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李盛昌,笔名远岸,江西庐山人。中国策划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年发表处女作,在《散文》、《清明》、《星火》、《创作评谭》等国家、省市级刊物、报纸副刊发表文学作品数十万字,出版散文集《生命碎片》、《南方岸影》。有散文作品获《文学报》全国征文奖,作品入选多个选本。
碉楼:大地的犄角
作者:李盛昌
一
枪声,震落五更的星星,窃窃私语的虫子们也吓得掐住了喉咙。碉楼的犄角刺进夜雾柔软的肌肤。狗的狂吠是村庄的警铃。火把的游龙,照亮了啸聚的贼匪血脉贲张的扭曲面孔。青壮年男人保护着女人、孩子、老者,迅速撤出排屋,钻进碉楼坚硬外壳保护下的内部狭小空间。碉楼,这群村庄的保镖,面部神情冷峻,四面高墙上错落的射击孔,如一只只鹰隼的眼睛。自卫者居高临下射出愤怒的子弹,织成一面火力网。碉楼的犄角刺痛了贼匪狂妄的神经,阴谋洗劫的欲望,如巨大的气泡,被碉楼尖锐的犄角刺破。披着黑衣的贼匪一声呼哨,匪众如一只只蝙蝠潜入夜的深处。枪声消隐。婴儿的鼾声,迎来东方天边 缕晨曦。凤凰木枝叶间的鸟鸣,烘托出村庄早晨的安详宁静。
二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碉楼的犄角,如一根骨刺,鲠在我情感世界咽喉的某个位置,让我的脑神经时常隐隐作痛。我不会吝啬一些时间,择机走进碉楼让人怦然心动的故事。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向我泄露了中国碉楼的起源及身份密码。碉楼,这种无论外形还是内涵都近似于动物犄角的建筑物,从来都不是人类生活的浪漫装饰品,也不像佛塔那样与生俱来地深含寓意,并承担着传播文化的义务。碉楼的生长,与血腥的战乱直接相关,与人的生存状态联系紧密。
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就对古代羌族碉楼有形象的描述,称碉楼为“邛笼”。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西藏山南地区,则是“高碉”的发祥地。为什么藏南古老的高原上,会生长出茂密如森林般的雕楼群?雕楼与人的生存和命运最早的机缘是什么?我一直想追根溯源,寻找到最有证据和力量的答案。散文家祝勇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分析说:“部落战争的加剧,使碉楼的生长日益旺盛。现在丹巴地区的碉楼,大部分是清代大小金川之役的遗迹。”
历史进入20世纪。粤地开平匪患、洪水滔天,碉楼成了中流砥柱。一个传奇故事,诞生于碉楼。年12月,匪众洗劫开平中学时,被旁边鹰村几座碉楼突然聚焦的探照灯照花了眼睛,民团抓住时机勇猛攻击,抢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战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举杯庆贺,他们节衣缩食,将涓涓细流的善款不断输送给家乡,开平的大地上,似乎在一夜间,兼备居住、防卫二者功能的碉楼,吹气泡一样建成了上千座。
东莞凤岗客家人的碉楼,建筑年代与成因,和开平碉楼惊人相似。凤岗的村头田间,从一百几十年前开始矗立起 座碉楼,半个多世纪里,一百二十多座孔武有力的碉楼,如一只只非洲水牛的犄角,向来犯者发出了应战书,捍卫着海滨客家族群的生存权和财产权,以及生命的尊严。
大地上的碉楼,自诞生之日,就在向漫长的历史讲述悲情的事实。人来到世间,生命脆弱如一只蚂蚁。个人、甚至弱小族群的生存何其艰难,以强凌弱、强取豪夺的残酷舞台剧从未停歇。一只大象要踩死一群蚂蚁,蚂蚁该如何自保?碉楼,这种外表坚硬厚实如铠甲的建筑物,是弱势一方试图自保的发明与设计。
