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大理喜洲密码

1

大理因石头闻名,喜洲以粑粑著称。五湖四海的游客到了喜洲,毫无例外都会在那个小小的四方街上,就着风花雪月的景致,一口一口品尝喜洲粑粑刚出锅时的美味,然后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以为这就是喜洲了。其实,作为南诏王国留存下来的古镇之一,我们一口咬下的,不仅仅是粑粑的味道,更是喜洲风雨千年的悠悠密码……

2

3大理喜洲粑粑在当地又叫破酥粑粑,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是大理的一种风味小吃,以喜洲白族传统粑粑最为有名。要吃最正宗的喜洲粑粑 去到大理喜洲。制作一个上好的喜洲耙耙须选用上好的小麦面,这面可是要经过发酵的。发面也是相当讲究。喜洲粑粑分为甜味和咸味两种,放在老式的烤炉里烘制而成,无论甜、咸,制时皆用上下两层炭火,将锅内油炕着的粑粑慢慢烤*,烤至饼皮又香又酥。甜的内馅料为玫瑰糖,咸的馅料放了葱和肉丁,热的时候很好吃,冷掉稍微有点腻。

从大理古城前往喜洲方向的中巴车停靠在苍山门外,坐满了就走。我旁边是一位美丽的浙江女子,久居昆明,每年都要数次去桃源码头看朋友。还有一位拿着相机狂拍的广东先生,初到大理,一个人离开旅行团队去蝴蝶泉边找金花。满车的人,大半都是自由自在、南来北往的行者,言谈间都有些喜欢与留恋风花雪月的意思。

喜洲很快就到了,别过先生女子,我又来到了这个熟悉的南诏古镇。

喜洲西枕苍山、东临洱海,山水相依、人杰地灵。大丽公路从小镇的西头穿过,给这里平添了许多热闹。在很久之前,到喜洲是要顺着一条从苍山脚下延伸过来的乡间小路,在潺潺的溪水声中一路走来的。说实话,相比现在的热闹,我更喜欢以前喜洲的宁静。热闹是表象的,而宁静是深远的。作为南诏故城,喜洲是一杯浓醇的酒,只有细细品尝,你才能体会到它的韵味。朋友跟我说,在大理的白族村庄,都会种有浓荫如冠的大青树。大青树又叫万年青,学名叫高山榕树。这些树或独树一帜,或成双结对,或傲然立于村口,或悠然坐落村中。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对它倍加爱护和关照。喜洲的大青树是我在大理坝子里见过的最伟岸、最茁壮的大青树,共有三棵。一棵在大丽公路的东边,高数十米,枝繁叶茂,远远望去,上面点点白帆飘来飘去。近前一看,只见满树都是雪白的鹭鸶在那里栖息飞舞,翩翩嬉戏,怡然自乐,大青树俨然成了它们的美丽家园。在大丽公路的西边还有两棵圆形的大青树,树冠浓密,遮天避日,犹如两把擎天巨伞,人站其下,就像林间的一株小草,望不到蓝天白云。大青树不但是喜洲的一大景观,它们更像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年年岁岁间记忆着村庄的欢喜,风风雨雨中庇护着人们的平安。随着小路踱进镇里,两边是有些斑驳的白色墙壁,上面青砖碧瓦,瓦上有些久了的小草在风中成长,间或有开了的小花羞涩地探出半个身子。路边一口方井,井水清澈透亮,正好有位大叔过来挑水,便借他的水瓢舀了一口,甘甜纯美,沁人心脾。

4

古镇里朴实无华但略带沧桑的院落比比皆是。作为白族聚居地,喜洲保存有明清以来最多、 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仅喜洲街上,就有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白族民居古建筑余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格局式样遍布其间,斗拱重叠、雕梁画栋的门第随处可见,水墨山水、翘角飞檐的照壁光彩依旧,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门窗绚丽多姿。这里是白族民居建筑的缩影和精粹,正如美籍华人许光教授《在祖先的庇护下》一书中所说:“喜洲镇的艺人表现出他们高超的综合本领。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对门、窗和屋檐进行的抛光和雕琢图案的工艺。在这里,仅仅是民居住宅的窗户就值得做专门的研究。”而由两院“三坊一照壁”、两院“四合五天井”和一院独立西式楼房组成的严家大院,便是其中的经典代表。进得门来,几盆兰花在屋檐下的花台上随着阳光自由地绽放,淡淡兰香充满了院落。里屋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腼腆的小伙子探出头来,用带着浓浓白族口音的方言问道,要参观严家大院么?我用白族话和他交谈起来,原来这段时间严家大院的部分房子正在维修,不正式接待游客,但如果想进去看看,还是可以的。谢过他,我便独自走进严家大院的深处。严家大院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民国八年(年)由 民族资本家严子珍所建。大院的大门称“大夫第”,二门为“司马第”。宅院连房成套,互接贯达,匀称和谐,美观舒适,方石砌基,稳固厚实。门扇上是白族传统的花鸟题材木刻,走廊纵横交错、楼廊相通,过厅开阔通透、明亮简洁,充分展示了白族的艺术风韵和审美情趣。上世纪风靡一时的电影《五朵金花》中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就在严家大院,金花和阿鹏就在这里演泽了一段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离喜洲不远处的蝴蝶泉也因此名声远扬。随着楼梯上去,古老的木地板吱吱呀呀地响,木格子的门窗精致而古朴,传说中“走马转角楼”式的过廊赫然呈现。角楼对着院子处是圆形的窗子,院中景色一览无余。来到一个小天井,照壁上书“风流翰苑”四个大字,刚劲雄厚,翰墨飘香。走过一条窄窄的过道,眼前树木葱葱,鸟语花香,这就是严家的西式别墅。它是一个符号,标志着一个新兴资产者群体的兴起、一种新的文化开始在喜洲形成。滇西抗战时期,抗日将领宋希濂、马崇六常住此楼,因而又被称为“将*楼”。此时此刻,诺大的院子只有我一个人在悠悠地转,相机快门的声音格外清晰。

