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园林植物

人本是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的生老病死,但有人看破了红尘,思想一旦成为高峰,站在上面俯视芸芸众生,便有了超脱的意味。站在人类思想高峰的人,普渡众生,便成了佛。一种思想传播得久了,人们便信仰它,这种思想就成了宗教。

  花本是普通的花,树本是普通的树,但和佛教诞生发生了联系,仿佛具有了佛性。或者说,佛教的思想要有所依托,寄托在这些植物身上,便有了宗教文化色彩。

  一、红花石蒜

红花石蒜

  红花石蒜,佛教称其为曼殊沙华,因常和曼陀罗一起出现在佛经“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而被混作曼陀罗。意思是:开在天界之红花。

  它的雌雄花蕊长长地伸出,花形仿佛台风天被吹翻了的伞,也似红色的风车,又似向秋空祈愿的一双双手。开到荼蘼花事了,乃长叶子,虽修得同根,终其一身,花与叶永无缘相见。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故得名 。

  佛教认为有生死轮回的境界好比此岸,超脱生死,无爱无恨的境界(涅盘)。好比彼岸。荼蘼是花季 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有人说:“花儿的翅膀,要到死亡,才懂得飞翔,在无爱无恨的土壤才会再萌芽开花。”

  在日本曼殊沙华的花语是“悲伤的回忆”,在韩国则意味“相互思念”。传说曼殊沙华需要泪水浇灌,花香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红花石蒜(RedSpiderLily),春天是球根,夏天长叶,等秋天花开时叶子已褪去,花叶永不相逢。花有种特殊味道,有点象大蒜,昆虫和老鼠之类的不喜欢靠近它,所以常常被种在坟墓边驱逐虫害。

  她颜色如鲜血,是种灵异气氛很重的花。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是开在*泉之路的花朵,在那儿大批大批的开着这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也是这长长*泉路上 的风景与色彩,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路。

  二、菩提树

菩提树

  菩提,这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或大智慧,曰:“豁然觉悟”,“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菩提树,原产印度,印度人叫荜钵罗树,我国一般叫菩提树或菩提榕,属于桑科常绿乔木,性喜温暖湿润,树木高大雄伟,可达十至二十米高,叶近似卵形,革质,茎干*白,花隐于花托中,不为人所见,故称无花果。书载:早在南朝梁时,有位名叫智药的僧人,自天竺称植到中国,现多见于广东、海南。

  遥想古印度的悉达多太子,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潜心修行六年,变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但仍未得道。他放弃了苦行,决意用明智的方法寻求真理。于是,他取食了村姑奉献的乳糜,跳进清澈的尼连禅河中沐浴了疲惫的肢体。上岸后,身心清爽。他独自来到一棵荜钵罗树下打坐。暮色降临了,月色溶溶,树荫婆娑,万籁无声,悉达多太子端坐不动,凝神静思。就在这五月的月圆之夜,他在树下豁然开悟而成佛,从此,人们把荜钵罗树称为菩提树,佛教徒以“佛”尊称其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觉者”之意,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具有一颗难得的菩提心。

  菩提已经被神话,进入到永恒的典籍之中,为信仰菩提已经被神话,进入到永恒的典籍之中,为信仰佛教的信徒撑起平安的绿荫,庇护着芸芸众生。菩提是智慧之树,每一片叶子都带着灵性之光,每个凡俗的人、每一颗卑微的灵*,都有佛性和神性。菩提静穆无言,它挺拔在历史的河流一侧,等着你我悄悄走近它,坐下,觉悟……

  三、杨柳

杨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小雅?采薇》篇里的句子,不仅富有节奏音律之美,而且开了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每年春天,杨柳发新芽,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出满院春色。等柳枝长出狭长的叶子,风吹柳花满园香,然后,桃李阴阴柳絮飞,白色的柳絮像雪一样漫天飞舞,落在白蘋漂浮的池塘,落在春水流淌的河流,落在离人的心头,平添离愁。

  那么,柳树与佛教有什么干系呢?

