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怎么样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498684.html
假如你是外国来的游客,乘飞机进入这座漂亮的城市是必要的选择。先从飞机场说起吧,瓦乌机场在城市的最北端,最初是一个土质跑道的简易机场,只能起降一些中小型的螺旋桨飞机,直到年主跑道和主停机坪才被铺装了柏油。主跑道长约米,可以起降支线喷气式客机以下的各种机型。
机场的服务和保障设施比较简陋,只能满足昼间一般气象条件以上的起降,比如飞机降落时,飞行员主要靠观察风球来判断地面横风。机场设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边是民用设施,包含检票、安检和候机室,由一些简陋的平房组成。安检厅(如果也算是的话)里有个小隔间,是移民局查验外国人护照和签证的地方,瓦乌机场因此而跻身国际机场。安检用的X光机已坏了很多年,对旅客的安检主要靠手检。候机室大约能容纳位乘客,贵宾区与普通乘客区的区别是墙上装有几台摇头风扇。
出了候机室往左走30米就是停机坪了,这里的飞机以中小机型为主,如大约有60个座位的安-26客机。飞机已经老旧,记得我坐过没有安全带的座位,而我旁边的座位更差,座椅连靠背都没有,让人一路战战兢兢。还有一些联合国机构的公务机,如湾流、庞巴迪等,座位由几座到十几座不等。
机场工作人员的举止特别值得一提。在如此荒凉、落后和偏远的地方,你遇上了这么一群人,他们张口就说“请”,还有那耐心倾听的眼神、诚挚且有修养的手势及感同身受的理解神态,与周围原始而陈旧的设施相比,让你感觉反差很大。据说,这是英帝国的沼泽男爵们(百年之前赤道*团的英国指挥官)留给这里的迷人做派。
西侧区域则是联南苏团(UNMISS)的保障区域,安检室、候机室和简易停机坪一应俱全,房舍以板房和集装箱房为主,但条件比民用区要好一些。联南苏团的包机有伊尔-26、意大利的ATR-72和巴西的喷气式支线客机,还有飞往拉加、阿维尔、科瓦乔科、朱巴和伦拜克等地的米-8直升机,偶尔也会看到米-26的庞大身影,后者主要用来运输集装箱。机场西南角是航空油料基地,一路之隔的便是联南团瓦乌基地,驻有联南团基本防卫力量和保障力量,如防暴警察、孟加拉步兵营、医院,还有西战区的民事部门和司令部,这里算得上是瓦乌现代化程度 的地方。
机场的民用入口的西侧有一门非常残旧、炮衣破烂不堪的俄式双-25高炮,是这座机场的主要防空兵器,由苏人解的一个班驻守。炮的旁边有一个有迹斑斑,可能已没法使用的高炮对空警戒雷达,应该是57高炮的,在炎炎烈日下一声不吭地站着。
机场大门通向市区的是一条柏油路,这既是瓦乌 的现代化路面,也是南苏丹境内为所不多的铺装道路,总长约5公里,一直通到朱尔河大桥。沿路前行右转向南,不远处即是铁路与公路交叉口。这条铁路由苏丹的巴巴努萨出发通向瓦乌,是目前南苏丹的 铁路,但已和瓦乌火车站一起在战火中被废弃了。交叉口的北侧,是南苏丹步兵第5师的师部所在地,有一个简易的英式拱形大门,门口放列着一门毫米榴弹炮,作为武装力量的象征。大门内侧是一架大型的*用运输机的遗骸,应该是架伊尔-76,残骸旁边是空空荡荡的训练场和几栋零零散散的兵营。这里邻近机场,在战争时期是部队重点戍卫的要害,特别是到了雨季,机场是 能够取得补给的枢纽。内战时期,这里是南北双方多次发生激烈战斗的地方,这么多年过去后,仍能看到树干上的累累弹痕,甚至偶尔还可以找到锈迹斑斑的弹匣和弹壳。靠近火车站的住宅区的空地上,还有一架安-24运输机的残骸,残骸的周围是一些断壁残垣,在乱草杂木的掩映下,让人倍感“废祠乔木,犹厌言兵”。
步兵第5师师部大门(段瑶摄)
安-24残骸
弹痕累累
锈迹斑斑的弹匣和弹壳
机场南侧附近是瓦乌达官贵人的别墅区,都是独门独院的别墅,50米见方。院内的一层或两层建筑,屋顶用的是红色彩钢瓦,院子里种植着高大的棕榈树或其它景观植物。不得不承认这样一句俗话:再穷的地方也有富人,再富的地方也有穷人。
向前的公路成了南北向,路面高出两边地面两米左右,沿街商铺、汽修厂、百货商店和宾馆比较集中。门面房后的居民区,比起别墅区的显贵要差一些,但也算是富人区。经过一座加油站后,路的东侧是瓦乌市体育场,有阶梯看台和米环形跑道,跑道围着一个标准足球场,没有草皮,球门也很简陋。应该说这里的孩子身体素质非常好,虽然他们基本上都是光脚踢球,但能做出一些令人艳羡的动作。体育场附近也是瓦乌的经济开发区,开封刘丙医院,以及郑州王新华先生开办的鸿蒙建筑建材公司就在这里。
体育场北侧有一片密如蛛网的小土街道,街道的两旁是用木棍、竹篾和草席搭建的遮阳棚区,这里交易粮食、肉类和鱼(有鲜鱼也有干鱼),也有卖针箍状或钟型烟块的地摊。这就是加迪德市场(HaiJadid),商贩以本地人为主。体育馆对面,路的西侧是瓦乌市最豪华的玫瑰宾馆(ROSE)——一座折尺形的两层小楼,一楼临街的房间被作为店面出租给商户。