5

6

7

8

9出了严家大院,外面就是四方街。许多游人正在那里吃着刚出锅的喜洲粑粑,酥香四溢。这里是喜洲镇的中心,几条小巷从四方街幅射开去,可以到达镇里的每一个角落。沿着一条被岁月打麿得光滑无比的石板路走去,周围是些小小的店铺,色彩艳丽的各式服装与那些老宅院形成强烈的反差。店家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家长里短,乍一听就像莺歌燕鸣一样。喜洲所属的白语南部方言有八个声调,远比汉语丰富,说话的声音起起落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婉转动听,优雅如歌。我游荡在喜洲的一条又一条小巷,人很少,很多时候就只有我一个人走路的脚步声。偶尔会有谁家的狗从门缝里挤出来,冲我打个哈欠,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抬头看见一面白色的墙,上面写着“大理县喜洲公社第二十三队各户投肥公布”,时间是一九六四年,历经四十余年的风吹日晒,字迹清晰如昨。转角处,一座写着“赐进士弟”的照壁立在小巷口,几个学生正在那里拍照。

10

11

12

喜洲自古就是一个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地方,自隋朝起就流传着“二甲进士八十个,举人贡生数不清”的美谈佳话。白国(滇国)国王张乐进求就是喜洲人,曾被唐朝封为西洱河首领大将*。名垂青史的大理国开国之君段思平也是喜洲人,大理国由此持续了三百多年的辉煌。明清两代喜洲更是人才迭出。明代曾在四方街立有“题名坊”,凡有功名者,均题名刻碑其上。重要人物有 白族诗人、学者、书画家,《山花碑》的作者杨黼,“喜洲儒林 人”杨士云,“一门三进士,同榜四举人”张其仁一家等。民国时期,除严子珍、董澄农等工商界名流外,在国民**界中喜洲人就出了五位将*。

15

16

17

18

19

当代的喜洲人更是人才济济,有“三百教授同一镇”的美誉。去年底央视热播电视剧《金凤花开》的作者、白族作家景宜小时候就在喜洲长大,被称为“ 婴儿之母”的张丽珠,我国 所劳动人事学院的创建者赵履宽,电影《五朵金花》的演唱者赵履珠等都是喜洲人。我在北京参与组织在京白族三月街活动时,他们不但给予许多帮助,更是对我们关爱有加。从他们身上,我感觉到了那种对家乡、对民族的深深情谊。记得有一次,景宜老师与我们几个大理的同学说起对故乡、对父老乡亲的情感时,竟是眼眶泛红。十余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漫步午后的喜洲古镇,平和而安详,让人忘记了喧嚣的存在。忽然想着,对面的某个巷子里会不会出来一队响着铃声的马帮,从容地与我擦肩而过,然后渐行渐远,默默地消失在古道的另一端呢?作为唐代南诏国的城池之一,喜洲很早就形成了一个繁忙的商业城镇,商帮的足迹远达今天中国周边的印度、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战国时期的涉外商道“西南丝绸之路”,还有后来的茶马古道,就在喜洲交汇。喜洲的商人在对外商贸交易中,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喜洲商帮也因而叱咤商海,誉享海内外。

20

清末民初,喜洲商帮和鹤庆商帮、腾冲商帮并称滇西三大商帮,他们跑缅甸、去印度,川销滇茶、缅销川丝。每每读到喜洲商帮的历史,让我由衷敬佩的不是他们纵横商海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文商并重、以商养文的儒商之道。喜洲商帮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个人都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经商重信誉、讲诚信,艰苦创业、以德为本。年,喜洲旅沪同乡会创办的杂志《新喜洲》,发表了《商人的道德和礼貌》、《论喜洲商业的改进》两篇文章,提倡“以道德为目的的商业”,强调“礼貌也可算是资本”,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见地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喜洲虽然商贾云集,但从来没有青楼染指。商帮以德行商,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救济穷苦乡亲,兴建学校、医院、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喜洲,除了商帮外还有一段往事无人不晓。年,武汉的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在战火中举校迁至桂林,但日*频繁轰炸,难保师生安全。年2月,华中大学迁移到昆明。昆明的喜洲商帮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表示要接纳华中大学。年3月,在喜洲开明绅士的赞助下,华中大学的师生们分批迁往喜洲。华中大学以大慈寺、奇观堂、张公祠等寺庙、宗祠作校舍,借用大慈寺周边几处街巷和村落的祠堂、民宅作为师生宿舍安居下来。一时间小镇上中外 学者教授云集,对喜洲乃至滇西地区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作家老舍先生应邀到华中大学讲学时,惊叹于喜洲的人文荟萃和雅致环境,他写道:“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

21是的,喜洲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震憾和喜欢的地方。它犹如一本内涵深刻的大书,每翻开一页,无论是古朴的民居建筑、迷人的白族风情,还是深厚的历史人文,处处透着无穷的魅力和秘密,即使读了千遍,也不会厌倦。(文/老奚)

图文转载自苑绿的博客,著作权属于原作者所有,我们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赞赏

长按







































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白癜风医学基金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tz/1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