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榕香港作品集4

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dgoran.org/fengshang/chaoliu/1294.html
作者简介

文榕,江蘇人。現居香港。香港《橄欖葉》詩刊主編。曾獲兩岸四地華語詩歌高峰論壇華語優秀詩篇獎、年女性詩歌創作優異獎、第三屆中國散文詩天馬獎等獎項。有作品入選《詩刊》《詩潮》《星星》《作品》《中國年度優秀散文詩》等數十種詩文集。有作品被收錄中學語文教材等。出版詩集《輕飛的月光》、散文詩集《比春天更遠的地方》等多部。現任世界華人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香港文聯常務副秘書長、香港女作家協會秘書長,香港散文詩學會副會長等職。

文榕散文六篇

長洲,遼闊而寧靜的探訪

剛過去的聖誕,我和友人到香港離島之一的長洲島攬勝。長洲是獨特的島嶼,因形狀似啞鈴別稱啞鈴島,它位於大嶼山東南方,面積2.46平方公里,是離島區中人煙最稠密的島,約三萬人,島上因不設陸上運輸而顯得特別寧靜。聖誕節也沒過多打擾它的幽靜。快輪由中環半小時就抵長洲碼頭,淡淡的節日氣氛給這小島增加了一絲歡快。我們沿著海傍街步向西岸,路經了洪聖廟。洪聖廟為祭拜海神洪聖的廟宇,長洲的此廟於清朝嘉慶十八年由島上的漁民集資建成,曾多次進行維修。歷史學家推斷至少在3,年前,就有先民在長洲以捕魚為生,為祈求好天氣和風平浪靜,海神洪聖護佑著島上的居民。我緩緩走近祂,悄臨一種福澤的滋養,我把步履靠向祂的親切和莊嚴,留下了珍貴的底片。因早餐吃得少,朋友提議先去喝碗長洲 的蠔仔粥“醫肚”,我們來到了一家地道的粥舖。粥舖是幾個當地婦女開的,一面臨街,一面朝海,很有情致。值得一書的是島上食物的味美,無論是蠔仔粥,還是我們後來品嚐的西點和甜品,都是最價廉物美的。這與小島尚未徹底商業化和她純樸的民風有關,島民大多並不以追求金錢為先,他們時時展露的笑容傳達了勞作本身帶給他們的快樂。西岸的風景是秀麗的。沿島泊著繽紛的貨輪和小船,小舟星羅棋佈,像一張張攤開的牌,映襯著對岸的屋舍和遠山,明媚的日光下,閑靜優雅。偶有豪華的渡輪經過,也沒有擾亂這和諧的秩序,掠過了大都會的一絲繁華。沿著西岸走向更為遼闊的領域,游人逐漸稀少,道路寧謐而開闊,樹木林立,簡樸的村屋像民謠一樣錯落有緻地排列,比擬著海角由棄舟和礁石組成的一幅後現代似的畫境,令人動心,憶念和觸景生情的美因而更美。不知不覺已到張保仔路,迎接我們的是坡頂處的陽光,於一片濃蔭之地格外耀眼。順著蜿蜒的山徑緩緩向上,擦身而過歡暢下山的人流,洋溢著暖冬的喜悅。現是走向張保仔洞的旅程中了,躍入眼簾的景色漸離塵囂:在青翠樹木掩映下,波光熠熠的海水無邊無際,滿滿的海水像是從天邊注入,高漲了由古至今的溫情,潤濕每一雙眼睛。緩緩駛來的帆船不知從何處來,向何處去,在海天之間如一位悠遊的過客,留下了長長的水紋。我們陶醉地隨人流向前,快到張保仔洞了。張保仔(─),原名張保,新會江門人,是年以前廣東沿海 的海盜,他生於香港,有關他到處掠奪的傳說廣為流傳,沿海不少地方均聞其蹤跡──不管他是否在這些地方流連,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沿海一帶稱霸十年之久。我們要去的張保仔洞現已成了旅遊景點,據說是張保仔藏寶的山洞。洞外的海景依然十分柔媚,似對這強蠻的傳說不勝負荷。我們排著隊一個隨一個進了山洞,狹窄而黑暗的洞穴,人們打著電筒,小心翼翼地行走,望能尋得張保仔藏寶的一絲跡象,可不到十分鐘就瞧見了出口的光亮,未免有點遺憾。後有人認為這個洞十分狹窄,無法埋藏寶物,故張保仔洞其實只是用以躲避清兵追捕或放火藥的地方。離開張保仔洞,汗跡未乾,我們就被不遠處的一塊路牌吸引:鯆魚灣。順著石階下山,迎向海岸,風景倏然遼闊起來。在構圖優美的礁石與海潮的親呢中,濤聲陣陣,沿海環形的走道上,心曠神怡的旅人放慢了腳步,聆聽濤聲的對語。南國的冬天,熾烈驕陽照耀海水,閃爍如春的夢,也許是一種神性的昭示,海面升起一抹輝光,猶如神殿的降臨,浩大隱秘的仍是自然,我們的祈禱也隨之安放,圖騰著八方祥和美願。幾個學生在海邊垂釣,游弋的是光明的未來,兩個小情侶安然地親近,彼岸是自由的 。我們無聲地坐於海濱,一切夢幻都在其中。凝視海水的瞬間,時光匆匆逝去,似也從未消逝,我們的一切都在昨天,誰能說今天不是昨日的重臨呢?起伏的潮聲中,盪起一種回聲:歲月並非僅僅逝去,留下寶貴的金子,那些飛揚的緣份,說不明道不白的情懷,自去自來,終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伴隨我們走向未來......長洲的假期是寧靜的,透過這種深沉的寧靜,心靈抵達了遼闊的故鄉。

