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树开花呦映红那一城风情

在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的西南,宽米的海域“鹭江”将厦门市区与鼓浪屿分割开来。这处冈峦起伏、绿树成荫的岛屿,因其西南海滩上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鼓浪石”,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而在明代得名“鼓浪屿”。

回首过往,这座面积只有1.88平方公里的小岛,却以最为动人心魄的魅力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舞台上留下了一幕幕浓墨重彩。这里曾是古老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前哨之窗,徐继畬从侨居于此的传教士雅裨理手中获得素材,编著了《瀛寰志略》。这里曾是开风气之先的国际社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足球队、幼儿园都在此创立。

这里曾与中外近现代知名人物都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中有中国近代文学巨匠林语堂,有建造 座近代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余青松,有为现代病*学研究起到奠基作用的病*学家*祯祥,有为世界考古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剑桥皇家学院考古学教授郑德坤……这里,每一栋房子都有故事,每一条道路都铭刻传奇。

一砖一瓦

如旧如绽初颜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鼓浪屿是一个安详、静谧的小岛,《方舆纪要》这样描绘它的原貌:“鼓浪屿及夹屿,旧皆有民居。洪武二十年(即年),系迁入内地,成化(年至年)以后,恢复旧土。”

在这段安详宁谧的时光中,闽南传统文化迅即扎根于此,在此后岁月的流逝中,它点点滴滴积淀成悠久的历史文明。今天,保留在岛上的四落大厝、大夫第、*氏小宗等闽南传统红砖厝院落及祭祀建筑仍旧古朴且精致。这些民居遗存不仅为今人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受儒家文人士大夫文化影响的居住伦理与耕读传家的生活形态,也保留了鼓浪屿早期闽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市场路66号,落座在绿荫之下的*氏小宗异常吸睛。

建于19世纪上半叶的这座闽南传统的木构院落,是同安石浔*氏迁居鼓浪屿上的一个支系祠堂。它正厅为三间开,采用闽南传统的红砖厝式样,屋顶上做舒展高翅的燕尾脊,铺红色板瓦。

闽南人称大家宅地为“厝”,作为闽南特有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厝”的基本造型为前埕(房门前的空地)后厝,色彩为红砖红瓦,与江南民居的白墙黑瓦明显不同,可谓明艳动人。“厝”常见的形态是“面阔三间”,整体布局是中轴线对称,意义在于以带有祭祖、敬神功能为中心的厅堂为中心组织空间,整个住宅包含家居、书斋及祭祀三要素。

今天,走进这座百年宗祠,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鎏金大字的木匾悬挂于祠堂之上,书写着“松筠励节”四个大字。这是当年的大总统黎元洪为*氏的一位寡母所题,赞扬她的高节大义。据说,这位*氏寡母持家有道,且深明爱国大义,曾慷慨捐资赈济难民。在时光的流转中,这座鼓浪屿原住民家族祠堂建筑代表,也曾成为最早来到鼓浪屿的西方传教士的局所、布道所及近代厦门 个西医诊所,同时曾由一座传统私塾变为华人小学。

史载年,美国人雅裨理来到鼓浪屿,当时他住的地方就在英*占领的*氏小宗祠堂后面的五间护厝里。后来,另一位美国牧师甘明也来到了这里。实际上,最初雅裨理和甘明的传道心愿并没法达成,英*占领的这半边鼓浪屿几乎没有居民,大部分人都搬到了内厝澳那边。而传教士对于当地居民的态度也不确定,不敢贸然接触,只能待在英*的保护范围内。两位牧师当时便把*氏小宗的房间当作一个简易的诊所来用。可以说,这是鼓浪屿上最早的西式诊所,也是美国人在医院。后来,*氏族人在祠堂内开设私塾,并在年戊戌变法后将私塾改名“普育小学堂”。

可以说,*氏小宗见证了岛上传统聚落的变迁、西方文化的传播,以及原住民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对近代文化的接纳与追求,因此时至今日,它的意义依然深远。事实上,鼓浪屿的传统文脉不仅在*氏小宗等古建筑中得以延续,留存至今的宗教遗迹也总在倾诉着旧时光。鼓新路57号,矗立着的一块有故事的石头。它的名字叫《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

