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渝越为爱上色
村落调研篇
PART9
坐标: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
千百年了,多少飞檐峭壁在歌舞升平中坍塌,
多少画梁雕栋在纸醉金迷中腐烂,
唯有浔埔镇这朴素的色颜,
始终安然镶嵌在熟透了的宣纸上,
驻扎在山明水秀的厚土上,
凸显着一种穿透人们内心的情怀,
矗立着一种岁月不可战胜的力量。
而这一切,没有专制去规定,没有宗法去约束,
是浔埔镇人自觉遵守的
一种契约,一种民俗,一种文化。
世界和人心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宁静而守恒…
调研背景
对城市色彩、乡村色彩的研究,其理论依据是将法国色彩学者J.P.郎科罗教授的“色彩地理学”的原理融进规划实践的探索。他的主要观点:“不同经纬度的地理地貌具有各自的特色,有各自的日照、气候、季节规律和特征,栖居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的生物也各具特征,而人种、民风、习俗、社会、文化与历史也各有特点,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城市,其色彩便是一种最差异性的事物”。
随着城市色彩规划建设的进行,当下乡村色彩规划的研究仍处在一个相对贫乏的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下,中国城镇乡村间的色彩差异越来越小,而乡村的居住环境与城市不同,更应该体现乡村特色,维护每一个区域色彩的特色,维护区域形象的特色。
村落调研地简介
蟳埔村
蟳埔村隶属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背靠鹧鸪山,三面临海,处于泉州湾晋江下游出海口北岸,是一个独具闽南地域特征的沿海渔家村落。唐宋时期被开发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宋元时期因其雄踞泉州地理之要,扼晋江海口,是“东方 大港——刺桐港”的所在地,成为泉州海丝文化的重要部分。
蟳埔村
因海陆交通便利,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在频繁的交流贸易中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批准的沿海对外经济开放渔村,蟳埔村被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蟳埔女”和“蚵壳厝”是村落的两大特色。
泉州城里人称“浔埔阿姨”叫“鹧鸪姨”,其原因在于,明代时,村附近有一座鹧鸪山,而“鹧鸪”在蟳埔村又被称为“圣姑”。后来泉州许多的*府要地都以“鹧鸪”为名,如鹧鸪巡检司、鹧鸪口、鹧鸪口铳台等等,因此所在乡村的妇女就统称“鹧鸪姨”。如今,鹧鸪姨们时常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海鲜市场贩卖海鲜,头上戴着的花朵也与古时鹧鸪姨们喜爱的打扮相差无几。
调研纪实
?色彩研究——建筑景观
在村落景观中现代建筑占比 ,主要为中明度,其次是高明度;主要为中、低彩度,也有少量高彩度颜色。在建设过程中,多数村民依照自身喜好、现代生活需求跟风进行自主修建,多样化的选材使得建筑立面呈现不同色彩,部分颜色彩度高,富裕人家的住宅更是富丽堂皇,十分突兀,与传统建筑色彩脱节。
元末明初的时候,因为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房屋屡遭劫难,先民们无力重建新房子,因此就地取材,将蚝壳用于建筑房子,这就是早期蟳埔村蚝壳厝的由来。
历史上,蚝壳厝深受当地居民的喜欢,清末民初的时候,家家户户盖房子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用上蚝壳。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富裕起来以后,小洋楼取代了矮破的蚝壳厝,现在也剩不多了。
?色彩研究——植物景观
传统民居主要为蚵壳厝与石头厝,屋顶及红砖为暖色调给人温馨的感觉,墙体为偏暖色调,明度彩度均在中低等级,整体颜色搭配简单,含蓄沉稳。当地传统建材蚵壳、红砖、花岗岩、红瓦等,颜色简单和谐,呈现色彩风貌传统素雅温馨,具有闽南地域特色。
现有庙宇和祠堂祖厝十余座,红砖瓦为暖色系,青色石雕柱为冷色系,白石雕刻、花岗石、蚵壳为,冷暖对比,格外醒目,建筑彩饰色彩丰富;基本为中明度,主要为中彩度,其余为低彩度,屋脊装饰彩度和明度较高,起点缀作用。
?色彩研究——传统服饰
“大裾衫阔脚裤”、“青衫黑裤”是蟳埔村典型的传统服饰和传统服饰色彩。当今蟳埔女偏爱红色相上衣,还有紫色、青色、橙色色相上衣,宽筒裤为传统黑裤;基本为中明度,宽筒裤彩度低,上衣红色色相为高彩度,其余为低中彩度。