祝勇先生在《美人谷,尘世中的桃花源》一书中,写到丹巴嘉绒藏族人的碉楼,他的文字充满睿智的想象力、强烈的主观感觉和直指事物本质的理解力:“战争是碉楼的接生婆。每一座碉楼都是在杀伐声中降生的,因而它们天生具有某种宁折不弯的品质。”“战争在碉楼刚刚完成之后到来,碉楼容纳了村庄里所有的男人——他们在告别女人之后出现在各自的碉楼里,透过外狭内宽的喇叭形的射击孔,向目标发起袭击。”“碉楼是对战争的记录,作为战争布景的碉楼将旧日的战争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无数的死亡凝结在碉楼上,使它们越变越硬……”
祝勇先生对碉楼的理解,无疑具有俯视历史和人类命运的高度,也破译了碉楼的身份密码。读过他的文字,对碉楼这种特殊的建筑,有了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待去东莞凤岗实地考察过泥石森林般的碉楼,我对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与性格特征,又多了一份深入骨髓的了解。碉楼,带着旧日时光和硝烟、鲜血的气味,长时间地盘踞在我的脑海里,并在我的梦中时隐时现、忽远忽近。
三
在一次采风活动中,我拜谒了位于东莞凤岗镇*洞村的“观合楼”。这座高24米、一共八层的碉楼,是当地 代表性、保存最完整的碉楼。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烟尘,将碉楼的面孔熏染得发黑。这位保持挺立姿势的老英雄,虽然失去了青春,满面沧桑,但仍能让我感觉到它骨子里那股倔强和凛然之气。在周围低矮客家排屋的簇拥下,碉楼面容冷峻,傲视群雄,俯瞰脚下的古老村落,守护着这方客家人的生存领地,并对山林、树木、土地、河流投以柔情的目光。
穿过一条小回廊,走进与碉楼连接的排屋,从碉楼不足一米宽的楼门入内。我观察到,门旁的墙壁足有70公分厚,原以为是砖石建筑材料,其实只是河沙、红泥、石灰的混合体。当年采用原始的夹模打夯传统建筑工艺,这些客家土地上最普通的材料分子,竟然凝结成雕楼钢筋水泥般的身子骨。凤岗一百多座碉楼的墙体,多采用这些材料和建筑工艺筑成,据说步枪子弹打在上面只能咬出一个小眼。年春,驻深圳平湖的日*小分队凶神恶煞地到附近凤岗油甘埔村扫荡,村民们迅速躲进村中的碉楼——永升楼。日*追至,无法破碉楼门而入,于是架起小钢炮一顿猛轰,永升楼却岿然不动,仅抖落几片碎石,损伤一点皮毛。永升楼,这大地的犄角,刺破了日*被狂妄胀大的气泡。*子小队长气得直跺脚, 无奈地率队离去……我想象着那些到来时趾高气扬的日本兵,在坚硬的碉楼面前如泄了气的皮球,禁不住想笑出声来。我以手指轻轻触摸“观合楼”粗糙的外墙,它身体上依然灼热的血脉温度,让我似乎于瞬间增添了力量,内心一阵阵发烫。
沿着碉楼内部的旋转楼梯,逐层盘旋而上,我看见数米见方的楼内,每层楼的四面墙壁上,有着众多通风小窗及外窄内宽的射击孔。顶层位于碉楼前后大门的上方,有约30公分的突出空间,从外面看,只是碉楼的一个装饰部位——狮子头像浮雕,而内部则颇具机巧,两侧的射击孔监控着墙壁外侧,严防有人攀爬偷袭,楼板水泥地面凿一长方形小枪眼,监视着楼脚门口,如有贼匪强攻楼门,则一人一枪,居高临下,严防死守。透过每层楼四面墙壁的枪眼,我看见了村庄前后左右荔枝林、稻田里时隐时现的贼匪身影。激烈的枪声震荡四野,孩子的啼哭,年轻母亲压抑、低哑的恐吓……恐怖和硝烟的气味交织着如此浓烈,几十年后还粘附在这些发*的墙壁上,让我嗅到了血雨腥风的气味。遥想当年,村民们凭借几十杆枪、早已储备的食物和饮水,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惊恐和无奈,度日如年地坚守于此。观合楼,凤岗雕楼群中的鹤立鸡群者,就像面对从高空突然俯冲的鹞鹰的英勇老母鸡,羽翼下护着家人和百十号村民躲过了兵荒马乱。