作为厦门迄今保存最完整,同时也是 的摩崖石刻,它的故事书写源于岛上的一处名胜—瑞晄庵。史载,瑞晄庵是由康熙年间由鼓浪屿三丘田妈祖宫扩建而来,香火鼎盛,风光无二。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何因,瑞晄庵突然败落。直到年的一天,因为台湾人王得禄的到来,瑞晄庵才重获生机。

当时,王得禄为了追捕海盗蔡牵等的船队,在鼓浪屿澳停泊战船,偶登岛上,见到这座破落的庙宇。这时的瑞晄庵已改称“三和宫”了。王得禄心有所感,在破败的三和宫面前许愿:若得妈祖保佑旗开得胜,愿重兴此庙。此后王得禄屡打胜仗,被嘉庆帝诏封二等子爵,赏戴双眼花翎。为酬谢妈祖,王得禄信守诺言,带头捐俸并发动巨商信众捐资重建三和宫,并亲自撰文刻于庙旁大岩壁上。后来,三和宫地盘被外国人收购,几经周折,再不复当初盛景。今天,只有石刻依然蔚然清晰地为后人保存着这里在昔日的历史原貌。

拂去烟尘

岁月镌刻遗痕

建筑是鼓浪屿的*。在鼓浪屿,有许多小楼,掩在古榕之下,立于小山之旁。它们在世事更迭中历经沧桑后,构成这片土地在昔日和今天最别样的绝世风华。漳州路5号,掩映在绿树中的一座美丽宅院在今天有了新的用途—厦门金泉钱币博物馆的展厅。而此前,它是原英国领事馆官邸。

在鼓浪屿,与这幢建筑因同样的历史际遇而诞生的还有其它近千栋。

鼓浪屿中华路21号,一幢3层的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它原是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旧址。清水红砖墙、哥特式尖券拱窗,外加窗洞上一双形似猫头鹰圆睁着的双眼,这里便是很多老鼓浪屿人口中的猫头鹰楼。协和礼拜堂,创建于年,是鼓浪屿岛 座专用的礼拜堂,保存至今,为西方古典复兴式建筑。英国伦敦差会女传教士宅,该建筑曾是原伦敦差会女牧师、女教士居住的房子,当地人俗称“姑娘楼”。八卦楼,台湾商人林鹤寿年投资兴建,体量和高度都是鼓浪屿别墅之最。

菽庄花园位于鼓浪屿岛南部,原为私人别墅,后辟为公园。花园布局巧妙,各景错落有序,素有“园在海上,海在园中,海天一色,杳乎无极”之美誉

廖家别墅,是建于19世纪50年代的外廊式洋人住宅,后被闽籍实业家廖悦发购买。廖悦发的二小姐廖翠凤,年与中国近代 文学家林语堂结为伉俪,婚房就在该建筑内。与年落成的原英国领事馆官邸一样,它们都是这座小岛命运发生转折的亲历者。步入近代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浪屿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戏剧性地成为了一个激风云荡之地,一出出波谲云诡的历史剧情在这里上演。

知名学者周旻在他的《鼓浪屿历史名人画传》等著述中讲述了19世纪中叶鼓浪屿的风云史:年的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使古老的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开始步入蹒跚曲折的近代化历程。年,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厦门开埠,成为清朝帝国首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随着闽南移民潮的兴起,厦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国商人、官员和传教士等相继来到厦门。由于鼓浪屿与厦门港隔海相望,对渡便利,风景秀丽,西方人陆续进入鼓浪屿。鼓浪屿随即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在史料的记载中,彼时的岛上,达官贵人、各行精英汇聚一堂,涉及金融、艺术、文学、宗教、医学、外交等领域,承载着现代文明理念和文化心态的外国人推动了鼓浪屿社会与文化变迁的 次发展,他们通过建设住宅、公共建筑及基础设施,传播宗教,创办文化教育、医疗机构,开展体育、娱乐活动,推动商业贸易等手段,将外来文化传播到这个闽南传统聚落成为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前沿。外国侨民在鼓浪屿的建筑活动逐渐蓬勃起来,欧陆风情、南洋特色……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让小小的岛屿拥有了后世给予的“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

