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几年前,我们还是带着鼻涕的娃娃,却必须在放学后背上粪筐去给猪打草,那时没有课业压力,没有上到傍晚的自习,太阳高山的时候,我们已成群结队的奔赴了沟边、场前、地头、垄间,或以手拔草,或用镰刀片草,那一株株鲜嫩的生命,被我们一个个放进了筐子,我们一边打草,一边戏耍,在天真无邪的游戏中完成我们的使命,我们便踏着夕阳满载而归,伴随归程,洒下一路歌声。如今,大多花草还能记忆忧新,下面这些花草,你还记得几个呢?
1、荠菜(jìcài)(学名:Capsellabursa-pastoris(Linn.)Medic.),十字花科,荠属植物荠的通称,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无毛、有单毛或分叉毛.。又名护生草、稻根子草、地菜、小鸡草、地米菜、菱闸菜、花紫菜等,地方上叫香荠,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瑶家叫“禾杆菜″,河南、湖北等地区叫荠荠菜,四川人叫“干油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其拉丁种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小盒子、“牧人的钱包”,是形容它的角果形状像牧人的钱包,英语名称就是“牧人的钱包”。起源于东欧和小亚细亚,目前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荠菜的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2/车前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直根长,具多数侧根,多少肉质。根茎短。叶基生呈莲座状,平卧、斜展或直立;叶片纸质,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叶柄基部扩大成鞘状。花序梗有纵条纹,疏生白色短柔毛;穗状花序细圆柱状。花萼无毛,花冠白色,无毛。雄蕊着生于冠筒内面近顶端,同花柱明显外伸,花药卵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新鲜时白色或绿白色,干后变淡褐色。胚珠5。蒴果卵状椭圆形至圆锥状卵形。种子4-5,椭圆形,腹面平坦,*褐色至黑色;子叶背腹向排列。花期5-7月,果期7-9月。
3/打碗花(学名CalystegiahederaceaWall),又名打碗碗花,小旋花,面根藤、狗儿蔓、葍秧、斧子苗,喇叭花,是旋花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与喇叭花相似,但非同一种植物。可入药,具备健脾益气,促进消化、止痛等功效。但具有一定*性,慎食。亦可作园林植物。分布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亚洲南部、东部以至马来亚。
?
4/反枝苋,别名:西风谷,拉丁文名:Amaranthusretroflexus.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有时达1米多;花期7-8月,果期8-9月。反枝苋性凉,味甘,具有清热明目、通利二便、收敛消肿、解*治痢、抗炎止血等功效。可治疗尿血、内痔出血、扁桃腺炎、急性肠炎等症。种子作青箱子入药;全草药用,治腹泻、痢疾、痔疮肿痛出血等症。反枝苋含有丰富的铁、钙、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成人的身体健康都有帮助。反枝苋中没有 ,多含的钙质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而丰富的铁可以合成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有造血和携带氧气的作用,被誉为“补血菜”。苋菜中含有多种 酸,尤其含赖氨酸,使人体所必需的,而玉米、小麦、大米等谷物中含量较少,因此常吃反枝苋对人体的健康很有益的。因反枝苋性寒凉,故脾虚便溏者慎用,且不宜与鳖同食。
5/狗尾巴草,别名狗尾草,属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为须状,高大植株具支持根。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10-厘米,基部径达3-7毫米。叶鞘松弛,无毛或疏具柔毛或疣毛,边缘具较长的密绵毛状纤毛;有祛风明目,清热利尿的作用。生于海拔米以下的荒野、道旁,为旱地作物常见的一种杂草。
6/朝天委陵菜,别名伏委陵菜、仰卧委陵菜、铺地委陵菜、老鹤筋、老鸹金、老鸹筋、鸡毛草(东北有此别名)。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羽状复叶,草质,两面绿色,较柔,小叶7-17。花常单生,多生于平原地区。有清热解*,凉血,止痢功用。
7/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紫黑色,有*,可入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茎可以做拐杖(亦称“灰条菜”).一年生草本,高3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条棱及绿色或紫红色色条,多分枝;枝条斜升或开展。叶片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楔形至宽楔形,上面通常无粉,有时嫩叶的上面有紫红色粉,下面多少有粉,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为叶片长度的1/2。花两性,花簇于枝上部排列成或大或小的穗状圆锥状或圆锥状花序;花被裂片5,宽卵形至椭圆形,背面具纵隆脊,有粉,先端或微凹,边缘膜质;雄蕊5,花药伸出花被,柱头2。果皮与种子贴生。种子横生,双凸镜状,直径1.2-1.5毫米,边缘钝,黑色,有光泽,表面具浅沟纹;胚环形。花果期5-10月。
8/马齿苋(学名:PortulacaoleraceaL.)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平卧或斜倚,伏地铺散,多分枝,圆柱形,长10-15厘米淡绿色或带暗红色。叶互生,有时近对生,叶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马齿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或带暗红色;叶柄粗短。花无梗,午时盛开;苞片叶状,近轮生;萼片对生,绿色,盔形,背部具龙骨状凸起,基部合生;花瓣*色,倒卵形;雄蕊通常8,或更多,花药*色;子房无毛,花柱比雄蕊稍长,柱头线形。蒴果卵球形;种子细小,多数,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泽,具小疣状凸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中国南北各地均产。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涝,生活力强,生于菜园、农田、路旁,为田间常见杂草。广布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种子明目;还可作兽药和农药;嫩茎叶可作蔬菜,味酸,也是很好的饲料。
