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岛民商人旅人的文化

白癜风怎么会得 https://m-mip.39.net/nk/mip_4634163.html

记得 次去的时候是年11月中旬,

那会天气不冷不热正是时候,

带着一切未知的心情,

登上了小岛,漫步在小路上甚是惬意。

在傍晚时分,天空忽然飘落着小雨,

没有携带雨具的我,

只好在一个小店先吃点晚餐,

次也不知道这里有什么好吃的,

就迷迷糊糊地点了一碗面,

还要了一份土笋冻。

边吃边听老板与其他人说着话,

说这会市区不知道有没有下雨,

这份记忆格外清晰。

我想着,

这与对面的中山路不过米的距离,

为什么会称之为市区,

难道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

称之自己的这个为海上花园,还是有其他的称呼,

至今也没弄明白?

区区一条鹭江之隔,

感觉能把它们区分成两个地方的世界,

甚至连云雨落下的时刻都恨不得分成两份。

一份落在岛上,一份落在市区,

同一片乌云下还不能雨露均沾,

都要划分的清晰可见的意思。

时间来到5年之后

年总共去了三次

新年伊始 次,元月四号

参加马拉松赛前一个环岛跑步公益性的活动

与众多来厦参加的跑者们一起在这个岛上尽情地奔跑

那一天,是今年来 次开跑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公里

但也领略了整个岛屿崎岖的地形

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在清晨,可以看见那会还未有游客登岛的宁静

朴素的岛民在晨间的一种自然的状态

安静和美好,我想这是他们最喜欢的时刻

第二次,五一之前和家人一起去了一次

那一次也就去了几个该去的景点逛了逛

日光岩、国际刻字艺术馆、菽庄花园、皓月园

因为教育不同,理解不同

就当换一个地方看人们的样子

似乎都是这样,看一看,拍了一些照片

除了与前一次拍照的角度不同,气温不同,心境不同

但离开这个岛后,没过多久,又好像很相似

因为什么记忆都没有留下

年12月的第三周末又去了一趟

这次和上海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起去

显然还是有些相同

也是在这个岛上瞎逛

去了 买了票的景点日光岩

由于时间匆匆,没多久就出来了

随后沿着海边走了一小会

看看海,吹吹海风,似乎这样的冬天

也还是有点冷的感觉

好在这一天有阳光作陪(这是十几天来最为充足的)

继而再往在码头附近走

随后逛了逛里面所谓的商业街

然后吃了一顿午餐

我的朋友们,他们没有拍很多的照片

他们与大多数的游客不太一样

不过每一个人到一个地方旅行

感受都不一样,能留下的都是在心中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

也会像许多人旅行者一样

出一本旅行故事集也未尝不可

岛屿的文化

作家舒婷:有一本书我百看不厌,胜过任何畅销小说。就是这本书,这里介绍着鼓浪屿的历史。

这么多年过来,如果说在这个岛上

留下什么印象,似乎也只是对这个岛

地理位置有一些自己的认知

但对这个岛原本的底色文化了解的微乎其微

因为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地走

既使看到有一些建筑

但看到的也只是建筑

没有了解过其过去的故事

以及这里的原居民的生活习惯

现在的这里大多都是商业的性质

更多的都是外来做生意的大小老板

很多本地的居民都离开了小岛

剩下的部分人群在岛上生活

似乎也难有以前的那种生活环境

所以更难了解其过去的历史痕迹

鼓浪屿,一座充满争议的小岛。

一方面,它是“万国建筑博览馆”、“琴岛”之称。

优美的环境、独特的建筑,

浓厚的文化氛围,每年持续吸引着数百万游客。

另一方面,它又因过度商业化、基础设施缺失、

早期居民流失、环境恶化等问题,饱受诟病。

我们来看看它的历史:

年7月8日,

“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万国建筑博览馆的海上花园,

我们真的对“她”的过去了解的太少太少。

曾经的西洋人

年~年,外国列强势力对厦门和鼓浪屿的侵略已全面展开,且迅速地扩展和深化。

年,伦敦差会在鼓浪屿成立教会。

年,大英长老会也于在鼓浪屿扎住脚跟。

年,美国归正教会的“中华 圣堂”建造在厦门新街仔。

15年后,英国教会也在鼓浪屿建造了 外国人祈祷的“协和礼拜堂”(医院内)。一批培养中国牧师、传道士的“圣道学教”,宣传宗教的教会学校在厦门,特别是在鼓浪屿,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为了进一步掌握东南门户一一厦门的经济命脉,控制厦门海关和港口管理大权被视为关键的措施。