  少时,读《西游记》,脑海里出现观音菩萨的形象,左手托盛着甘露神水的宝瓶儿(净瓶),右手持杨柳枝,蘸着甘露,向 挥洒,解救人世的疾苦。

  为何是杨柳枝?这是基于千年来民间流传的杨柳枝芽能止痛的妙方吧。

  查阅史料得知,观音菩萨原是一位男性形象。唐朝,佛教几度旺盛,这与皇帝兴佛的爱好有关,也就是在唐朝,观音由男性形象转变为女性形象。大概是因为女性宁静,坚韧,忠贞的品质更贴近佛教慈悲的情怀。于是,观音菩萨成为带有母性光辉的女性,慈眉善目,端坐莲花之上,手执杨柳枝消除苦疾,观音菩萨成为女性可能更有亲和力。女观音成了佛教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传播佛教精神。而观音手中的杨柳枝,青葱欲滴,柔顺飘逸,也符合女性特征。民间善男信女进寺庙拜观音娘娘,乞求神赐给凡人漂亮聪明的小宝宝,成为寺庙的重要活动。

  佛教是一种精神信仰,它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即使在看来也是极富人情味的,成为古代百姓精神支持和心灵安慰,而佛教的香火源远流长,一直至今。

  四、丁香花

丁香花

  丁香在花卉众多的寺庙充当什么角色呢?这要从菩提说起。在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由于高原气候的影响,菩提和银杏都不能栽植,佛教弟子就选用暴马丁香(与紫丁香同属的一种丁香)代替菩提树。人们称暴马丁香为“西海菩提树”。现北京法源寺内的丁香树,据传是明代的遗物。再如青海省乐都县以南的罂昙寺里的一棵暴马丁香树,相传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该寺院时栽植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青海高原的东部,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的湟中县沙尔镇,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喇嘛教圣地——塔尔寺,是佛教格鲁派的 寺院之一。据说这座宏伟壮观的佛教寺院的修建,最早起因于一棵奇异的暴马丁香树。

  丁香被誉为“爱情之花”,其间还有着一段凄凉传说。

  宋代有个年轻英俊的书生赴京赶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边一家小店。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热情周到,书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两日。店主女儿看书生人品端正、知书达理,便心生爱慕之情;书生见姑娘容貌秀丽,又聪明能干,也十分喜欢。二人月下盟誓,拜过天地,两心相倾。接着,姑娘想考考书生,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书生应诺,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联:“氷冷酒,一点,二点,三点。”姑娘略想片刻,正要开口说出下联,店主突然来到,见两人私定终身,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坏门风,有辱祖宗。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只得遵照女儿临终所嘱,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书生悲痛欲绝,再也无法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翁婿二人在悲伤中度日。

  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见到了姑娘一样。一日,书生见有一白发老翁经过,便拉住老翁,叙说自己与姑娘的坚贞爱情和姑娘临死前尚未对出的对联一事。白发老翁听了书生的话,回身看了看坟上盛开的丁香花,对书生说:“姑娘的对子答出来了。”书生急忙上前问道:“老伯何以知道姑娘答的下联?”老翁捋捋胡子,指着坟上的丁香花说:“这就是下联的对子”。书生仍不解,老翁接着说:“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你的上联“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酒”为三点水。姑娘变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萬字头。前后对应,巧夺天工。书生听罢,连忙施礼拜谢:“多谢老伯指点,学生终生不忘。”老翁说:“难得姑娘对你一片痴情,千金也难买,现在她的心愿已化作美丽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让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锦,香飘万里。”话音刚落,老翁就无影无踪了。从此,书生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丁香花开得更茂盛、更美丽了。

  后人为了怀念这个纯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对爱情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从此便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而且把这幅“联姻对”叫作“生死对”,视为绝句,一直流传至今。

