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闻广角泉媒体」
漫步在泉州的街头巷尾,人们往往能在不经意间邂逅盎然生机。近年来,泉州合理利用大空地、小角落,通过借地绿化、见缝插绿、破硬复绿、拆墙建绿等方式,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注重史迹的修缮与城市园林绿化的结合,对多处史迹点实施环境整治及绿化提升,打开公园围墙,建设街边花园以更好服务周边居民……以点串线,扮靓城市“面子”。
视频加载中...
古榕巷街心公园里,几株盛开的紫蝉,在绿叶红砖的映衬下格外鲜艳。沿着环形步道走一走,累了到四角亭里坐一坐,时光在这里似乎都放慢了脚步。
两年前,这里只有几栋破旧的石头房,既不安全也不美观。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利用几个月时间,对其进行拆建复绿后,这块占地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凭借清新的环境和古朴的氛围,很快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放松的新去处。
附近居民陈女士“小朋友也比较有玩乐的地方。这里改造之后,以前这里会停汽车,现在就比较少了,小朋友来玩也比较安全。”
在南俊北路上,有一处小角落与古榕巷街心公园一样,满载了闽南人的乡愁和回忆。古厝大门、出砖入石的墙壁、老式自行车、复古邮筒……古朴元素加上各色绿植花卉共同构成的这处闽南小埕院,也是古城补绿行动的景观之一。
通过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举措,园林部门在泉州市区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小微绿地,在提升城市颜值的同时,也兼顾着完善城市功能的任务。
泉州市园林绿化中心副主任吴清渠“因为老城区的用地比较有限,我们主要采用见缝插绿、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还有借地绿化,也对一些原来旧的绿地进行改造,然后来提升我们的一些绿地的绿量,营造公共的休闲空间。还配置了园林景观小品,和一些坐凳,还有休闲小广场等实用设施,然后打造市民喜闻乐见的一些休闲活动空间。这也使得广大的市民群众享受了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实惠。”
除了合理利用城市碎片化角落,市城管局在已有的绿色休闲空间里也做足了文章。打开市区8大公园围墙,建设街边花园以更好融入社区,真正做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位于西湖公园东侧水域的桃花岛,则是荒岛变绿岛的一个精巧样本。经过一年多的精耕细作,占地约30亩的桃花岛已全面建成开放。作为岛内的主题植物,近千株桃花遍植于环岛。岛上还种植了大量含笑、石榴、芭蕉、桂花等乡土树种,一座闽南传统民居也藏身于此。移步入眼皆是画,四季环游都有景。
泉州西湖公园服务中心副主任苏建达“我们这个项目的设计定位是生态的,人文的闽南园林。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原来的树种,像大榕树还有凤凰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闽南的元素,比如说燕尾脊、出砖入石、长墙、漏窗等等。我们在建筑里面还植入了很多名人的,文人的楹联、匾额,通过这个文化植入,来进一步增加我们桃花岛整个文化底蕴。”
在“还绿于民”的这张考卷上,泉州“一题多解”,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案。近五年来,全市绿化景观显著提升,泉州中心城区累计改造、新增园林绿地公顷,累计建成城市水线绿道、山线绿道和环城河慢道系统26.4公里,新增城市公园、口袋(社区)公园47处。提升绿化面积万平方米,全市建成区绿地率40.48%,绿化覆盖率43.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7平方米。在全省率先推行绿化工程质量督查及景观评价,绿化工程质量提升明显。泉州所辖各县(市)以园林城市创建为主要抓手,持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力度,目前除南安市、石狮市处于“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申报阶段外,其余所辖市县均已跻身“国家园林城市(县城)”行列。经过努力,中心市区基本实现“一路一景、四季有花”的景观效果,并注重史迹的修缮与城市园林绿化的结合,对临漳门、德济门等30余处史迹点实施环境整治及绿化提升,赋予史迹清新的面貌和鲜活的呼吸。
泉州广播电视台记者李竹筠“在过去的五年里,无论是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还是美轮美奂的精品绿化工程,这些看得见的明显变化,提高了市民生态幸福指数,泉城厚植的“绿色家底”,也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愿景在泉州加速铺开。“十三五”已完美收官,“十四五”正扬帆起航。接下来,泉州将继续以打造“出行米见绿,米见园”的15分钟休闲生活圈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效果,让市民在满城的盎然生机中,切实享受家门口的“绿色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