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用野蛮对抗文明

没什么,不过就是热爱阅读和思考

《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声名在外,无论是在豆瓣还是知乎,都把这本书捧得很高。年轻人本身就渴望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不愿意轻易陷入劳动和社会关系当中,更何当年轻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历了个性独立的思潮后,就更希望去追寻自己某种想要的生活。所以这本书也很简单地成为了某种圣经或者行为指南,无数的少年少女被激励着走向个性独立、实现梦想。

但是回过头来看,毛姆在文学史上其实也只能算得上二流作家,他的这篇小说叙事并不流畅引人入胜,见解也没有过分深刻。但是要强行说这本书不好那也是不公平的,毛姆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有些句子写来非常精妙。举个例子: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索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

另外书中的70%之后,在描述思特里克兰德生命 阶段的时候,文中的“我”来到塔希提岛。小说的文风突然变得有点明朗而忧伤,开始有些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进行抒情:

塔希提岛是一座高耸出海面的岛屿,岛上树木郁郁葱葱,暗绿色的深褶使你猜到那是一条条寂静的峡谷,在阴暗峡谷的深处神秘莫测,沿着峡谷流淌着冰冷的潺潺溪水。你会觉得在这个树木遮天蔽日的地方,远古时代以来,生活就按照古老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而未改变。甚至在这里,你能感到某种东西是悲伤和可怕的,但这种印象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反而使你更加敏锐地感到要及时行乐。就好像快乐的一群人对于小丑的插科打诨哈哈大笑时,在小丑的眼中你会发现悲伤的神色。他的嘴角在微笑,他的笑话更可笑,因为他在和大笑的人互动交流时,发现自己内心无法忍受的孤独越发强烈。塔希提岛在微笑,亲切而友好,就像一个可爱的女人优雅地彰显她的迷人与美丽。当船进到位于帕皮提的港口时,那种身心得以抚慰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美妙极了。停泊在码头的双桅纵帆船整齐、干净,海湾环抱的小镇洁白、文雅,而凤凰木在蔚蓝的天空下却红得刺目,像激情的呼喊一般,极力炫示自己鲜艳的色彩。它们有着放浪形骸的肉欲,让你喘不上气来。当船靠近码头的时候,穿过码头蜂拥到岸边的人们兴高采烈而又彬彬有礼,他们大声喊叫,开心地挥舞着手臂。这是一片褐色面孔的海洋,你会有这样一种印象:在炎炎碧空下,色彩在移动。每件事都是在奔忙中完成的,无论是从船上卸行李,还是海关的通关,似乎每个人都在冲你微笑。天气很热,光线照得人睁不开眼,而各种色彩又让人头晕目眩。

这些无不反应出毛姆所具有的良好的文字能力。再加上这本书所写作的题材是人们所乐于看到和追捧的主人公追求梦想的主题,流行一时、甚至被后来人所一再推荐是很显然不过的。文中的主人公觉得生命里有欲望一定要画画,为此不惜抛弃妻子孩子金钱社会地位等等,宁可接受极端简陋的物质条件而画画,最终死后功成名就。这种带悲剧味道的故事,让那些不愿意被他人目光束缚的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但是照着这条路思考这本书并不是完全经得起推敲。

追求那些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当然要先能够有一定的基础保证生活,但是在生活之外还有很多值得追寻的东西,甚至哪怕追寻这些东西会一辈子默默无闻或者贫苦一生,但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做才会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新的突破,留下更多的财富。但是追寻这些事情是否意味着要和家庭责任完全割裂呢?是否意味着要完全抛弃现代社会文明呢?他在巴黎的旅馆里面生病,靠的是别人悉心照料才活下去。当他去到塔希提的时候,最终还是一样娶妻生子安顿下来。她的妻子照顾他的日常起居,还要为他购置颜料画布。一个既不希望受到文明社会对自己束缚的人,又其实需要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为他提供的种种便利,那么这样的一个追梦蓝本是否太过哗众取宠。

思特里克兰德是天才吗?从文中前半部分的描述,这个人并不是天才。他开始画画年纪很大了,基础又薄弱,绘画的技巧很差。只不过他觉得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支配,“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如果上面那一段中的批判可以用“天才就是可以为所欲为”来掩饰,那这里所得出的结论无疑可以将这个诡辩推翻。而如果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追寻纯粹的梦想,完全不在意他人评判的代表,为何小说又设计成他死后他的画让他获得了巨大的名声。这是不是多此一举,还是作者未能免俗,认为对人物的评判还是要依靠社会评价呢?

思特里克兰德原型高更

如果想到这里,我认为这本书才开始算读懂了。如果简单地把这本书当做一个鼓励人们追求梦想的鸡汤是很不合时宜的。这本书毛姆是以高更为原型写的。高更是一个 的印象派画家,幼年时代就在秘鲁首都利马生活。后来他和《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类似进了一家证券交易所,还娶妻生子,有了稳定的中产生活。高更在他的监护人的影响下开始接触美术,后来认识了包括梵高在内的许多画家。他的作品也很不错,入选美术沙龙,还连续五次进入印象派画展。当然这时候他和妻子的分歧也开始了,他不但画画,还画裸体女性,甚至画了自己家的女仆。和思特里克兰德相同他辗转几次后去了塔希提。他在塔希提有很多很年轻的情人,但是还是始乱终弃。野蛮和原始成为高更创作的源泉,为后来的原始主义铺平道路,后来被人们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杰。

现在再看毛姆的这篇小说,思特里克兰德是毛姆经过艺术虚构得出的形象。毛姆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笔触看待小说里面的人物,事实上全都渗透着某种不屑和讽刺,这应当是他的个人风格。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形象并不招人喜欢(当然他的原型高更就是一个不招人喜欢的“渣男”),但文中多次提及他身上所存在的原始的野性和吸引人的激情。小说里他的太太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代表,在乎的是繁文缛节和虚情假意,要表现出面子上的光辉,在乎的是社会评价。作为 视角叙述者的“我”是一个较为温和的中间派,既站在他太太那一边,但是又能够较为克制地和思特里克兰德进行来往。而那个 在思特里克兰德生前就对他的艺术大为赞赏的朋友施特略夫,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小丑,但是本质也是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当然他还是要肯定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的,但不是仅仅要表现是不是有勇气追寻梦想这样一个简单的主题。小说题目的字面意思看是要追寻物质还是追寻精神,但是事实上更深的层次讲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为社会开出一剂良方。在二十世纪初的这个年代是一个由于科学带来了巨大成果给人精神振奋的年代,人们认为通过思维的设计能够将社会改造得更好,所以后来产生了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法西斯屠杀犹太人净化人种这样的大规模人类社会改造。毛姆所提出的,就是追寻人身上最原始的激情,寻找人类社会未被文明所玷污的“桃花源”,以此来对抗社会对人进行的种种限定。

高更 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局部)

赞赏

长按







































广东白癜风医院
儿童白癜风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jz/1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