常见的畜力运输工具(李斌峰摄)
路的两边,零零散散的是一些路边小贩摊,卖一些时令水果,有4个一堆的芒果,还有一些百香果、木瓜等,西瓜六七月份上市,一个足有二十多斤。还有一些卖散装汽油的,用矿泉水瓶盛装,主要客户是一些摩托车司机。由于战争和地理的原因,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闭塞的区域,落后外部世界三十年甚至更长,这里的富二代的象征就是有辆摩托车。当然,城市里也有机动车,不多。木炭是市民的主要生活燃料,于是城市周围就有了以 为业的村民。木炭的原材料在稀树草原上很容易获得,烧制成炭,用自行车、驴子等运进城市,摆在路边或市场里等着市民购买。
不远处就是那条把城市分割开的小溪,溪上有座桥(或许只是涵洞),桥的名子叫“约翰·加朗博士”(DrJohnGarang),显然是为了纪念南苏丹国父加朗。过了桥是一个三叉环岛路,过了环岛就到了瓦乌的传统市区。绕过环岛的柏油路叫约翰·加朗大街,大街的北侧是里亚诺尔(Lianor)市场,沿路有很多酒类饮料店,老板和店员多来自乌干达、肯尼亚、埃塞等东非国家。一座小而精致的清真寺掩映在芒果树浓密的绿荫当中,从早上起,每天好几遍的祷告,悠扬悦耳,可以传得很远。
清真寺(马小贝摄)
清真寺的东边是长途汽车站,没有院墙,只是一些更宽的街道,而公共汽车也只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电影中才能见到。从这里到朱巴约公里,需要行驶三天时间,路费约镑(合人民币20元)。汽车站附近是瓦乌市的高端商务和金融中心,有几家银行(象牙银行、南苏丹国家银行、农业银行等)的营业点、手机卡办理中心、 的一家*金饰品店,还有一家没几本像样点的书的尼罗河书店。
从长途汽车站南侧转盘出发,向东走是瓦乌传统行*中心。瓦乌是加扎勒河大区的中心城市,从土-埃苏丹时起,这里陆续设立了一些管理机构,到了英埃苏丹时期,这里建立起了成体系的统治机构。苏丹独立之后,由于内战的缘故,除了变得更老更旧,这些行*机构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走过传统的行*中心,就到了广播电视和信息中心、林业部、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警务、司法、州部长会议、教育、水资源中心、州长官府邸等部门和机构。这里的公共建筑比较简陋,年久失修,风化严重。有一些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建筑,富有维多利亚时代的气息,有尖尖的塔状屋顶,窗户伸出房屋的墙壁,房屋外面有漂亮的回廊和阳台,用圆形或方形的廊柱支撑,整体有精雕细琢感。有些行*机构被高高的院墙围起,垒起院墙的红砖片片斑驳,一两支红得夺目的凤凰木红花楹意外出墙,随风轻轻拨动人们心底的苍桑琴弦。
瓦乌州*府(储召锋摄)
州议会——和平大厅(段瑶摄)
行*中心区接近朱尔河大桥的是一条南北街道,宽广的土质路面,被雨水冲出道道沟壑,露出风化岩般硬实的路基。路的两边是一株株非常壮观的大榕树,硕大的圆形树冠,遮天蔽日,树高十几米,树围数人合抱,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气根如株株小树,这里便是非常独特的榕树街。榕树医院,大概建于上世纪60年代,建筑风格没什么特色,院墙是用风化土做成的大砖垒成,在烈日和暴风雨下已经残破不堪。医疗用房和病房都是小格房,屋顶是铅皮,窗户连窗棂都没有。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陕西省卫生厅曾向这里派出过好多批医疗队,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瓦乌人对中国人颇负好感。
由长途汽车站南侧转盘向南走,便可进入瓦乌的传统居民区。这条街是土质路面,斜向西北方,是通向代姆祖贝尔和拉加的道路的出发点,在贾拉巴市场(HaiJebel)有起点里程碑。沿街前行三百米,向左便能看到瓦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经两位牧首用三十年时间募资建造,最终于年落成的圣约翰二世大教堂。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座南朝北,整体用红砖砌成,内部为拱形圆顶,外部建有高低5个尖塔,正面中间为高高的钟楼,钟楼上有十字架,大堂装饰有雕花彩色玻璃窗扇……现虽已比较残旧,但气势依旧恢宏。
