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破酥粑粑永不熄灭的火把文化

白癜风慈善爱心月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广告

喜洲破酥粑粑

□尹祖泽

喜洲破酥粑粑之所以好吃,是因为食材选料的严格,以及传统制作方法的别具一格。

喜洲破酥粑粑的用材是精面粉、猪油、香油、猪肉、大葱、椒盐、玫瑰糖、豆沙。这是制作咸、糖,两种破酥必备的食材。

喜洲破酥粑粑好吃的重要原因在于炭火的烘烤。烤破酥的工具是由铁质的炉底、平底烤锅、炉盖组合而成的。做法是这样的;炉底内装一层炉盖燃烧未尽的炭火及炭灰,家乡人将之叫作“底火”,底火上面放置一个圆形的钢筋三脚架,烤锅置于上面,底火让锅底保持一定的温度;炉盖上烧熊熊炭火,温度极高,而炉盖又得时不时地提起、放下,因此炉盖的铁柄手焊得高。我曾见过有人利用杆秤,提、放炉盖,做法是用绳子吊起秤头,秤钩挂炉盖,操作人只要手压秤尾,即可轻松自如移动炉盖。

一个破酥摊子一般由两个人操作,大都是夫妻配合,即妻子做好了面饼,由丈夫手持木托盘,双手一扬,将湿面饼“簸”入烤锅内,动手分匀面饼的间隔距离,用毛刷蘸香油抹一遍面饼,然后盖上面火后使劲地扇火(现在大都用电风扇),5分钟左右移开面火,用锅铲将烤饼移动位置,因为中间和外围的饼,烘烤温度还是有差别的,即中间的温度要高于外围,所以要将之挑换位置,以保证一锅熟,色调一样。丈夫负责扇火烤破酥,还兼卖破酥。

“上烤”“下烘”制作而成的破酥,*而不焦,“破”而不“烂”,香酥有余,吃起来津津有味,齿间留香,让食客难以忘怀。

永不熄灭的火把文化

■杨源忠

火把节的由来,众说纷纭,不下数十种。有蜀汉诸葛亮南征举火把凯旋之说;有唐时六诏中邓赕诏主殉身于烈火之说;有彝族神话阿堤拉巴举火把灭天虫为灰烬之说;也流传着奴隶起义反抗奴隶主,以举火把为信号之说。在长期的社会演变过程中,人们继承远古先民对火的崇拜,敬天祭祖,崇尚光明,追求自由,以火除秽除邪,以火占田,以火照岁,祈求平安,表现出农耕社会人们抗拒大自然的自觉意识。火把节已成为大家共同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是一首诗,一首千古传唱的歌谣。记得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到米甸公社当工作队员,曾经感受了这燃情火把节的壮景。

那天,仿佛过盛大的节日,生产队宰羊摆长宴、打平伙,对拳畅饮,闹个通宵达旦,不亦乐乎。

火把节的夜晚,米甸公社书记约我前往。

村里竖起大火把,大火把下,只见老人们虔诚地带着香火酒水到田头地边敬谢土地水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油满仓。旁边还有敬酒水、散炒豆等食品的人们。周围的大人小孩手持小火把聚集到一起,把整个山村照得通红,热闹非凡。

一会儿,小孩到大路上架起火把堆“跳火把”,还一把把抓出背在袋里的松香面,撒在火苗上,腾起烈焰,增加快乐。姑娘们把从山上挖来的金凤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捂成红指甲,戴着花索线的双手,举着一丈多长的火把舞耍。我不知道这里有烧“生人”的习俗,当我走过时,一群青年男女将我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地从身上挎着的包里抓出松香面,借着火把“烧我”,我头发被燎,衣服被熏,无处躲避,只能闯进了一位老大爷家,才得以幸免。时至今日,那虽有些粗野,但不乏山区青年的纯朴耿直,那火一样的热情的火把节至今还历历在目。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文典籍《勒俄特依》中记载:“远古的时候,天上滴下祖灵来,落于恩杰间列山,变作火燃烧,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火光熊熊,黑夜光芒万丈,天地如此燃烧,只为开创家园,源生人类。”

历时40多年后的我,再次走进米甸火把节。

这一天,夜幕降临,盛大的火把晚会才真正进入狂欢阶段,进入了火的热浪之中,一支火把点燃了,无数支火把点燃了,我也点燃火把,就连主席台上的领导也走下来,一起汇入火海之中,那燃烧的火把,时而如光环,时而似火车,时而似长龙,时而又似一片火海……

他们穿着各具特色饰有各种图案的衣服,汇集到灯火通明,乐声四起的大火把堆周围。

村主任宣布:火把晚会开始,大家尽情狂欢吧。

火把节堪称歌舞的海洋,歌场上一片沸腾。男女老少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又一圈,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尽情地唱着火的歌,跳着火的舞,一张张喜笑颜开的脸交替映衬在火光里,一份浓浓的爱心在传递,并温暖着在场每个人的心。情感挽着情感,生命牵着生命,温暖传递温暖,陶醉在满山流动的音符,沉醉在古朴的梦幻里。

热情和粗犷的彝族人,能歌善舞,风情无限。人们唱呀,跳呀,在动人的弦子声中,在欢乐的歌舞中,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这里融合得就像一个人,歌声是那么的动人、欢快,舞步是那么的轻盈、飘荡和浪漫。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一切都在这火把节的火焰中升华和谐了。

男子边跳边演奏着三弦、笛子、葫芦丝,所演奏的曲调虽然简单,但步调整齐,轻重有度,感情奔放,粗犷动人,唱出自己奔放、粗犷,有气度的歌。女子舞姿轻盈,歌声蜜意柔情,似春风,像彩虹,带有羞涩、甜蜜、向往、企盼之感。

整个晚会气氛热烈,人们尽情欢歌,尽情跳舞,沉浸在兴奋、快乐、幸福之中。无不体现彝族人的豪放和自由,奔放与粗犷,更体现彝族人民对客人的大方热情。除令人震撼的舞姿外,还有彝族热情的美酒。

熊熊火焰升起来,阿哥阿妹跳起来。人们尽情欢歌,尽情跳舞,边开心喝酒,边倾听彝族妹子的祝酒歌,一起庆祝狂欢的火把节。

人们唱呀,跳呀,在动人的弦子声中,在欢乐的歌舞中,歌声是那么的动人、欢快,舞步是那么的轻盈、飘荡和浪漫。

夜晚的火把节,隆重、盛大、壮观,富有浓郁民族的特征,更是彝族人民的盛典。彝族是火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是一条火的河,在彝族儿女的心里,永远传递着一首火的歌。

来源:大理日报

编辑整理:杜香涓

△广告△广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jz/4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