(原載香港《城市文藝》雙月刊年第3期總59期)

南丫島上

美賢與我是好友,我們結伴一起去遊南丫島,那已是兩年前的事了。那時,她剛辭工,新工作未有著落,而我放著大假,何嘗不想輕鬆一番,看看南丫島有如何旖旎的風光。

船開了,她那米黃色亞麻衣褲,在晨風中顯得優雅,我則是白襯衫和黑色牛仔褲,自在寫意。曙色中,我們吃著早餐談笑著,船不一會兒就到了島上。

彌漫著一種異國浪漫風姿,南丫島果真十分迷人!它有著與喧囂的香港都市迥異的風貌——樹木綠蔭,瓦頂村屋,相互掩映,錯落有致。街旁開設著許多精緻的小店鋪,穿著如藝術家的居民,穿梭往來,神情祥和。放眼一看,貓兒、狗兒也慵懶地打著盹兒。據說島上居民有三分之一是外籍人士,這使我們彷彿是來到了一個充滿歐陸風情的藝術之村。

走進一家又一家小舖,售賣的東西大異其趣,我們愛上了這些手工藝品和綠色生活用品,也很喜愛這樸素自然的生活氣息。島上沒有汽車行馳,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往返港島的上班族將自行車放在碼頭,下班夜歸,上岸後便騎車回家。

在街邊 的酒吧裏,美賢與我談起了她情感的迷惘。窗外的行人悠然往來,座間播放著情調憂鬱的英文歌曲,牆上的掛畫抽象曲折,在暗淡的燈光下朦朦朧朧,正讓我覺得浮生如夢。我們身在何處?夢裏夢外,我們癡心追尋的又是什麼?日影斜斜地灑向玻璃長窗,我們心中的歌,遺失在不知是哪兒的村落。

黃昏,我倆前往島西方的洪聖爺海灘看日落。夕陽西下,晚霞自遠天潑灑下來,映紅了大地的臉。我們脫了鞋,在沙灘上自在地遊走,嬉弄著潮水,遠處弄潮的人們在夕陽裡有著俊美的剪影,今夕何夕?美賢此刻正想著她的童年往事——童年是指尖上飛逝的蝴蝶,浪漫著青春的花園。不知為何,我忽地也傷感起來,想著那消逝的,那將臨的,命運的風箏不知會將我們牽向何處?我望向美賢,她將圍在我肩膀上的紅披肩用力攏了攏,神情溫柔。