  丁香,香气迷人,关乎爱情和佛教,而佛教是不谈爱情的。丁香把二者和谐地集于一身,真是神奇。

  五、无忧花

无忧花

  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花木受到广泛的种植和崇拜,无忧花树就是其中一种。

  以前有朵小花,它总是低垂着头,无论谁问也不理,有一天神仙路过,他问“小花啊,怎么老是低着头啊?”小花回答他说“我看到了许多的忧愁,老人的孤单、爱人的离异、男人的辛苦、女人的眼泪……我已经无法再抬头去看这些痛苦……”神仙笑了“小花啊,人都会有疾苦,都会有无奈,可是老人经历孤单总会儿孙满堂,爱人经历离异才会发现体谅的可贵,男人在辛苦之后会迎来全家人热气腾腾的米饭,女人在经历泪水之后才会展露最美的笑颜,所以小花啊,你再抬起头,去看看人们甜蜜温馨的笑脸,只有经历过忧愁之后才能无忧啊……”小花抬起头,它真的看到了温暖的笑脸,于是从那以后,小花再也不低头,它总是抬着头,向着太阳,展露美丽的笑颜,所有的忧伤都可以被忘记,留在空气中的只有它灿烂的笑脸和甜甜的香味……

  无忧花,又称为佛诞花,别名火焰花,梵名asoka,音译为阿输柯树、阿叔迦树。拉丁名:Saracachinensis,科名:苏木科,属名,无忧花属。产地分布:云南东南部、广东和广西南部。

  虽然无忧花早开晚谢,花期短暂,但枝蔓上布满的花蕾在老花凋谢后接着又会次第开放和长出新蕾,有死有生,生生不息。所以,无忧花在泰国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视生死如常,无忧无虑,给游客和观赏者一种新奇的视觉享受和人生启迪。

  佛教植物身上附会着许多神话,带有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大约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境内),有一个迦毗罗卫王国。国王净饭王和王后摩诃摩耶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直到王后45岁时,一天晚上,睡梦中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闯入腹中——王后怀孕了。按当时古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怀孕必须回娘家分娩。摩诃摩耶王后临产前夕,乘坐大象载的轿子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些旅途疲乏,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诃摩耶王后走到一株葱笼茂盛开满金*色花的无忧花树下,伸手扶在树干上,惊动了胎气,在无忧花树下生下了一代圣人——释迦牟尼。所以,西双版纳的每个傣族村寨几乎都建得有寺庙,而几乎每个寺庙周围都种得有无忧花。

  印度教也认为无忧树是圣树,如爱神卡玛手里拿的五支箭中,其中有一支就是无忧树做成,人们都相信这种树能消除悲伤,因此称之为“无忧树”。

  当然,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寓在美丽的花儿上面,长此以往,人们在看花时,就有了感觉,有了佛教传说,无忧花对观者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只要你坐在无忧花树下,任何人都会忘记所有烦恼,无忧无虑,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六、荷花

荷花

  荷花是通称,大众化的,莲花是宗教之名,带宗教意义的。

  莲,又称荷,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古人称荷花为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乃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 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 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 不过的是莲花。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 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佛说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七、曼陀罗花

曼陀罗花

  曼陀罗原产于印度,它是茄科的一年生草本花卉(Daturastramonium),英文名称叫thornapple(带刺的苹果),它的名称是由梵语音译而来,意思是“悦意花”,别名醉心花、狗核桃、洋金花,科属是茄科曼陀罗属。全株光滑,株高1—2m,茎直立、粗壮,主茎常木质化。叶宽卵形,边缘有规则波状浅裂,基部常歪斜。花单生叶腋,花冠漏斗形,长7-10cm,筒部淡绿色,上部白色;花冠带紫色晕者,为紫花曼陀罗。花期夏、秋季。播种法繁殖。曼陀罗植株高大,花朵硕大而美丽,宜作背景材料或用于野趣园。同属植物约16种,常见栽培的还有香花曼陀罗(D.inoxia);红花曼陀罗(D.Sanguinen);白花曼陀罗(D.me-tel)等。有*,但也可做药。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齐赞,地狱饿*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传说,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国,空中时常发出天乐,地上都是*金装饰的。有一种极芬芳美丽的花称为曼陀罗花,不论昼夜没有间断地从天上落下,满地缤纷。

  曼陀罗花与佛教发生联系,也是必然的,她芬芳,圣洁,花朵美丽,极乐世界里就应该有这样的花儿,象征着无欲无痛的圆满。

  八、茉莉花

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谁能想到,江南民歌《茉莉花》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呢?一支江南民歌究竟与五台山的佛教音乐有何内在联系?中国音乐界的专家们历经多时研究探讨和实地观摩演奏,揭开了《茉莉花》的“身世”。

