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80504/6213655.html
南方大院儿:
雨水,阳台和防盗网
采访
梁琛
摄影
孙海霆
受访者
靳远
今年夏天,我发起了一个长期的空间研究项目,取名《空间规训》。我打算邀请一些青年建筑师,分别分享一个曾经影响他们的普通房子,以及一个作为建筑师执业之后的建筑作品。
今天的这篇访谈,是我和建筑师靳远的对话。
靳远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后在美国莱斯大学获建筑学硕士。他先后在北京、休斯顿、巴黎和纽约进行建筑实践,曾在纽约CAZA建筑事务所担任理事建筑师。随后他创立了”多重建筑“设计工作室,担任主持建筑师。
靳远出生在吉林长春,10岁随父母搬到了广州,直到本科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之前,他都住在西秀村——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工住宅里。他是标准的“大院子弟”:读书的小学是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初中是华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本科是华南理工大学。
这栋住宅楼建于九十年代末。二十多年来,这栋楼在建筑学层面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西秀村小区,由于城市发展进程而被逐渐丢弃的防盗窗,还是照旧依附在灰暗的楼面上。人们借着岭南炎热潮湿的气候,喜欢在阳台上种植花草,这些轻易蔓延至楼外的小生命,也还在日复一日地上演着“铁笼与生命”的插曲。
在两栋板楼所围合的庭院里,我们甚至可以听到每扇窗内传出来的声音:儿童的朗读与嬉戏、炒菜、洗碗、电视机的节目等等。我们在对谈时,靳远看着一个从窗户往院子探望的孩子说,这就是当年的自己。
靳远:我们全家是年来广州的,就住在这栋楼。广东基本上没有一楼住人的房子,一是因为潮,二是因为商业传统。你去老城区的话,整个一楼都是店铺。
梁琛:这里一楼就是停车,对吧?
靳远:一楼是停车,二楼是两栋楼共用一个平台。我们家应该是这套房子的 个住户。
梁琛:当时你爸妈是从东北过来的。
靳远:从吉林工业大学过来华南理工,父母都是老师。
梁琛:你在这儿住了几年?
靳远:我过来的时候小学五年级,住到大学毕业,是我人生中待得最久的一个住处。
梁琛:哪一个窗户是你们家的?
靳远:中间第五层。两栋楼是两边对着看的,一般中国建筑师不会干这样的事儿,一方面是因为日照间距,南方的日照间距可以这么窄,在北方是干不了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纪念性和对视性很强,两个大板楼,然后中间一个平台,你看这感觉。
梁琛:所以我刚才在门口的印象和一走到这平台的感觉,还是一下子不太一样。来广州之前你发给我这楼的照片,那时我没预料到会有这样的感受。
靳远:这一对住宅楼算是大院儿里一个稍微有点特殊的产物,毕竟当时不是商品房嘛。
梁琛:所以其实这个平台是一个花园?我觉得这挺有意思。
靳远:咱们如果下午四五点钟还在这儿,可能会发现这儿很热闹,各种娃娃车,爷爷奶奶带小孩,聊天,买菜回来的,下班回来的,再晚点,小狗们也出来了。
梁琛:那这些花基本都是二楼住户的吗?还是属于所有人?
靳远:属于二楼自己。你说的那种,是共享花园的概念,那太高端了,这儿就是个普通的家属区。
梁琛:我之所以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