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察觉到,现今的孩子似乎越来越缺乏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愈发疏远。他们往往不谙世事,无法体察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更不懂得人间疾苦。因此,孩子们的脆弱性日益显现,养育他们也变得愈发困难。谈及现今的孩子,许多父母不禁眉头紧锁。他们常常感叹,孩子们花钱如流水,对金钱的价值缺乏深刻理解;房间总是杂乱无章,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他们只会向父母提出要求,却鲜少体谅父母的艰辛;沉迷于手机、游戏和小视频,忽视了现实世界的交流;心理承受力薄弱,稍有不慎就可能走向极端。尽管父母在生活上精心照顾,学业上严格要求,心理上谨慎呵护,但孩子们却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健康。这究竟是何原因?
分裂的一代:博学多才,却身心分离这一代的孩子,知识储备堪称惊人。他们年纪轻轻,却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宇宙、黑洞等抽象概念了如指掌。七八岁的孩子便能娓娓道来,讲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典故。甚至十来岁的孩子,在奥数和英语方面也展现出超越父母的才华。然而,在知识储备丰富的背后,他们却往往失去了与父母的深入交流,忽视了现实世界的情感联系。这种身心分离的现象,让人不禁深思: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忽略了什么更重要的东西?然而,这一代孩子又往往显得无知且无用。尽管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却显得力不从心。六七岁的孩子还需要大人帮忙背书包,八九岁的孩子不会自己系鞋带,甚至十来岁的孩子在吃鱼时都需要父母帮忙挑刺。他们对父母的工作一无所知,只知道扫码购物;对食物的来源一窍不通,只知道手机点外卖。他们不懂得“粒粒皆辛苦”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更不知道生活中并非所有事情都能如愿以偿,总有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面临困境。
这些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往往自私、任性,对人间疾苦一无所知。他们经不起挫折的考验,对人生感到迷茫和无望,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他们就像生活在真空中的瓷娃娃,稍有不慎就可能破碎。
警惕“附近的消失”,让孩子走出真空世界许多城市孩子的日常,似乎被框定在“学校-家-培训机构”这三点一线之间。这种生活模式,往往导致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缺乏了解,甚至出现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不识人间疾苦”的现象。一位资深教师曾深感困惑地记录下自己的教学反思,他担忧地呼吁:“别让我们的孩子活在真空里。”
课堂上的一个实例令人深思。当谈到厦门的地域时,孩子们对岛内的思明和湖里两个区尚且知晓,但再往细处问,地名便显得陌生。这反映出,除了家、学校、培训班和老家这些熟悉的地方,他们缺乏对生活学习以外地域的探索。
另一则故事同样令人感慨。当教师请孩子们分享自己喜爱的植物及其原因时,现场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孩子们最终说出的花名,大多仅限于听闻,如玫瑰、百合、康乃馨等,对于为何喜欢却答不上来。再观察窗外,凤凰木、鸡蛋花树、香樟、羊蹄甲等行道树,孩子们却无一认识。他们每日行色匆匆,却鲜有驻足欣赏路边风景的闲暇。
还有一次,教师让孩子们分享家中自制的最喜欢的一道菜。虽然报菜名时大家热情高涨,但当问及制作方法时,孩子们却显得语塞。这反映出,即使从未亲手制作过,但至少应该对家人的烹饪过程有所了解。然而,现实却是,许多孩子对厨房的油烟避之不及,甚至对家人的烹饪过程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