六十年代爵士音樂所唱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也常被人用以形容南丫島。它帶給我們舒心的歡愉和莫名的感觸,令人難忘。我在海灘遺失了紅披肩,心裡卻毫無不快之意,那是我贈給南丫島的禮物。

晚餐時,我們繼續談著心事。我在美賢的目光中找到了溫馨,她從我的嘴邊尋回了笑影。

待到簇簇繁星悄悄浮現在南丫島的上空時,在通往碼頭的小徑上,我們沒忘了叫一碗薑糖荳花,品味這細膩的甜。

盡管以後的生活仍有百般滋味,我們都忘不了這甜味。(原載年5月29日《香港商報》副刊「品味人生」專欄)

追隨濤聲遠行

──再訪南丫島

剛過去的聖誕,我和友人又到了南丫島。這已是我第二次去南丫島了。一陣清涼的風把我泊在這個漁村的碼頭,讓我驚喜的不僅是涼風的吹拂,且有小村的古樸、空氣的清甜。海水仍是淺藍的,卻比天空更藍一些,遠處的村舍與幾年前來時並無不同,不同的是心境。我不覺得蒼老,也不覺得悽惶,一份平靜從容是歲月無私的餽贈。沿著榕樹灣大街緩緩而行,我被一些別緻的街景吸引著,按下了快門。一樣的蔬菜水果,擺放在具有異國情調的小街上,風味迥異。島上沒有汽車,居民們多步行,或以單車代步,活潑的貓狗親暱地撒著歡,我們愛上這詩意的景象……繞經榕樹灣天後庙,輕輕回一回首,我們來到了大園村,這時的鷓鴣尚未啼鳴。瀏覽了各樣各式的攤檔,一片茂密的叢林就在前方!我們是去洪聖爺灣海灘,綠色的風光是最溫婉的向導。艷陽高照的正午,甚或可見穿小背心的女郎,不是弄錯了季節,南國的冬日自有它的熱情。綠,還是綠,深深淺淺有層次地舖開,說說笑笑,約二十分鐘吧,已夾道把我們送至海濱。拍照,近焦的,闊角的,都是指定動作。背著海,坐上礁石,一點兒也不馬虎──皆源於對水的熱愛和依戀,對無垠遼闊之美的向往……沙灘上的遊人不算太多,最雀躍的是孩子,打水仗、堆泥沙,把爸爸媽媽們也逗得歡快起來。我們繞著海邊走了一圈,在樹蔭下乘涼。潮水在遠方起落著,沙灘和樹木都沒有太大的變化,我彷彿見到多年前我與摰友美賢的身影,在濱海忘情地嬉水。光陰荏苒,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記敘著這一切,如今,在別樣的憧憬中,美賢的悠遊或有不同?往事如煙又非盡然。踩著細沙,仍像昨日般柔軟。曾幾何時,港島已成為我生命裡最依戀的地方,不似樹蔭下的人影,匆匆來去,形如過客。我的惆悵找不到落腳之處,就被友人提議要返程了。我收拾起我的眷戀,連同幻美的目光,重新向一片蔥綠之處走去,返回榕樹灣。沿途是歡暢的,現實裡的一切比回憶美好?友人是快樂的,打趣地問我,你寫作時會刻意製造憂傷嗎?我也笑了,陽光金燦燦的,我招架不住她的暖熱,還之以熱忱的笑臉。行至榕樹灣村畔,被一陣清新的鷓鴣叫聲吸引,細聽,還有一絲幽怨。我的心揪了一下,哪兒也有類似的清新?哪兒也有相同的幽怨?陽光暖日,我不朝向傷痛,傷痛就一晃而過,不能生根。此時的平靜,像小屋邊慵懶的貓咪,眨眨眼,不願吱聲。之後是黃昏的晚餐。在海邊的濤聲中,我們吃著清蔬斑腩,喝著普洱。日落了,從艷麗至淡泊只短短的工夫,我們搶拍著美景,不遑多讓。──夕陽在船舶上方凝刻著寫意,舖展在水中,她的悠然幾乎是每日都照臨的。我靜望良辰美景,既無感慨,也無悲嘆,只珍藏著一份金黃的收獲,隨著濤聲,冷暖自賞,卻也品出一抹醇美的真味……