  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时,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创立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连。茉莉花可以装饰秀发,由于它的纯洁、芬芳和美丽,在印度一直作为佛教的吉祥物。在阿旃陀壁画里,菩萨的宝冠上就有镂金的茉莉花。按佛教习俗,把茉莉花用丝线串成花环,供奉于佛像前。汉代以后,我国南方才有类似做法。

  史料记载:中国五台山的佛教为东汉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域外的茉莉花也传入了五台山。茉莉花为白色,代表圣洁,且香味浓厚,许多佛香即是用此花作为制香香料,受僧人们的偏爱,故谱写佛乐的僧人便谱写了以茉莉花为原型的《八段锦》佛乐,以示对茉莉花的赞颂。僧人们四处云游,此曲调便传至江南,并很快以曲调清逸、流畅动听,脍炙人口而得到江南民众的喜欢。之后又经人加工,渐渐便成为风靡中国大江南北的江南民歌。

  其实,古代的诗人早已经传达出茉莉花和佛教的密切关系。比如,宋朝王十朋的《茉莉》诗曰:“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到中华。老来耻逐蝇头利,故向禅房觅此花。”看来,茉莉花的馥郁芬芳是一种很好的清凉剂,能够使人远离权力、名利的诱惑,保持头脑的清醒。再如,蒋延桂诗曰:“名字惟应佛书见,根苗应逐贾胡来。”茉莉充当了文化传播大使的角色,见证了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

  九、忍冬

忍冬花

有一种植物,越冬而不死,可比作人的灵*不死,轮回永生,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艺术上。它就是忍冬。

  忍冬是忍冬科植物,直立或缠绕灌木,常绿藤本,茎向右缠绕,攀缘上升,具有忧郁又惹人怜爱的姿态。花双生于叶腋,花冠白色(有时淡红色),凋落前变为*色,故又称“金银花”。金银花是一味清热解*的中药,凉散风热,是因为它能够越冬而不死吗?我以为,它的“心”不热、不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故能逃过风霜雨雪严相逼的劫难。

  忍冬常生于路边篱笆上,山坡的灌木中。春夏开花,富含香气,为色、香兼备的观赏花木,适宜庭院附近、草坪边缘、园路两侧和假山前后点缀。忍冬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生命力顽强。我想,这也是佛家看好忍冬的原因吧。

  忍冬在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在佛教艺术上,南北朝时 ,莲花纹和忍冬纹(也称卷草纹)成为 有时代特色的纹样,广泛地出现在绘画、雕刻和刺绣等艺术品的装饰上,而佛像上更少不了忍冬纹。可以看出,那时佛教艺术对装饰题材的重要影响。

  十、银杏

银杏树

  银杏高大长寿,因生长缓慢,木质则细腻,而且银杏树的汁液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佛家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木坚硬细腻,指甲虽薄,亦雕刻如真,不损不破不裂,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

  古代的方士常取其木刻制作法的符印,传说具有召神袪*的作用。故而道教、佛教的宫、观、寺、院中多植此树以示吉祥。《京口记》载:“胜国寺禅堂前银杏一株,可泉上人房之侧,本,人五抱。”《泰山记》载:“五庙前银杏大者围三仞。”僧侣们称银杏树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唐代佛教盛举,寺庙建筑叠起。至今保存完好古老银杏大树多半见于寺庙,是僧侣们精心保护的结果。我觉得古代的僧侣就是植物学家、园艺专家,让我们有幸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木。在青岛地区流传一首诗“逢庙必栽银杏树,劳(崂)山风气古来殊,至今到处依然在,幸免斧斤得散俱。”青岛市区及崂山,银杏颇多,与这风气有关。

  银杏本身就是一本“佛经”。银杏也是一本“诗经”。

  银杏小小的树叶,典雅而美丽,有着长长的叶柄和犹如打开的小折扇似的叶片,如果将叶柄与叶片平面成直角折一下,就好象一只步履蹒跚的鸭脚,因此古人给银杏起了了个形象的名字,“鸭脚树”或“鸭掌树”。银杏叶不易被虫蛀和染病,拾几枚金*色的银杏叶夹在书本中,就是一枚枚精美的书签。古人以美丽的银杏叶作为传递友情的信物,北宋词人梅尧臣《酬永叔谢予银杏》诗“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虽少未为贵。亦以知我贫。……何用报珠玉,千里来殷勤。”欧阳修收到梅尧臣寄赠的鸭脚(银杏叶),感而赋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这诚可珍。”就是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的来历,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像僧人参禅的顿悟,原来,这里所讲的鹅毛,就是银杏树叶!君子之交淡若水,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十一、娑罗双

娑罗双

在佛教寺庙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卧佛塑像:佛主头向北,面向西,头枕右手,右侧卧在僧伽上。这里面还有一段与娑罗双树有关的故事呢!

