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6.html
1.
次知道张爱玲是很多年前在一些杂志的文章里, 次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候我已经高二了,我的一位女同学*欣晨,她是张爱玲的粉丝,拥有许多张的藏书,我知道后借阅了几本。初读是失望的,张爱玲的作品对我来说是涩的,晦涩、苦涩、青涩,像窗台上飘落的失色黯淡的红色窗花,总之就是难读的、不喜欢的。
我不喜欢张爱玲的小说,从前不喜欢,现在依然不喜欢。
对张爱玲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沉香屑. 炉香》和《倾城之恋》,读《沉香屑. 炉香》在《倾城之恋》之前,读完我的心咯噔坠落在谷底。或许是我的文学素养不够,我暂时不能欣赏张爱玲的小说,也许是我本来就不喜欢张爱玲小说的风格和内核。
教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精编版)》中选取的张爱玲篇目是《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小说里(我读过的)我感官 的一本,但仍然谈不上有多喜欢。
《沉香屑. 炉香》和《倾城之恋》写的都是爱情,写的都是我不喜欢的爱情,也许她写的不只是爱情,但是我是把小说当成爱情小说来读的。爱情小说我最喜欢的是《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也许这就是我不喜欢张爱玲的小说的原因之一。
《沉香屑. 炉香》的结尾是: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乔琪)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
我不喜欢《沉香屑. 炉香》和《倾城之恋》的结局,虽然小说的结局是必然的,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结果。如果《沉香屑. 炉香》的结局是葛薇龙 孤身一人回到上海,如果《倾城之恋》的结尾结束在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城墙下的相拥,童话般结尾,我都不会这么不喜欢甚至讨厌张爱玲的小说。但如果不这么写,她就不是张爱玲了。
认真地读一本小说, 要了解一点作者的生平。我以为张爱玲的小说,以及小说里的女主人公从来都没有脱离张爱玲本人,她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几分张爱玲的影子。
也许张爱玲早就病死在上海的小阁楼里了,她的生命力,少女的生命力很多年前就流失了,于是她写出来的有关爱情的小说都不是少女的婉转与决绝,而更像是怨妇的凄凉自叙。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和室友交流过,她也不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她用了几个词来形容张爱玲本人以及张爱玲的小说:无感、落寞、幽怨,然后她说自己更喜欢三毛。我也喜欢三毛。
读张爱玲的小说时我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怨气,也许这正是我不喜欢她的小说的 原因。
为什么我的文章题目是《破碎的倾城之恋》,但是我写的内容更多关于《沉香屑. 炉香》?也许是我心中潜藏的怨念太大了,让我不吐不快。不喜欢张爱玲小说的人应该能明白我的感受,她的小说不论其中的具体情节,总是脱离不了一个怨字。我不知道她在怨恨什么,父母、爱情、时代、生命......
2.
现在回归文章的正题,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我认为小说写得 的地方就是小说的名字。
倾城二字让我联想到李延年的《李延年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歌》是汉代宫廷音乐家李延年创作的小诗,此诗以简括而觉单调的语言,赞颂了一位举世无双的绝色美女,其中的佳人正是李延年的妹妹,后来她成为汉武帝的宠姬李夫人。
小说借用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古典意象(张晓玥对作品的解读),可惜此倾城非彼倾城,白流苏也不是李夫人。
《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故事梗概来源刘晓莹、刘晓敏所作的《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性之我见》,基本概述了整个故事的内容。
《倾城之恋》的结局看似happyending,实则badending。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我不喜欢白流苏,因为她让我感到悲哀。
白流苏是失败的,虽然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合法的婚姻地位以及一位富有的丈夫。可惜她除此之外,别无所有,甚至她想要的东西也不能长久,“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也只有十年八年,然而爱情不应该追求的是天长地久吗?因此让人感觉凄凉,像一轮黯淡的月亮,竟然照不破同样黯淡的黑夜。我不喜欢这样的爱情,它太不像爱情,我不喜欢这样的死生契阔,它不是真的死生契阔。
白流苏和范柳原是缺陷很明显的两个主人公,而到故事的结尾他们的缺陷也没有明显的改善,没有成长和改变,如果放在网络小说里这样的主人公是会被读者诟病的。傅雷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评论。
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倾城之恋》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哥特式)大寺的一角。”
白流苏太世俗世俗得不像小说女主,网文女主再世俗也会为了爱情而改变,可惜《倾城之恋》不是网文。也许白流苏的不可改变的世俗就是张爱玲的所谓“真实”,有时候这种真实出现在小说里真让人感到厌烦。这是我这样的读者,像我这样的读者的真实感受。
《倾城之恋》里有很多精彩的句子,这些仿佛流光溢彩的句子我非常喜欢,许多对人性、世故的分析也鞭辟入里,但我仍然要说《倾城之恋》是一本庸俗的爱情小说,里面甚至没有多少爱情。范柳原也许有那么一点喜欢白流苏,但是白流苏 没有多喜欢范柳原,类似的男女主让我联想到《飘》,不过《飘》的女主比白流苏更讨读者喜欢,虽然这也是一个满身缺点的女主。差别在于郝思嘉是一个大女主,而是白流苏是一个小女子,她太小了,小到仿佛一根精美的别针,可以别在任何人的身上,只要那人在何时的时机出现,有她希冀的品质可以防止她的生活滑落到谷底。
范柳原和白流苏有一次争吵,范说白根本不爱他:“我早就知道了,可是明摆着的事实,我就是不肯相信。流苏,你不爱我。”范柳原说:“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以为范柳原说的是在侮辱她,脸气得通红,“他敢这样侮辱她!他敢!......一身的汗,痒痒的,颈上与背脊上的头发梢也刺挠得难受。她把两只手按在腮颊上,手心却是冰冷的。”
我以为这种汗颜和冰冷是她听懂了范柳原话中的话,她知道范柳原知道她是怎样的人,知道她是怎样看待两人之间的关系,令人失望的是她 依然做了同样的选择,这可以说是旧时代女性的悲哀,也可以说是白流苏不敢挣脱时代的悲哀。我因此有点喜欢范柳原这个角色,至少他是清醒的、付出爱了的,而白流苏是戴着枷锁的、逃避的。
浅水湾、灰砖砌成的墙壁,两人靠在墙上。
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一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这一点真心关乎爱情, 白流苏有没有付出这点真心,谁也不知道。倘若她付出了一点真心,“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可能会变得更长,可惜,她不敢,也不肯。
3
《破碎的倾城之恋》的标题源自我对小说的不满,源自小说的主人公两人有负倾城二字。
死生契阔,与予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的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破碎的倾城之恋,晶莹的雪花,飞落于阳光之下是会融化得无踪影的,唯留一点寒意在心间。
在此以庐隐的话结尾:
还是一句话,我们所理想的爱情,只应天上有,不在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