多数年轻女性的服饰多为潮流时尚新款,中年妇女的服饰颜色艳丽繁多,可见,蟳埔女着装已失去传统色彩特征,“青衫黑裤”十分少见。蟳埔女的传统发饰被称为“行走的小花园”,一圈圈整齐的鲜花环及一簇簇绢花,花色丰富,种类繁多,暖色调的红色、橙色、*色、紫色,给人热情好客的感觉,叶色绿色色相,中低明度,花色高彩度,叶色低彩度。
综合分析
环境基底色彩中,现代建筑外立面色相繁多,因此使公众感到杂乱烦躁;道路铺装主要为水泥铺面,色彩单一,使得公众感到单调乏味。
历史人文色彩中,传统民居的色相较少且统一,公众认可度高;宗教建筑因为彩饰颜色较丰富,失去一定的秩序感;蟳埔女装戴的传统服饰和发饰颜色的色相丰富,让人感觉有些杂乱,并且已经失去传统色彩特征。
传统色彩的特质逐渐被同化消逝,由此引起人们对文化归属感的遗失以及内心怀旧意识的迷惘。色彩不是施于表面的化妆,而是反映内在的皮肤,装点环境不在于运用引领潮流的新鲜色彩,而在于使用公认的已然存在于当地积淀下来的色彩。
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传统民居的修缮工作,采用“新介入旧”的手法合理开发,让更多人了解“蚵壳厝”。采用奖励机制激发村民学习传统技艺的兴趣,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院校的相关专业如泉州师范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以及中专美容美发专业,将传统技艺进行传授,强化对传统服饰及发饰的色彩认知。此外,灵活运用本土材料如蚵壳、红砖等,通过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营造同脉多样、和而不同的色彩风貌。
蟳埔村植物景观色彩层次单一,绿化空间少,可结合植被生长习性和色彩要素,多采用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植物,运用复层配置及立体攀援等形式丰富绿化空间。运用色彩对比调和规律合理配置植被类型,结合季相和花色丰富村落的植物色彩,通过常绿与落叶、春花和夏花的合理配置,丰富色彩效果。行道树可选用芒果树、泉州市树刺桐、凤凰木等,再配植一些色叶灌木和花草,如红背桂、*金榕、鹅掌柴等,立体绿化可采用生命力较顽强的爬山虎、云南*素馨、炮仗花等。
色彩故事
——《我们与村落色彩文化的碰撞》
蟳埔女传统服饰简朴宽松,俗称“大裾衫、阔脚裤”,上身是右衽衣,长及小腿的宽筒裤便于在海滩上劳作,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晨向我们介绍了蟳埔女服饰,*晨从12岁开始学习裁缝,从事蟳埔女服饰制作已有30多年历史。
*晨说,蟳埔女服饰是纯手工制作,纽扣都是布纽扣,要一针针缝出来,一件上衣需花五个小时才能做好。他学了三年才学会做一套完整的衣服。虽然当时学习过程很辛苦,却也为现在制作精美的蟳埔女服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他已是蟳埔女习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
到这里本次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浔埔镇的村落调研也接近尾声,队员们与这座老村依依惜别。
村中的行道由各组石阶组成,蜿蜒延伸而四通八达,拾阶而上,石阶两旁长着苔藓或蕨类植物,偶尔有狗吠鸡鸣,宁静而不寂静……踏足在这样的乡间小路上,一呼一吸间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
图片
朱泓
(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
李雨恒
排版
祁禹晨
文案
刘楚煜
项目介绍
知行计划
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简称“知行计划”)于年正式创立,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学生项目官方平台,旨在推动和帮助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成长发展。截至年,“知行计划”已累计发动超过所大学的6,多支大学生团队参与,持续开展包括助学支教、环境保护、减贫脱贫、创新创业、乡村调研、专业竞赛、公益传播等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成长发展项目,共有49.1万大学生直接参与,使6,余所乡村学校的余万师生受益。
立邦
为爱上色
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由立邦投资有限公司于年设立,是“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简称“知行计划”)核心项目。项目结合“一带一路”和“ 扶贫”国家战略,支持大学生团队深入乡村,开展助学支教、传统村落调研等实践活动。三年累计支持全国78所高校共支大学生团队,深入中国个城市开展社会实践,影响人数超过1,万。
为爱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