圣约翰二世大教堂
沿街继续前行便到了瓦乌最繁华的传统商业区——贾巴尔市场。从功能上看,市场大致可以分为建材区、副食蔬果区、机电设备区、面粉饮料区和百货区。百货区位于传统街市,由一条条纵横巷道密密织成,上面覆有明瓦天棚,可以遮阳挡雨。巷子两侧是一家家商户,门洞很像蜂巢,店内的地面比巷子路面高出很多,应该是为了防止雨季的积水倒灌入室。百货商品中的服装鞋帽主要来自中国,价格不高但质量不敢恭维。有一条巷子是香水专卖区,香水在这里非常受欢迎,且味道越浓越受欢迎。在副食蔬果区,有几个作坊用简陋的柴油机动力加工花生酱,然后装入玻璃瓶出售。到过瓦乌的人都知道,花生酱和干秋葵可是这里的关键食物。他们售卖的水果主要是芒果、木瓜、百香果、佛佗果、西瓜和香蕉,也有一些从乌干达运过来的水果,如柚子、苹果等。不过,这里的水果售卖方式很有特点,基本都是4个一堆,论堆卖。
贾巴尔市场
虽然没有冰柜,但肉店里肉的新鲜程度和卫生条件让人能够接收。这里主要售卖牛肉和羊肉,而牛羊都吃草长大的。当地人都吃不上抗生素,因此牛羊肉没有一丁点抗生素和农药残留。
从百货市场右转就到了粮食和饮料区——一座座搭有天棚的大院子。出售的饮料主要是苏丹生产的芒果汁,绝不渗假的纯芒果汁,浓得只有加水才可以饮用。除了芒果汁,还有可乐、雪碧、醒目等一众饮料。粮食主要是面粉、大米、花生米等,还有当地人非常热爱的白糖。
贾巴尔市场东侧是学校区,按照国内通行标准可勉为其难称为大学的加扎勒河大学就在这里。南苏丹的成年人识字率非常底,估计不到7%,能就读这所大学的,往往家庭条件良好,未来也必然会成为社会精英。
加扎勒河大学(魏新建摄)
在瓦乌从事商业的很多都是苏丹人,与本地人相比,他们的肤色要浅很多(虽然皮肤还是比较黑),鼻梁更高一些,他们穿戴穆斯林式长袍和白帽,讲究诚信,不贪占小便宜。除了苏丹人,还有来自乌干达、肯尼亚、埃塞、厄立特里亚等国的商人,他们都与本地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长期的英国殖民统治,也给这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留下了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瓦乌的平民区建设便是一例。虽然十分贫穷落后,但民居建筑比较有规矩:一户人家25米见方,6到8户聚集成一个长方形方格,背靠背排成两列,确保每家每户邻街靠路。富人的院墙一般都由红砖垒成,里面建有坚固的房舍,院内绿植很是讲究。一般人家则用一种藤条的篾编成的院墙,里面搭建传统的圆顶房屋,院内一般种有芒果树和其他热带水果树,也有高高的棕梠树。
瓦乌的传统圆顶房由一个粗壮的木柱撑起,伞形屋顶用长长的干草一层压一层密密编织而成,以保证雨水能够顺坡流下,不至于渗进屋内,圆形的墙壁用篾编成,有的还在篾上抹上细细的河泥,干燥之后可防风挡雨。房内的地基较高,通常先用木柱搭建一个平台,一个由树干排得密密麻麻的、有如木质地板的平台,上面抹上厚厚的细河泥,然后在平台上搭建上圆顶草屋。这种房子有点像湘西少数民族的吊脚楼,既凉爽透气,又能防蛇虫进入,很适合当地的气候。
榕树街一角(段瑶摄)
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是瓦乌市的两个主流宗教。天主教加扎勒河教区的牧首就驻在圣约翰二世大教堂,信众以本地黑人为主。黑人居住区一般都建有简易教堂,其实就是一座由砖块和混凝土建成的长条状的房子,房子建得比较牢固,但很粗糙,一般社区的教堂旁边还配有人工压水井。从建筑式样及压水井的结构来看,这些社区教堂应该是西方教会团体,为争取信众而筹资建成的,而且有好几座一模一样的教堂。伊斯兰教的信仰者大多是苏丹商人,由于这里已不是祖国,他们低调地生存着,顽强地遵守着穆斯林的教义。每天清晨,伊玛目都会用苍凉、略带嘶哑的诵经声,把这座原始的城市从睡梦中唤醒。
芒果树下的咖啡小店和烟馆是瓦乌市重要的休闲和社交中心。炎热的中午,市民们坐在树下,手里捏着一小杯咖啡,眯着眼睛,像雕像一样,任蚊蝇爬而一动不动,很长时间才啜上那么一小口。普通市民大都会去烟馆抽一种烟灯用造型漂亮的玻璃和金属做成,烟草中会放入很多香料的阿拉伯水烟。他们半躺在简易躺椅上,从长长的烟管中缓缓吸入香烟,然后悠然喷出,周围弥漫着浓浓的甜香……
这就是瓦乌,一座淳朴而悠闲的城市,一座让人永远惦记的城市。
一树红花
作者简介:张雨田,河南省直机关干部,曾于年和年两次赴南苏丹瓦乌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
瓦乌之美(上)
编辑:姜恒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