立鹭江 峰”的喟叹;诗人舒婷生长在鼓浪屿,作出散文集《真水无香》,并在扉页写下“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屿”。她的另一名作《致橡树》,亦写于鼓浪屿。从此,世人皆不做“攀缘的凌霄花”。

鼓浪屿上的万国建筑群,更是中西文化相互包纳的产物:西洋外廊式的建筑风格,与四面围合式的闽南建筑风格相融合,创造出了一幢幢各具风情的别墅。

鼓浪屿素有“琴岛”别称,她从不拒绝音乐。钢琴、班卓琴、尤克里里......琴的种类繁多。“家庭音乐会”、“国际音乐周”……百姓与音乐家共同演奏。绕梁的余音浸润着砖瓦古厝。卡尔维诺说:“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文学、建筑、音乐若要繁盛,终离不开文化这一母体的多元。

历史上的闽南对外来文化是宽容的,但另一方面,也从不缺豪气。鲁迅在厦大任教时曾说:“一想到除了台湾,厦门乃是满人入关以后我们中国 亡的地方,委实觉得可悲可喜。”抗清名将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前,把厦门作为重要的战略基地,训练出了万名“铁人”*。58年到79年的两岸对峙时期,炮弹从屋顶飞过,厦门百姓自费购置的克虏伯大炮更是没有一天休息过。正如诗人郭小川写的那样:

这是祖国的一角,却凝聚了祖国的多少豪气!

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去,现代的厦门,是多彩与宁静并有的。这个蕞尔小岛,像是祖国母亲的娇女,闲不下也累不着。五口通商有她,五大特区有她, 的国内旅游城市也有她。这是必然的,毕竟厦门生态环境良好。郭小川这样赞美厦门:“凤凰木开花红了一城,木棉树开花红了半空。”郑予愁更是这样抒情:“那儿浴你的阳光是蓝的,海风是绿的;你的健康是郁郁的,爱情是徐徐的。”

厦门盛产美食,中山路、曾厝垵永远人流如织,街道两旁是各种各样的排挡和小吃摆摊。这边的海鲜楼刚刚酒席全满,那边的烧烤摊也陆陆续续地围满了人。烧烤摊上堆着小山一样高的生蚝、大虾、鱿鱼串,酱香扑鼻。点上一碗沙茶面、一份海蛎煎,配上姜母鸭和土笋冻, 烟火,好不自在。加之厦门交通又较为方便:车费便宜、班次多、路况好,BRT空中巴士畅通无阻,生活在现代的厦门无疑是令人满足的。

并且,不管白天多少尘嚣纷扰,夜晚的厦门总能宁静。暮色深沉下的鼓浪屿,高大的棕榈树刷刷地在风里响,在供游人参观的洋房背面,鼓浪屿的民宅只是静,民宅的窗格缝里,摇曳着腾起炊烟。蜿蜒的坡道上,少有的几盏路灯泛着微弱的光。

寂静浓如酒,令人微醺。坡道尽头,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要扑到心坎里。靠着石栏,听得见自己的心音,月色皎洁,游人的心便也安安稳稳地往下沉,好像一尾入梦的鱼。

宏观看来,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厦门从来不缺。但正如易中天教授写到的那样,厦门似乎一直与“小岛意识”挂钩。明明*府 其他省市建了国际机场,地铁建设却异常缓慢。明明有充足的市场资源,却给想要进入的民营企业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明明厦漳泉一体化能惠及周边,厦漳城际轨道R3号线的建设却屡被延缓。明明岛内岛外都是厦门,岛外人却爱自称“鼓浪屿人”。说到底,经济的发展,光靠“岛内人”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岛外人”,甚至异乡人参与进来。一座城市最宝贵的就是新鲜血液。厦门这道“门”,不应变成闭关自守的小门,而应成为吐纳世界风云的大门。

尽管厦门具有多面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厦门是衷于创造之城。举个例子,在中国,墙壁涂鸦似乎一直不入流,总被认为是一种破坏或者精神污染。但厦门大学的芙蓉隧道,就因为满壁的涂鸦,成为中国最文艺隧道。

学生的创造力在隧道的墙壁上肆意生长,1.10公里的隧道承载了无数人青春的记忆,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芙蓉隧道。这是厦大的特色所在。反思起来,如今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就像从复印机里复制出来的产品,到处尘土飞扬,灰暗的天空和污浊的河道被钢筋水泥切割成零散的碎片,少有值得记忆的清净乐土。自身的特色和文化又在哪里呢?统一带来秩序,而自由带来创造,过多的规则会束缚创造。统一与自由二者之间,也许我们该寻求一种平衡。

厦门是美丽的。如果不曾去过那儿,我大抵会用“小资”、“文艺”、“慢生活”这些标签定义她,太过草率、也太过可惜。她保留下了过往的文化艺术与金戈铁马,守护住了如今的安宁,永不止息地在矛盾中探索发展。作家陈丹燕在《我的旅行哲学》中所说的:“有时候认识一个世界需要对比”。一个旅行者看世界时,通过第三视角的目光,看到的既有美满,又有缺憾。正是这样真实的世界,留存在旅行者心中,就像放在衣橱深处的玫瑰油那样,散发着经久不息的芳香。美丽的南方小岛啊,祝你好花常开,好景常在、涛声依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jz/11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