站在观合楼的顶层,我无心欣赏西洋风格的装饰围栏、教堂式的尖顶和四周的山林、田园风光。我心里徘徊不去的是战争、动乱和关于人类生存的一些问题。我强烈地感觉到碉楼提升了我的高度和自信心,以及做人的尊严感。我突然很想在这座碉楼内沉沉地睡一晚;我想,不管何时,在这楼内,我的梦一定是安详的。
四
走出观合楼的时候,我和这栋建筑的主人蔡观合先生在墙壁的照片上相遇。在我的想象中,出生于晚清的蔡先生,应该是长袍马褂扎大辫子,但事实上照片上的主人公,五十多岁的年貌,一副西装革履打扮。这其实不奇怪,蔡老先生年轻时候,正是鸦片战争之后沿海年轻人争相下南洋闯世界时期,蔡观合闯到马来西亚,接受了海外的生活方式和着装打扮。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拼搏,他积累了 桶金,然后善于把握商机的他通过经营橡胶园发家致富。
在灯光昏暗、弥漫着百年时光发霉气息的老屋里,我与昏暗的屋子里照片上蔡先生有点发亮的目光相遇。隔着时空,我和这位雕楼主人做了一次私密交流,我想探知老先生当年一些真实的内心秘密。
蔡观合为什么会选择下南洋?答案应该不复杂。家庭贫穷,小时候吃了太多的苦,年轻力壮、雄心勃勃的蔡观合遇上了一个可以下南洋打工的时代,这和二十世纪我的同龄人从内地勇闯南方沿海的目标一致。他要振兴祖业、改善生计。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怀揣几乎同样的人生梦想。在马来西亚的橡胶园里,他挥汗如雨,千辛万苦赚了大把钱。后来他将辛苦钱寄回家乡,用于购地建房、办学、筑碉楼,他的慈善义举,是因为内心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家乡情结吗?是想叶落归根的晚年回乡定居吗?是一辈子飘零异国他乡极度缺乏安全感吗?
百年前的凤岗,处于惠州、深圳、东莞的边缘,是“三不管”地带,社会治安混乱,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我想,蔡观合幼小的心灵,曾被半夜惊慌的狗吠和震耳的枪声惊扰,乡亲们被洗劫的屋舍和受伤者淋漓的鲜血,让恐惧的祸根深埋在他的心底,并伴随了漫长的一生,他常常在一场噩梦中醒来,吓出一身冷汗。那年月,穷人尚且有遭遇盗匪之忧,更何况赚了钱、名声在外的富商,蔡老先生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荒草一样疯长。
照片上的蔡观合,似乎告诉了我很多很多。一个穷小子,创业何其艰难,而守业更不易,何况处于兵荒马乱年月。那些大地上的犄角——碉楼,无论是客家人的还是马来西亚人的模版,他都心仪已久并注意观察、研究。碉楼,是弱势、厚道的百姓抗击强取豪夺的 堡垒,是蔡观合梦寐以求的一座安全岛。蔡观合用一生的时间,做着一个力求安身立命的规划,他渴望在足够坚实的碉楼里,不再被噩梦惊扰,他要将多年的积蓄,用于回馈家乡,在凤岗的祖屋旁,自建碉楼,然后,像蜗牛一样居住于自己坚硬的壳里,每天早晨能够在后山荔枝林的鸟鸣中醒来。据说,按蔡观合的计划,他想在家乡建四十间房屋、两栋碉楼,后因负责工程的族侄染上*博恶习,将大部分工程款挪用并输光,最终只建起了八间房和一栋碉楼。只能说,任何年代,反腐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蔡先生之所以吃亏,就在于没有设计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以至于他的双子座碉楼计划大打折扣。而据记载,花了那么多真金白银建起的观合楼,蔡观合老先生终其一生仅住了一夜!那些贼匪鼻子比猎狗还灵,富商蔡观合前脚刚踏入故乡,土匪后脚就跟了上来。好在观合楼没有辜负主人,激烈的枪战持续了一夜,雕楼内的家人、乡亲以死相拼,终于打退了匪徒。蔡观合内心那种洪水般汹涌的惶恐不安过于强烈,即使在他亲自建设的坚固的碉楼内,他的梦依然不会安宁,于是他在经历过惊心动魄枪战的第二天,急匆匆逃离了家乡,从此再没有回来。