黃昏的收穫

─—大埔海濱公園寄意

前幾日賦閒在家,為舒解伏案的疲倦,一個黃昏,我從住處的新興花園,悠悠步向離家不遠的大埔海濱公園。緩緩而走,完善公園與海濱公園交界處的幾棵大樹,吸引了我的目光,又使我停下腳步。這種不知名的樹葉子闊大恍如蒲扇,風一吹,好像整樹的扇子都搖了起來,有一種別樣的情致,樹葉的間隙有風吹來,彷彿來自天鄉,拂去了凡塵的絲絲鬱悶。我在樹下站立良久,伴隨金色夕陽的惆悵,有點失神。生活似乎殊不平凡了,從這幾棵樹上得到啟迪,我就叫它“天香樹”吧。往前走,拾級而上,放眼一望,景色使人心曠神怡。是薰衣草嗎?是鳳尾花嗎?還有什麼花?一排排相間怒放,淺紫淡黃的欣喜跳入眼眸。遠處的海邊淡淡的遠山,天空多麼澄淨,我又憶起那短暫的仙緣萍聚,如西天雲影一樣空無,但西天的雲影仍呼喚我。繞過噴水池,經過嬉笑的遊人,我坐在回歸紀念塔下的清涼之地:草兒的秀色如一個嬌羞的姑娘,綿軟地輕搖,凝結點點靈氣,樹兒的葉子逆光翻飛,樹幹挺立一派聖人風范,令人沉思。翠色的草地上,幾個鍛鍊的老人,幾隻驚起的麻雀,遂又憶及電視劇《人間四月天》裡,徐志摩和林徽音於草地上對語的一刻,空靈抒情的音樂裝飾著詩句和詩人的側影,哀樂兩忘,永恆的詩境之美便經久而深刻地印在了我心中,隨飛鳥飛起......獨處竟亦有這樣美好的時分,我收藏了若年輕些恐要落下的淚,開始沿海濱長廊漫步。好長的海岸啊!海一點一點向我靠近,波浪愉我眼目,濤聲悅我雙耳。這兒的海,雖非煙波浩渺,無邊無際地壯闊,卻也彌漫十足的秀逸,翔舞著點點白鷗。前面不可知的遠方朦朧地凝聚著什麼,又有什麼在召喚?我認真地走著,配合自然的步伐。到了長廊的盡頭,小憩一會兒,不知不覺,這兒已蓋起了小賣部、小吃店等,林林種種,覆之以開闊摩登的頂棚,映襯得海灣更為典麗。我靜靜地坐著,遙望高樓林立的對岸,思緒沒入波濤,凝眸遠眺時,天色一點一點暗下來。天漸黑了,起身已是彩霞滿天,我與紅的花、紫的花道別,踏上回家的路。這時,回歸紀念塔的燈亮了,五彩的燈光交替閃爍著,像一座迷宮,我還以為是遠處酒樓外壁盛放的燈火呢!夜幕落下,海是湛藍的,如綢緞舖在陸地之間,讓人有些幻覺,以為輕易能走到對岸,月亮渾圓地初昇在海邊,呈獨特的粉紅色,怎樣溫馨的迷茫!剎時,海濱周圍的街燈全亮了,映照著天上疏朗的星星......經過完善公園回家時,世界已平靜下來。獨自散步兩小時,聽著心中的聲音,時斷時續的對語,望著眼前的海洋,我深深眷戀著香港,此時,個人的哀樂顯得微不足道,卻與周圍的景色連成了一體。我想學鳳凰木優美的站姿,也欲模擬細葉榕俏麗的慧黠,紫薇花用藝術裝點我的心胸,使我難忘大埔海濱公園的一草一木,伴之以雄奇的建築,每次到來,它都以嶄新的姿容歡迎我,而每次離開,我也以全然的喜悅,帶走豐足的收穫。

(原載《大公報》年10月11日,年入選培生教育出版社(亞洲)之

「初中中國語文教材」)