据传说,古时候印度有一条名叫希拉尼耶底的河,岸边长着一片十分高大茂盛的娑罗双树(也有称娑罗树的)。释迦牟尼80岁时(在当时的印度,80岁已经是很高的年龄了)的一天,他走进希拉尼耶底河里洗了个澡,然后上岸走到娑罗双树林中。他在两株较大的娑罗双树中间铺了草和树叶,并将僧伽铺在上面,然后头向北,面向西,头枕右手,右侧卧在僧伽上, 就涅盘升天了。所以,卧佛寺的卧佛就是释迦牟尼圆寂的式像。

查阅资料得知,娑罗双树属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树干可割采龙脑香。龙脑香是高级天然香料,十分名贵,有名的印度蚊香是用龙脑香制造的。虔诚的佛教徒常用龙脑香油点佛灯,常用娑罗双木材点香敬佛,致使佛堂满屋清香。在印度、泰国等国,人死后用木材焚烧尸体,富裕高贵的人家,常用娑罗双树作燃料。

传说世尊释迦牟尼当年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据佛经中言道: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繁盛荣华之树意示涅盘本相:常、乐、我、净;枯萎凋残之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来佛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竟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

华北华南地区常用七叶树来代替,此树夏初开花,花如塔状,又似烛台,每到花开之时,如手掌般的叶子托起宝塔,又像供奉着烛台,与佛教文化十分贴切。

十二、凤凰树

凤凰树

凤凰木(Delonixregia),取名于"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花语为:离别、思念、火热青春,别名金凤花、红花楹树、火树、洋楹等。豆科,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

凤凰木为高大落叶乔木,无刺,高达20余米,胸径可达1米;树皮粗糙,灰褐色;树冠扁圆形,分枝多而开展;小枝常被短柔毛并有明显的皮孔。浅根性,但根系发达,抗风能力强。抗空气污染。萌发力强,生长迅速。树冠宽广。二回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夏季开花,总状花序,花大,红色,有光泽。荚果木质,长可达50厘米。凤凰木因鲜红或橙色的花朵配合鲜绿色的羽状复叶,被誉为世上最色彩鲜艳的树木之一。

十三、无患子

无患子

无患子落叶乔木,枝开展,叶互生;无托叶;有柄;圆锥花序,顶生及侧生;花杂性,花冠淡绿色,有短爪;花盘杯状;花丝有细毛,药背部着生,两性花雄蕊小,花丝有软毛。核果球形,熟时*色或棕*色。种子球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深根性,抗风力强,能耐干旱,保护水土;喜光,稍耐阴,耐寒能力较强,对土壤要求不高,造林比较容易;5~6年长成,1年1结果,生长快,易种植养护;~年树龄,寿命长。

相傳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因此,菩提樹對佛教而言,有其重要的意義。而所謂的菩提念珠,卻不是由菩提樹種子所製成,這是因為菩提種子為一種柔軟可食的漿果,因此無法製作成念珠。所以,佛教文化中的「菩提子」指的其實就是無患子樹的種子,菩提念珠即是以無患子所做成的。但由於「菩提樹」對佛教而言,有其正統地位,因此,從不曾有人把無患子樹稱為咅提樹。

無患子樹燃燒可僻邪氣。在《千手合藥經》說:如果修行者要降伏大力凶猛的*神,只要砍取一根阿唎瑟迦柴,以真言加持二十一遍,然後供入火壇中,即可降伏*神而平安無事。在《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卷一”中也說,如果要降伏大力*神者,可取阿唎瑟迦柴,即木患子以咒語加持七七四十九遍,投入火中燒,還必須塗上酥酪蜜,並於大悲心千手千眼觀音像前作法。(上述兩段文字節錄自“佛教的香與器”一書,1.12全佛文化事業)上述兩則經文均指出無患木唸咒加持後丟入火壇中燒,就能有降伏*神的效果。樹木有千百種,為何古人特別指名要用無患木?這裡頭一定有些緣故。在《酉陽雜俎續集》中說,無患木焚燒時,味道極香,可僻除惡氣。