我们不能因为蔡观合老先生的胆小而看不起这个人,他其实是明智的。虽然他内心有一个源自童年的自卫意识浓厚的碉楼梦,虽然他的作品——观合楼,确乎像敢于挑战狮群的非洲水牛的犄角,但他最终醒悟,个人和乡土民间层面的自卫力量,在动荡、战乱的社会时局面前,只是一枚鸡蛋脆弱的外壳而已。
五
不知道蔡观合老先生的灵*,是否在异国他乡得到了安息。故乡的观合楼作为他的 代言者,还在对着我这样的后来过客做着无声的讲述;也不知道有多少后生晚辈,能够听得懂这座碉楼的语言。
碉楼,这大地的犄角,依然以守卫者的姿态,警惕地环视四方。碉楼和我一样,看见了它的身旁远远近近崛起的这个时代的高楼大厦,电子门禁设备和监控探头代替了古老碉楼,看护着这片土地上子民的梦境。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作为个人和乡村的安全防护,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我却看见了碉楼那黑色的窗户——眼睛,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忧郁。
我和许多当下的人一样,渴望大地上永远鲜花盛开、一派太平盛世光景,但是,为什么我还是经常在梦中被枪炮声惊醒,梦里时常被一伙拿刀的蒙面人追杀。我只是个逆来顺受的人,不曾得罪谁,但我无法排遣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我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战乱、匪患的年代。然而,我想到了高楼大厦的窗户那无处不在的防盗网。为了安全和自保,人们宁可冒着火灾无路逃生的危险,也要将自己封闭在一个钢筋编织的笼子里。看似气派豪华甚至田园牧歌般的现代楼宇、花园小区,实质上,某种意义上和历史上的那些雕楼一样,都是人类为了谋求睡梦安宁的一个蜗牛的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每每想到此,我的心就会一阵阵的悸痛。人类文明走过了至少五千年吧,物质的丰富让地下的古人都恨不得爬起来再活一次,科技的发展可以让人登上月球,人类几乎无所不能,但人性内部的劣根性还在野草般疯狂生长,人为了贪欲不惜对同类肆无忌惮的侵害掠夺,丑陋的戏剧还在这大地的舞台上无休止地上演,人类从兽到人的教化之路还相当漫长!
走在商业时代的大街上,我的耳边不时飘过酒吧令人血脉汹涌的摇滚之音,以及年轻人无处发泄精力的狂野浮躁的K歌。这是一个人人天经地义地追求享乐的年代,也许,战争和枪声,匪患和动乱,真的离我们太过遥远。大地上,那些犄角般的碉楼,如今仅仅作为文物标本和旅游资源在向富有猎奇心的外界过客推介。而我,始终无法忘记登临拜谒过的那些暮年英雄般的碉楼,以及凤岗客家土地上昏暗的“观合楼”内,照片上蔡观合先生那略带忧郁恐惧的眼神。
▼
全民投稿
亲爱的粉丝朋友们,快来秀出你们的好声音!投稿邮箱:
qq.福州 的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哪的医院好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