從天香樹說開去……

──春訪大埔海濱公園

如果樹也是有治療效果的話,我要說一說天香樹。天香樹生長在離我家不遠的通往大埔海濱公園的路旁,它的名字是我起的,因我不知道它的真名。我曾在一篇寫大埔海濱公園的散文《黃昏的收穫》中描述過它:“這種不知名的樹葉子闊大恍如蒲扇,風一吹,好像整樹的扇子都搖了起來,有一種別樣的情致,樹葉的間隙有風吹來,彷彿來自天鄉,拂去了凡塵的絲絲鬱悶”,這篇作品被收入香港的中學課本,卻是近期的事。那次見到天香樹,已是四年前了。彼時尚是秋季,它的葉子是碧綠的,我站在夕輝中,伴隨著夕陽,有點惆悵。時至今日,那惆悵是為了什麼,已不得而知了,但天香樹的美好卻一直沒有離開我心中。不能明了它的姿影,每次遇見,都令我呆望良久。上次,沒帶相機,錯失了它的翠綠。今日是立春翌日,經過一個冬天,它的葉子微微地泛黃,樹幹仍筆直地伸向天宇,那昂然的神情像陰天裡突然現出的縷縷陽光,明亮地灑在心上。我的抑鬱和落寞不知不覺地遠了,彷彿一種異香,領我回到家鄉,為什麼它如同我心靈的故鄉呢?“承接天上的雨露,潤澤人間”,我腦海裡浮現出這樣的句子。它的葉子狀若蒲扇,便能更好地承接雨露陽光,而它那挺拔向上的俊雅姿影,也是南國樹木中罕見的。憶及我的住處竟有這樣的佳木,我不禁一陣欣喜。離開了天香樹,我來到大埔海濱公園,它處處洋溢著節日的燦爛。優美如它,我已在詩文中描繪過,這個陰天,亦無絲毫損減。靜靜地靠近海邊,迎風一望,以遠山為背景的大埔工業邨的輕煙,裹著往昔的回憶上升,我不輕易觸碰它。我明白,我看到的生活的不足都在山這邊,更多的美好在山那邊,也許我以後可以尋見。遠天、水波、鷗鳥、花卉如往日般迎迓我,波瀾不驚的是這個春天的心情。去年秋夜初見的海堤灌木長高了,沒有月夜裡黃花的嫵媚,也隱去了悲傷。我擁有著我所擁有的,不奢求更多。迎著清風緩緩向前,對視三兩慢跑之人,經過“香港光榮回歸祖國十週年紀念雕塑”,為它的碑文所激勵,繞過牽動思憶的涼亭,很快,我來到海濱長廊的盡頭──吐露角。片刻小憩中,悠閒地看著五彩的風箏迎風起舞,賞一杯香茗,發幾條短訊,便踏上了歸程。天尚未黑,樹木仍洋溢它豐沛的表情。路過觀景台,採摘一串笑語,我來到了每年中秋賞月的草坪:它是清寂的,此際,彷彿等待著今年中秋成雙的人影。年年的山坡,遙對明月,似年年的燈籠,燃點憧憬……再往前,又到回歸紀念塔了。今夜,它沉靜地聳立於晚風中,聽歸雁訴說著心語。天開始有點涼,路過錦葵園,我的視線被一座現代雕塑吸引,再次佇立。雕塑的造型簡潔富麗:水仙圍繞的喷水池中,一管褐色的圓錐體托著一個金色圓球。在漸暗的天色下,金球散發著柔和的光輝,神秘和諧而美好,蘊含了迎接未來生活的所有信心和希望。水仙的香味未散,轉瞬又到了天香樹下,繞過完善公園,踏著熟悉的小徑,屋苑樓下的兩棵大榕樹在對我笑了。

  

情迷赤柱

一個鮮花盛放的春天,我被花香和大海淡淡的咸味吸引,獨自背上行囊,來到了景色宜人的赤柱。

步入海灘,潔白的浪花如雪,脫了鞋,雙腳沒入淺淺的海水,我悠閑地走著……

遠處半山的房屋蜿蜒在藍色的天宇下,優雅寧靜,樹兒投下它的影子,默然地,這是一個午後。

赤柱,浪漫詩意的一個名字,何時令我如此神往?想來是剛來香港不久吧。在林立的高樓環擁的市區,我工作、求學,繁忙緊張。一日,乘朋友的車經過這兒,便被沿途秀麗的風光迷住了,那是一個黃昏。海水輕泛漣漪,遠山淡遠,草木青翠,繁花似錦,夕陽將所有景物都鑲上了一層金色的邊,我不禁輕聲問:「這是在哪兒?」朋友告訴我一個美麗的名字:赤柱。