無患子樹製品可驅*。無患木也並非一定要經焚燒才能發揮伏魔效果。《本草綱目》中有如下記載:「藏器曰」:桓,患字聲訛也。崔豹古今注云:昔有神巫寶毦,能符劾百*,得*則以此木為棒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木為器用以厭*魅,故號曰無患,人又訛為木患也。〔時珍曰〕俗名為*見愁。其大意是說有一個叫寶毦的神巫,能以畫符唸咒召*,再用無患子樹棒將*打殺。人們認為這種樹為眾*所懼,所以稱為“無患”,寓有幸福无忧、无灾难之意。。

由此可見,*邪並非只畏懼無患木燃燒後的煙香,無患子棒就可以有避邪作用,可作打*棒。道士作法所用木劍等器物,也都採用無患木製成,就是來自寶毦的典故。

十四、优昙花

优昙花

优昙花,是梵文udumbara的音译(udumbara的全音译为“优昙钵罗花”),udumbara的意译为“祥瑞灵异之花”,神话传说此花生长在喜马拉雅山,三千年一开花,开花后很快就凋谢。佛家《法华经》有云:“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如优钵昙花,时一现耳。”后来,人们便以“昙花一现”比喻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佛家认为三千年一开的优昙花象征着转轮圣王出现世间!关于优昙花,《法华文句》四上中说:“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慧琳音义》卷八载明:“优昙花,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花。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世,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又《转轮圣王修行经》云:“时转轮王踊跃而言:‘此金轮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佛经《长阿含经》记载:优昙,传说中的仙界 之花,因其花“青白无俗艳”被尊为佛家花,三千年一开,观者受福。《涅盘经》卷三十二:“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大知度论》云,佛世难值,如优昙波罗树华,时时一有,其人不见。佛经无量寿经中记载:人们发现优昙花是祥瑞之兆。

十五、栴檀

栴檀树

栴檀,(梵名candana,学名siriummyrtifolium),为檀香科常绿乔木,产于印度、中国、泰国。檀香是极为常见的香料,经常做为东方庙宇焚香之用,及火葬时的高级燃材。

栴檀树的茎干通常高达二、三十尺,木质密致有香味,常作为雕刻或制成佛具;根部如果研磨成粉末,则可以作香,就是栴檀香或称檀香,也可制成香油,称之为檀油。栴檀树的叶是以一、二寸枪锋状对生,花作房状。果实是球形核果,大如蚕豆,成熟之后则呈黑色,汁液丰富。果核非常坚硬,竖起来则有三凸棱。

佛经中以栴檀之树、根、华俱香,来比喻菩萨的行持如同风吹草偃,见闻者无不受到感化,随顺同行。栴檀也常代表香中殊胜者,与修行之戒香作比喻。

《慧琳音义》中又说:"栴檀,此云与乐,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身安之乐,故名与乐也。"栴檀是"予乐"的意思,因为白檀能治各种热病,赤檀能去除风肿,都是能去除疾病使身体安乐的药。

《玄应音义》卷二十三中也说有赤、白、紫等数种栴檀,又有牛头栴檀、蛇心檀两种,前者呈灰*色,香气浓郁,自古以来经常用来雕刻佛像,例如优填王即是以牛头栴檀雕刻佛像。

《法华经》卷十九〈法师功德品〉中,提及持诵《法华经》者,可得证鼻根功德,善能嗅闻及分别种种天香、栴檀、沈水等种种妙香。

《顶生王因缘经》卷三中说:"譬如有人其身臭秽,虽以旃檀沈水香等种种涂身,犹不能香,如是不勤求声闻、辟支佛乘,不断恶业,乃至邪见,如果以摩诃衍大乘香涂,犹故不香。"