9/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一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具纵棱线。叶子互生,茎中部的叶子二回羽状分裂,线形小裂片。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半球形,多数,成圆锥状,花管状,外面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含挥发油,也含艾蒿碱(abrotanine,C21H22N2O)及苦味素等。入药,但非中药“青蒿”之 。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annuaL.的干燥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晒干。古名“菣”(qìn)。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疸。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青蒿茎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至8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表面*绿色或棕*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有清凉感。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10/小鸡棵:中药材,学名远志。性温,味苦、辛。有安神健脑、祛痰、消肿的作用。临床上最常用于治疗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11/小蓟:刺儿菜(学名:Cirsiumsetosum),民间俗称刺角芽、刺角,为菊科蓟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中欧、东欧、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等地区亦有分布。生长于海拔~米的地区,一般野生于荒地、草地、山坡林中、路旁、灌丛中、田间、林缘及溪旁。有人工栽培作药用。
12/泽漆,中药名。为大戟科草本植物泽漆EuphorbiahelioscopiaL.的地上部份。以全草入药。春夏采集全草,晒干入药。行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杀虫。13/凤仙凤仙花,别名:指甲花,急性子,凤仙透骨草,拉丁文名:ImpatiensbalsaminaL.牻牛儿苗目、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花卉,全株分根、茎、叶子、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凤仙花的身体有根、茎、叶子、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花颜色多样,有粉红,大红,紫色,粉紫等多种颜色,花瓣或者叶子捣碎,用树叶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鲜艳的红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爱。民间常用其花及叶染指甲。茎及种子入药。茎有祛风湿、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痛、屈伸不利;种子称“急性子”,有软坚、消积之效,用于治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闭经。
14/包子棵,学名未知,功用未知
15、蒺藜(学名:TribulusterrestrisL.)又名白蒺藜、屈人等。茎平卧,无毛,被长柔毛或长硬毛。全国各地有分布。生于沙地、荒地、山坡、居民点附近等地。青鲜时可做饲料。果入药能平肝明目,散风行血。果刺易粘附家畜毛间,有损皮毛质量。为草场有害植物。
16、葎草,又称拉拉秧、拉拉藤、五爪龙,多年生茎蔓草本植物。株长1~5米,雌雄异株,通常群生,茎和叶柄上有细倒钩,叶片呈掌状,茎喜缠绕其它植物生长。此植物耐寒,抗旱,喜肥、喜光。3、4月间出苗,雄株7月中、下旬开花,花序圆锥状,花被5,绿色。雌株8月上、中旬开花,花序为穗状。9月中、下旬成熟。嫩茎和叶可做食草动物饲料。可入药。
17/葱莲(学名:Zephyranthescandida(Lindl.)Herb.),又名玉帘、葱兰等,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卵形,直径约2.5厘米,具有明显的颈部,颈长2.5-5厘米。叶狭线形,肥厚,亮绿色,长20-30厘米,宽2-4毫米。原产南美洲,现在中国各地都有种植,喜阳光充足,耐半阴,常用作花坛的镶边材料,也宜绿地丛植,最宜作林下半阴处的地被植物,或于庭院小径旁栽植。其带鳞茎的全草是一种民间草药,有平肝、宁心、熄风镇静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羊痫疯。
葱莲全草含石蒜碱、多花水仙碱、尼润碱等生物碱。花瓣中含云香甙。建议不要擅自食用葱莲,误食麟茎会引起呕吐、腹泻、昏睡、无力,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8、马兰花,又名马蔺。别名:蠡实、紫蓝草、兰花草、箭秆风、马帚子、马莲。拉丁文名:IrislacteaPall.var.chinensis(Fisch.)Koidz.
马兰花是鸢尾科、鸢尾属植物,多年生密丛草本。根状茎粗壮,木质,斜伸,外包有大量致密的红紫色折断的老叶残留叶鞘及毛发状的纤维;须根粗而长,*白色,少分枝。[1]花大新奇,花色绚丽,鲜艳夺目。花有蓝、白、*、雪青等色。花期5-6月,每次花可开花7-10天,颇耐观赏;马兰花喜阳光,适栽于背风向砂质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