赤柱,這位於香港島最南端的半島,傳說從前有一棵巨大的木棉樹生長著,那時,古老的小村中央,每當木棉花盛開,這棵樹便猶如赤紅的木柱,因而得名。我懷想著。海灘的風輕柔若此,擱淺的船兒像個谜面,一棵樹悄靜地站著,灑下它落寞的心事。為了捕捉這空靈的畫面,我按動了快門。立於清淺的海水中,背靠遠山的身影,我請旅人拍了張照,留下這美好的一瞬。

陽光慵懶地灑上路面,我向赤柱廣場走去。懷著馥郁的心事,想寫首詩,尋找生命的意趣。不覺來到了美利樓,這兒的景色竟這般曼妙,散發著濃濃的歐陸風情,五彩的地磚,雅致的牆面,綻放的雛菊和玫瑰悠然裝飾著每個角落,美輪美奐。

佇立於二樓餐廳的游廊,舉目遠眺,海風輕吹,情人低語,遠方戲水的小孩和釣魚的舟子,一幅水墨畫的意境悄然顯現。款步下樓,憑欄而望,赤柱灣泊著夢幻般的彩舟,仿似仙子遺下的錦鞋,又似正攤開的書本,更似命運隨意攤出的牌,我即興寫下詩篇《琉璃夢》:「堤岸那一灣弧形的溫柔,環抱這琉璃的夢!」

在街邊露天的咖啡座,英文歌曲Iswear悠揚迴旋,我憶起了友人。那是一位傷殘的朋友,繁星閃閃的秋夜,我們曾在這兒(我扶著他),散步在林蔭道上。在海邊幽靜的山路上,我們採著野花,分享彼此生活的點滴,互相勉勵。噢友人,如今,想起你會心地微笑、從容地生活了,我滿懷欣喜。

日暮時分,霞光滿天,向著天后廟的方向,我信步走去。香港人信奉天后,據說,這位古代的漁家女子可庇佑出海人平安獲漁。一次世界大戰時,天后廟護佑了大批村民,免遭戰火的蹂躪。從此,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的日子,這兒便謁人如織了。

煙霧繚繞中,我燃了一柱香,祝願這兒的居民安泰,香港的前程似錦,如古廟前的對聯:「天恩浩蕩沾赤柱,后德巍莪澤香江」。(原載年7月10日《香港商報》副刊「品味人生」專欄)

世界華人文化研究會

特選作品集一覽表

鍾毓材(香港)作品集-1.2

鍾子美(香港)作品集-1.2.3.4

許昭華(香港)作品集-1.2

朱祖仁(香港)作品集-1.2

冬夢(香港)作品集-1……5

何麗華(香港)作品集-1.2

楊玲(泰國)作品集-1.2

阡陌(泰國)作品集-1……5

澹澹(泰國)作品集-1.2

張文峰(中國內地)作品集-1.2

牛濤(中國內地)作品集-1

莫凡(泰國)作品集-1.2

賴寶華(香港)作品集-1.2

郭蘇淮(中國內地)作品集-1.2

李清緒(香港)作品集-1

香奴(中國內地)作品集-1.2.3

孫文(中國內地)作品集-1

溫曉雲(泰國)作品集-1……4

文榕(香港)作品集-1.2.3.4

慈妮(中國內地)作品集-1

王成釗(中國內地)作品集-1……5

張亦舒(中國內地)作品集-1

寒川(新加坡)作品集-1

刘虹(中国内地)作品集-1

張堃(美國)作品集-1.2.3

蔡麗華(美國)作品集(1)

江麗珍(瑞士)作品集(1)

總第期

主编:赖宝华监制:刘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jz/8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