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致青春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我们邀请到荣获“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建院) 青年建筑师刘方磊,畅谈他对建筑的探索与追求。青春从未走远,听建筑师如是说!
刘方磊
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 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部部长。在二十多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他曾主持参与过北京APEC峰会主场馆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G20杭州峰会核心会议厅等大量 工程。作为青年设计人才中的杰出代表,他追求原创设计,提倡文化自信,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年1月,刘方磊荣获“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
央视人物类微视频栏目《实励派》为刘方磊拍摄专题片《为国筑梦》,讲述中国建筑师的文化自信。此栏目由团中央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旨在展现各个领域中励志力行的人物故事。
结缘建筑
年刘方磊考入天津大学建筑专业,年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建筑所、首都规划委员会规划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工作。年起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至今。
谈到如何与建筑结缘,刘方磊分享了他儿时的一段往事。12岁时,当他 次来到北京,便被故宫五凤楼上优美的屋檐转角所吸引,从此迷恋上了中国古代建筑之美。17岁那年,他考上了天津大学建筑系,最喜欢的科目就是中国建筑史和世界建筑史。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刘方磊始终追求着他的建筑梦想,认真踏实、孜孜不倦的坚持在设计一线,在建筑设计中不断追求卓越,将建筑创作、工程设计、学术活动、理论研究相结合,由他主持的建筑设计项目曾多次荣获国家、部、市级 设计奖。
中国“建筑自信”之美
从“北京APEC峰会”主会场到“杭州G20峰会”主会场、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厦门金砖五国会晤主会场,再从“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到“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刘方磊一直在探索着自己的建筑之路,他通过建筑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大国风范,弘扬民族文化自信,传达中国“建筑自信”之美。
刘方磊主持并参与过的建筑设计代表项目(从上至下:北京APEC峰会主场馆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G20杭州峰会核心会议厅、G20杭州峰会迎宾入口处、厦门金砖五国会晤主会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会场)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很多重要的建筑设计都由外国设计师来完成,在他们强势的建筑文明之下,刘方磊始终坚持认为,中国建筑师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自信,通过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寻找到中国的建筑之美。
当说到自己主持设计的项目,刘方磊如数家珍。在这些 工程之中,他首先提到的是“汉唐飞扬,鸿雁展翼”——北京APEC峰会主场馆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以及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两个项目。
会议中心融合了中国传统汉唐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每一处设计都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舒展大气、轻盈简洁。如同一只在天地间展开双翅的鸿雁,充满了对苍天的向往,对自然、生态、生活的敬意和热爱,迎接四方来宾。在谈到项目中标的原因,刘方磊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力量,“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文化,让中国的历史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彰显,是这个项目独特的地方。”
北京APEC峰会主场馆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
会展中心的设计取意于“天坛倒影”,再现出传统营建之精华,以48个红色双柱双斜昂托起三层红色屋檐,层层叠叠,蓄势待发。因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天坛奖”与建筑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曾多次在这里举办开闭幕仪式。
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
继APEC峰会的成功举办,刘方磊和他的团队赢得了年G20杭州峰会核心主会议厅的设计权,如何在设计中体现江南元素之美?他在西湖小瀛洲的采风中寻觅到“我心相印亭”观“三潭映月”的雅趣,被江南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所打动。于是,刘方磊将江南建筑力量传递成设计空间的场所力量,以“大国风范、江南特色、杭州元素”为主题,营造出了庄严、壮美却又不失雅致、灵动的会场氛围,并为其取名为“廿国共宇同坐轩”。以“悦迎廿国”为主题的入口廊道则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月亮门元素,寓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廿国共宇同坐轩-G20杭州峰会核心主会议厅
悦迎廿国-入口廊道
年9月,金砖五国会晤在厦门召开。为了完成主会场的设计改造,刘方磊踏上厦门,将目光聚焦到“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文化之中。海上丝绸之路是东南沿海文化圈、福建文化圈的原点,刘方磊将海洋文化与闽南文化凝结为建筑语言,营造出金砖厦门会晤主场馆“圆润舒展、风尚大气”的空间气质。会场主入口以凤凰木的花与叶为创作灵感,引用“丹冠飞羽”的设计理念,依托原有建筑风格,加建入口迎宾长廊,同时以闽南“五行山墙之金形山墙”为创作原型,喻意金砖五国的美好前景。
丹冠飞羽飘海丝-厦门金砖五国会晤主会场
在一次次的设计创作中,刘方磊和他的团队反复考量如何因地制宜,将设计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更好地结合起来,诠释中国建筑自信之美。
高维度共识与企业平台
在刘方磊看来,建筑师不仅需要解决建筑的功能和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空间和情境的设计者,赋予空间以温度和情感。然而,想要在大型项目中准确表达对空间、情境和美的塑造,需要建筑师与其他环节进行有效的配合。为此,刘方磊常常提出一个提纲挈领的方向与目标,站在高维度上达成共识,让不同工种形成合力,更好地传达出建筑的空间氛围。
如何达成高维度的共识?刘方磊坦言:“我会放弃个人喜好,站在更高的格局上深度思考,并不断和团队在交流沟通中达成共识,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此外,换位思考也是刘方磊解决团队沟通障碍的秘诀,“能够互相理解的团队往往会创作出高水平的建筑作品。”
刘方磊和他的团队
在促进团队成长的同时,刘方磊在北京建院的大团队中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北京建院几十年来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等国家明信片工程中积累的经验,使我们成为了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设计方案入围机构之一。”在刘方磊看来,北京建院为他提供了优质平台,促使他不断学习提高。如今,他作为一名 的青年建筑师,也会将工程经验及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助力团队共同成长。
不断前行的“年轻”建筑师
年1月,刘方磊获得了“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正如他在博客中写道的:“岁龄是学习的阻碍,一切过去,皆为序曲。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45岁是年轻人,祝愿大家焕发青春。”作为一名建筑师,正值青年期的刘方磊一直没有停止对于建筑设计原创的不懈追求。
刘方磊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素有“建筑诗人”的称号,他于年出版了《砥柢天地山水间》——建筑师刘方磊诗词自选集。在建筑设计中,他常用文学来思考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