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的儒家理想伦理人格

黑龙江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4659.html

吴中胜赣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等。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杜甫像。资料图片

游客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游览。新华社发

杜甫像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北宋文豪苏轼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王定国诗叙》)苏轼认为,自古以来诗人以杜甫为第一,是因为杜甫自己饥寒交迫,且一生不受重用,却“一饭未尝忘君”,始终忧国忧民。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除了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艺外,跟他“民胞物与”的仁者情怀也有密切关系。清代潘德與说:“子美之于五伦,皆极肫挚*神,不独一饭不忘君已也。”(《养一斋诗话》卷二)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重伦理”,这是一种以古代伦常关系为中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伦理道德型文化。古代儒家的理想人格带有强烈的伦理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想伦理人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伦理人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包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天人合一的宇宙伦理。杜甫从小就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而这种理想伦理人格也因此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胸次隘宇宙”

《孟子·尽心章句上》有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物”即对万物持怜爱之心,杜甫也受到孟子“爱物”思想的影响,对世间生命持一颗怜悯之心,在诗作中把古代儒家的“爱物”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

诗人冯至评论说:“杜甫,这个歌颂了人间与自然界许多壮美事物的诗人,生物中除却马和鹰外,在他诗里占有重要位置的就要算想像中的凤凰了。”(《杜甫传》)杜甫《壮游》诗中说,他七岁时“开口咏凤凰”。他在《房兵曹胡马》《天育骠骑歌》中欣赏马的矫健,“竹披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他在《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中描写大鹏展翅:“霜蹄千里骏,风翮九霄鹏。”又在《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徵士》中欣赏鹰隼的迅猛:“鹰隼亦屈猛。”杜甫对凤凰、马、鹰等的描写,体现了“鲸鱼碧海”式的壮美。

《义鹘》一诗中,杜甫写雄鹰报复白蛇吞噬幼子之仇:“其父从西归,翻身入长烟。斯须领健鹘,痛愤寄所宣。斗上捩孤影,噭哮来九天。修鳞脱远枝,巨颡坼老拳。高空得蹭蹬,短草辞蜿蜒。折尾能一掉,饱肠皆已穿。生虽灭众雏,死亦垂千年。物情有报复,快意贵目前。”白蛇吞噬幼鹰,雌鹰只能“鸣辛酸”,雄鹰则愤怒复仇。在杜甫看来,鸟兽也有快意恩仇的“物情”,这是以人间伦理道德之同理心视之,是其爱物仁心的生动体现。

杜甫还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sz/12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