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东莞长安镇锦厦社区居民何龙师来到茅洲河边跑步。新修成的碧道绿绿盎然,河堤边粉红色的杜娟正在盛开,河水清澈,微风拂面。
茅洲河下游11.88公里河段,是深圳与东莞的界河,跨两市三区(镇)。过去防洪标准低,水质黑臭,流域环境脏乱。提起以前的茅洲河,周边居民直摇头。
年10月,东莞市*府投资8.66亿元,启动茅洲河综合整治工程。经过个日夜的努力,今年9月工程完工,近日正在验收。茅洲河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今年1至8月断面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下降54.8%,还建成11.5公里碧道。新茅洲河流淌一泓清涟,成为市民所爱。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吴擒虎
清理河道淤泥.9万立方米
在广深高速桥与茅洲河的交叉点,立着几个桥墩。东莞市水务集团下属众源环境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河段整治,在现场项目负责人梁伟指引下,记者发现,桥墩上都画有类似箭靶的圆圈。
“这些靶圈是用来测量工程扰动的。我们在改造河堤时,必须确保桥墩的偏移度不超过3毫米,保障高速桥的安全。”梁伟介绍。为了减少扰动,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将20米长的钢筋截成多段,分段施工;尽可能使用最小型的设备,控制开挖压力。
新建成的河堤均是混凝土浇筑,宽敞稳固,可以跑汽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记者从茅洲河的老照片上看到,过去的河堤宽度不足6米,最窄处仅1.8米高、0.3米宽。堤身残破,没有专用防汛抢险道路,沿线旧闸危闸众多,防洪标准只有十年一遇。
如今,东莞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对堤身进行改造。重建排涝站、污水处理厂排水闸等穿堤建筑物,清理河道淤泥.9万立方米,抬高加固堤身。
“最难的是各类拆迁和协调。”梁伟说,11.88公里河段,有高速桥、高压线、工厂、电信管线、燃气管道等,几乎所有的麻烦事都遇到了。但东莞水务局和建设方克服艰难,快速推动项目实施。
综合污染指数下降54.8%
茅洲河三洲水质净化厂河段,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流入河中。记者顺着河堤观察,水质较清,没有异味。“现在是退潮,涨潮后水更清。”梁伟说。
几年前的茅洲河可不是这样。梁伟回忆,年5月,他坐船查看沿线排污口,当时水体黑臭,只行进了7公里,就感到恶心,晚上回去吃不下饭。
水务系统有句行话: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
东莞清除河道内24.1万立方米的淤泥,对清上来的淤泥进行脱水固化处理,使固化后的泥饼满足环保要求;完善堤防管理范围内的污水管网,杜绝污水直排入河;长安镇开展沿线内河涌整治和社区污水接驳工作,茅洲河流域合计完成50多公里的截污次支管网。
众源环境投资公司的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朱淇回忆,为了快速清理掉茅洲河的历史沉积垃圾,年国庆期间,公司员工们放弃休息,搬个小板凳、打一把伞,在烈日下指挥垃圾清理。朱淇说:“共清理了7万多方垃圾,按每车15方算,足足运了多车次。”
东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管线冲突问题是截污管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拦路虎”。管线迁改工作量大,需协调电力、燃气、城轨等部门,对部分污水支管网施工制约较大。为了统筹全市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早在年,东莞便成立了市水污染治理现场指挥部,解决了管材供应短缺、穿越铁路、管线迁移等诸多问题,使建设进度大大提速。
随着入河污染源的减少,茅洲河水质明显改善。据生态环境部门今年1至8月水质监测数据,茅洲河共和村断面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对比去年同期下降54.8%,氨氮下降47.4%,总磷下降66.1%。
在茅洲河城区段和海堤段交界处,河道清污工人郭英晓驾着小船,清理沉积在河道角落里的垃圾。郭英晓说:“我们每天都在河道上清理垃圾,能明显感觉到,垃圾减少了一大半,水质也比两年前更清澈了。”
11.5公里碧道风景怡人
傍晚时分,茅洲河河堤上,红花风铃木、凤凰木、铁冬青等新栽的苗木苍翠养眼。路灯在水面投下光影,步游道延伸到远方,海风拂面,风景如画。市民们在这里散步、骑车、跳广场舞,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如果说防洪、治水是必答题,那么河堤造景则是选答题。然而,东莞水务局做起这个选答题时,却是格外用心。
过去,茅洲河河堤年久失修、垃圾堆积、杂草丛生、脏乱破败。东莞水务局在治河的同时,启动景观绿化工程,堤顶平均宽度8米,设计绿化带宽度1至5米。河堤的园林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相当于每隔一公里建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公园。
进入茅洲河海堤段,分布有5个亲水平台。市民可以走下河堤,到水边绿道上嬉戏。每隔两三公里,还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廊,供市民遮阳躲雨。
在茅洲河新民村河段,村民李秀健坐在亲水平台边乘凉,不远处的河面上,一只白鹭在水面飞舞。“不只白鹭,以前水里看不到什么鱼,现在鱼也回来了。”李秀健乐呵呵地说,“原来这里是荒地、泥巴路,现在建成了河滨公园。公园的设施和绿化很到位,管个年也没问题。”
环卫工人王国钦正在河堤上打扫卫生,他清理出的垃圾以树叶为主。王国钦说:“现在水体没有异味,河堤环境改善了,到河堤边散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看到河堤像个小公园,也会自觉地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