年,以台湾首富林维源、林尔嘉父子为代表的闽南籍台湾富绅定居鼓浪屿。今天的菽庄花园,就是林尔嘉当年所建。年建设菽庄花园 期,就投资了25万银元。之后又3次扩建,占地面积达平方米。年,在印尼有“糖王”之称的华侨*奕住归国,在面积仅1.8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建起了多栋新式建筑,成为鼓浪屿 的地产投资商。仅占地面积平方米的“*家花园”,就耗费了37万银元。返乡华侨和闽南富绅的定居,使鼓浪屿城市建设的主要驱动力由外国侨民逐渐转为返乡的华侨。

到20世纪30年代,鼓浪屿这座小岛上形成了当时中国社区设施最为完善,文化生活最为多元、丰富的近代国际社区,并以其高品质的生活环境闻名于世。鼓浪屿这些社区设施和相关的物质遗产也以较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留至今,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见证。

今天,随着渡船驶近鼓浪屿,巴洛克式、罗马式、希腊式的建筑也渐从绿树丛中探出身来。而从这一座座历史建筑前走过,就如同每天在温习活的中国近代史。

记忆典藏

散发时代光泽

鼓浪屿,这座美丽岛上,无论是建筑或是街巷,它们散发着岁月的光泽。年7月,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雅采克·普尔赫拉敲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地面积.2公顷(遗产区.2公顷、缓冲区.0公顷),其中遗产区涵盖了鼓浪屿全岛陆地范围和岛屿周围礁石界定的海域范围;其遗存包括了栋当地和国际风格的历史建筑、自然风景、历史道路网络和园林,有53处代表性核心遗存。

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说,鼓浪屿突出地反映了多元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广泛交流,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真实且完整地记录了其曲折的发展进程和生动的风格变化,真切地展现了激烈变革时代的历史。事实上,这座美丽的岛屿之所以在今天散发着如此巨大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中国早期近代建筑吸收南洋、西洋风格的基本特点,更主要的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在鼓浪屿的交汇和传播而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批在鼓浪屿接受近代化教育的人才,之后也在中国近现代各个领域中焕发出光彩。鼓浪屿鼓浪石边上,凤凰树之下,有一尊半身铜像面对大海,他的形象是卢戆(音:zhuàng)章,是汉语拼音的先驱。

年,25岁的福建同安人卢戆章,结束了在新加坡的学业,回到厦门,寄居鼓浪屿内厝澳。彼时,正当甲午战争和维新变法时期,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考虑到爱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减少文盲;而要减少文盲,就要改变繁体字难学难写的状况,提出了“须造切音文字”的主张。

年,卢戆章特地从厦门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将经过全新修订的《中国切音字母》专程送审,请求学部推行。但官僚衙门相互推诿,让卢戆章在京足足等了一年,依然丝毫没有进展,这令他对晚清*府极度失望。年,他于归途中经过上海,将《中国切音字母》再次修订,更名为《北京切音教科书》,分为上下两册,交由上海点石斋出版发行。该书卷首便开宗明义地写道,推行切音字乃两大宗旨,一是,统一语言,有利于国民团结;二是,言文一致,有利于普及教育。所谓“统一语言”,即规定以北京话为正式通行口语;而“言文一致”,即提倡以白话文为标准通用书面语。此两点正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主基调和核心元件。

年,卢戆章在贫病中辞世,葬于鼓浪屿鸡母山。然而,他对汉字改革的贡献,历史并没有忘记;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

作为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舞台,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微型缩影,也许鼓浪屿这个窗口很小,但它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有着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而今,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正在鼓浪屿绽放着独特光芒。一代又一代鼓浪屿人精心守护着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着历史文脉,书写着崭新篇章。

标题书法/青未

邮局发行代码:82-联系+转0

《北京》周刊是北京 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闻的立场挖掘和诠释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聚焦和解读北京新闻”的理念,

围绕市委市*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

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

传递北京声音,讲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文/张健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国庆送健康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sz/3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