光绪三十四年(年),惟鼓浪屿保已沦为“公共租界“。

年12月7日,日*独占鼓浪屿,直至我国抗战胜利。

年10月17日,鼓浪屿地区解放。

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这个变化太大了。

外国人染指鼓浪屿,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学校、医院等权力,至实力发展、能站稳脚跟以后,才陆续建造教会学校、医院、教堂、圣教书局、领事馆。

归国的华侨南洋人

当然, 量建造的还是公馆、别墅等居住建筑。大量早期出国谋生的华侨在事业有成之后也纷纷回到闽南祖籍,选中了鼓浪屿为 的落脚点,纷纷投资鼓浪屿,兴建了很多离宫别馆。有很多建筑的规模是十分巨大的,超出了外国人,耗资也是十分昂贵的,往往选择最为上等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

也因为有了大批的华侨归国投资建设,才有了今天的鼓浪屿的流传下来的一些经典的建筑,也成了今天 的财富,但是我们依旧不能忘记过去的那段被侵略的历史。

岛上建筑

海 构、*荣远堂、福音堂、林氏府(八角楼)、英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天主堂、美国领事馆、番婆楼、杨家园、八卦楼(管风琴博物馆)。

船楼、汇丰银行公馆、林屋、金瓜楼、观海别墅(原为丹麦大北电报局公司经理公寓)。

三一堂、怡园、毓园(林巧稚故居)、白家别墅、廖家别墅、西林·瞰青别墅(现为郑成功纪念馆)。

圃庵(钢琴家殷承宗)、容(榕)谷别墅、*家花园、公审会堂、林文庆别墅、观彩楼、亦足山庄、春草堂、菽庄花园等、医院和护士学校旧址(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对这个岛上的文化怀有更多的期待。

岛上生态

凤凰木、木棉、茶花、玫瑰、百合、三角梅、樱桃、扶桑花、栀子花、蝴蝶花、茑萝等花木,装点着小岛的四季。

让我们更懂得这个岛屿的风情。

其实我们去鼓浪屿,

由于每个人都是步履匆匆,

无暇顾及这座岛屿给我们留下的真正值得欣赏的文化,

行色匆匆的旅人,除了到岛上来拍一些所谓的网红照片,

以及那些似有似无的歌词背景墙,

每一次看到这些,就觉得很奇怪,

现在的人出行游玩,大老远跑来就为了这几个字的吗?

难道这个岛上没有什么文化更值得去欣赏的吗?

如果说小吃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

但是每个景区里的五花八门的所谓正宗,

似乎真的不是什么特色,如果非要说特色的话,

那只能说所有的景区都有这么一条特色的商业街,

全国的热闹的景区都会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

所谓特色美食街,其实就是五湖四海的大杂烩,

你想吃什么,这里都有,可以迎合祖国各地的同胞们,

这样会让你来到这里,

能感觉到有一种家乡的美食尽在眼前的感觉。

虽然是看着一定有道理,

但是不能做为家乡这个名词来暖心,

因为有的做不出家乡的那种味道,

它只是有一个线上的好名声而已。

按理来说,一个地方,本该有自己的特点的,

一旦商业化之后,这个特点逐渐消失,

越来越变得俗气,

没有一丝这里的岛屿的底色文化,

满满地都是网络气息,

从一开始的一面“晴天”拍照墙,

到如今,感觉哪怕有一个干净的墙面,

都要图上几句歌词,

来为自己的店面也好,民宿也好,

又或者所谓“爱的转角”赋予它一种网红打卡点,

那些文字并不是属于这个岛上的文化,

更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除了与原本的文化差异,

更多的是多了一份庸俗感。

如果说真想要把这个岛上的文化传播的更深远,更有意义,那应该把传统的文化展现出来,而不是用网络文化去覆盖整个岛屿的所留下的文化遗产。

如果不把”文化遗产“发挥出用处,那申请之后的名字只是永远保留在档案馆里了。

这不但保护不了人们对这里的破坏,更保护不了人们对过去的文化和文物的一种尊重和敬畏。

如果说这个文化的传承要做好,那更应该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去感受这里的过去,少那么一点商业气息,多一点文化的宣传,这样才会有口皆碑。

传承的更久,更广,更好。

文中图片

初晨的晓雨

封面图

DashengVision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jz/5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