《佛说戒香经》中,也以沈香、檀香为世间上等的香,用来比喻持佛净戒香者,诸天爱敬,诸魔远离。经中说: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沈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旃檀郁金与苏合,优钵罗并摩隶花,如是诸妙花香中,唯有戒香而最上。所有世间沈檀等,其香微少非遍闻,若人持佛净戒香,诸天普闻皆爱敬,如是具足清净戒,乃至常行诸善法,是人能解世间缚,所有诸魔常远离。经中说世间所有沈香、檀香等的香味非常微少,无法普遍薰闻,如果有清净持戒者,此戒香不但能普遍薰闻,而且能得到诸天爱敬,具足清净戒行,乃至常行种种善法,一切诸魔悉皆远离。

十六、栀子花

栀子花

栀子花又名栀子,*栀子,为茜草目、茜草科、栀子属的常绿灌木,原产中国。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较耐寒,耐半阴,怕积水,要求疏松、肥沃和酸性的沙壤土。属茜草科、栀子属。常绿灌木。小枝绿色,叶对生,革质呈长椭圆形,有光泽。花腋生,有短梗,肉质。果实卵状至长椭圆状,有5-9条翅状直棱,1室;种子很多,嵌生于肉质胎座上。5—7月开花,花、叶、果皆美,花芳香四溢。根、叶、果实均可入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之功效。

栀子之种据说来之天竺,佛经谓之“薝卜”,故栀子花常与禅家纠结。明陈淳说:“竹篱新结度浓香,香处盈盈雪色装,知是异方天竺种,能来诗社搅新肠。”赞栀子花为佛家的禅友。人逢琐事,易燥易烦,得清香则心静气和,而佛家宗旨正叫人虚心下去。宋诗人蒋梅边咏栀子:“清净法身如雪莹,夜来林下现孤芳;对花六月无炎暑,省却铜匮几炷香。”

栀子花的花语是“喜悦”,就如生机盎然的夏天充满了未知的希望和喜悦。也有解释说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爱与约定”。很美的寄托。大意是因为,此花从冬季开始孕育花苞,直到近夏至才会绽放,含苞期愈长,清芬愈久远;栀子树的叶,也是经年在风霜雪雨中翠绿不凋。于是,虽然看似不经意的绽放,也是经历了长久的努力与坚持。或许栀子花这样的生长习性更符合这一花语。不仅是爱情的寄予,平淡、持久、温馨、脱俗的外表下,蕴涵的,是美丽、坚韧、醇厚的生命本质。

十七、竹子

竹子

竹子,竹子是木本科常绿植物,有许多种类,多为灌木或乔木,其茎木质化。叶片扁平,具明显的平行叶脉,基部有叶鞘。竹子茎为中空,花为白色,极小,但不常开,极为罕见,大部分竹子开花后即死亡。

人们崇拜竹子,爱竹子,赞美竹子。竹子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又与兰、梅、菊并称“花中四君子”。竹子高风亮节,“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倍受国人赞赏,奉为做人的准则。禅诗里,竹与禅高度融合。

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有用傣语写的《二十八佛诞生记》书中记载,第十五代佛释迦牟尼(即佛祖如来)原是一个平民,当他官升佛成释迦牟尼时,是在弯钩刺竹下换穿*披巾的(升佛的象征物)。弯钩刺竹从此就成了他升佛的证据而尊为佛树。

普陀山观音菩萨住在“紫竹林”,在普陀山双峰山下,潮音洞上,相传是观音居住的紫竹林,现有紫竹林庵,出紫竹林庵向下的平坡建有“不肯去观音院”,三面环海,风景极为优美。相传观音身边的善财龙女就居住在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的“潮音洞”中

佛陀生前弘化的重要地点之一——竹林精舍,此林种满了竹子,又称迦兰陀竹林。竹林精舍,在佛经中也称作迦兰陀竹园、迦陵竹园等。迦兰陀竹林有两种意义,一是指迦兰陀鸟所栖息的竹林,二是指迦兰陀长者所拥有的竹林。迦兰陀竹林,位于摩揭陀国王舍城与上茅城之间。这座竹林是迦兰陀长者所拥有,本来赠予尼犍外道,后来转而奉献佛陀为僧园,被称为“竹林精舍”,为印度僧团的初创精舍。

竹林精舍与祗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佛陀住世时,常于此弘化。

中国竹文化集中体现在做人的原则和精神方面。中国佛教积极吸取、融合竹文化。大乘佛教教义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太虚改革佛教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大乘佛教利生济世的精神,引导现代社会的人心、正思。“大乘之究竟,则在随顺世间,利乐众生,尽于未来”。所谓学佛,先从做人开始,亦即学佛的 步,在于首先完善人格,好生做个人,做个有人格的人。只有先成为一个完善的好人,然后才谈得上学佛。

十八、瑞香

瑞香

瑞香,原产庐山锦绣谷深山草莽中野生的一种异花,花紫而香烈,远远超过其他花卉。宋《清异录》中记载:“庐山瑞香花,始缘一比丘,昼寝磐石上,梦中闻花香酷烈,及觉求得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谓花中祥瑞,遂名瑞香。”在《佛说戒德香经》中,佛陀就以香来比喻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熏十方。在《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或许瑞香的圣树地位也来自于佛教对香的特殊喜爱。

相关说法有,由于香美好的特质和飘渺弥漫的香烟,而被视为能上达天听,传达诚心的供养之意给佛菩萨及天神等;而香的气味能薰染真物,使环境芬芳美好的特质,也被用来比喻念佛者以念佛的缘故,薰染如来的功德,这就是所谓的“香光庄严”;由于香美好的特质,在佛教中就成了供养佛菩萨重要的供品之一,甚至以香为说法譬喻、修持方法,让人依此而悟入圣道;由于香与鼻根的密切关联,古德也有以闻香而悟道者,最 的就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在书中介绍香的修持法门,祈愿读者以香入道。

由此看来,香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供养,并因此发展出供香的仪轨、方法及真言、手印等。

十九、石榴

石榴

石榴(Pomegranate)是一种奇异的浆果。外种皮肉质半透明,多汁;内种皮革质。石榴树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热带则是常绿树。树冠丛状自然圆头形。树根*褐色。生长强健,根际易生根蘖。

也是随着佛教一起从中亚西亚而流传到中国的。应用在装饰上的中国石榴图案就带有着宗教色彩。在佛教中,榴石图案是被神化的形象,它常与比作圣树的棕榈叶和圣花莲花结合在一起,石榴花被安排在莲花座上,两侧配以棕榈和莲花的枝叶。象征着吉祥如意。

石榴在我国历史悠久,非常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因为它外表美观,口味酸甜,更是因为它寓意吉祥,象征了中国人希望的那种红红火火多子多福的美好生活。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甚是喜爱石榴并赋予了很多情感,石榴花色彩艳丽如火一般的颜色,待到花开时节甚是红火,中国人向来喜欢红色,满枝的石榴花象征了繁荣、美好、红红火火的日子,所以很多中国人都喜欢在自家庭院里种植一两颗石榴,以祈求生活如石榴花般红红火火。另外石榴果实非常饱满一粒一粒地包裹在皮内,象征了多子多孙的美好景象,中国人向来喜欢子孙繁多、儿孙满堂的景象。

二十、菠萝蜜

菠萝蜜

菠萝蜜,学名大树菠萝,也有写作波罗蜜的。是一种桑科乔木。原产于热带亚洲,在热带潮湿地区广泛栽培。中国海南、湛江等地产量较多。树高15至20米。叶大而硬,绿色有光泽,其外表与佛像头部的发髻十分相像。

由印度传入中国,这是译音,完整的发音音节是波罗蜜多(paramita),梵音“波罗”汉译“彼岸”,“蜜”译“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译成汉文合起来是“到彼岸了”。在汉语使用中,也常省掉尾音,就成了波罗蜜。

六波罗蜜亦称为六度,这种翻译,意含六种度我们到彼岸的方法、道路的意思。它们是布施波罗蜜度悭贪,持戒波罗蜜度毁犯,忍辱波罗蜜度嗔恚,精进波罗蜜度懈怠,禅定波罗蜜度散乱,智慧波罗蜜度愚痴。“波罗蜜多”是有很多的意思,即是度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在小乘佛教有十个波罗蜜;在大乘佛教比较常说的是为六波罗蜜。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里可以根治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tz/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