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DNA,心灵的密码如何读懂书

读懂书法中的意象,有助于提高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写字那么简单,书法与其他艺术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标准。书法中的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要素,以及格调的高低,雅与俗,都是判断书法优劣的标准,不同的书体又有不同的差异。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墨法这些都是可视的具象,由于缺乏书法中的意象认识,使很多人无法理解,无法对书法进行深层次的欣赏,从而缺乏对书法艺术更高的认识。书法大家米芾都曾发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的感叹,别说一般学书人了。古代书论中有很多对书法意象的论述。

如:东汉蔡邕《书论》中有:“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是讲:如果没有可象,就不是书法。

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有:“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笔有由。”

孙过庭《书谱》局部孙过庭《书谱》局部

这些常使人感觉玄之又玄,虚无缥缈的想象无法落实到具体的书法欣赏与创作当中去,而这些又正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这也说明了写字与书法的不同。

《书谱》中的这段文字,孙氏用自然中的具象来比喻书法中的各种意象形态,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但有人说华丽的词藻给读者对具体笔法形态的认识造成模棱两可的境地,从而掩盖了笔法形态的真实面目,我想这是因为对古文理解力的不够所造成的。实际华丽词藻的具象都是真实笔法意象的表现,在经典碑帖中都能找到。但是,用具象比喻笔法意象形态往往是泛指,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一旦将这种泛指的比喻性具象进行特指某种具体笔法意象形态之后,反而会造成对无限想象力的极大限制,不利于对书法艺术认识上的拓展,使本来泛指某一类的笔法形态的意象,变成了特指某一种具体笔法意象形态。但如果比喻性物象形态不能与某一种具体笔法意象形态进行对应释读,那么,这种比喻也就真成了玄之又玄、虚无缥缈的想象,对具体的书法欣赏和书法创作又带来困惑。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在此,以孙过庭《书谱》中的这段对书法意象的论述为例,尝试着寻找书法中的意象在自然具象中的表现。

一、悬针垂露之异

“悬针”“垂露”是指竖的两种形态,比较常见,也容易理解,在正、草、隶、篆、行诸体中都有体现,特别是在楷书、行书中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如下:

1.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年’字悬针竖,收笔出锋空回,形成了像悬挂着针尖似的形态。

悬针竖

2.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中的“引”字垂露竖,收笔顿笔实回,形成了像有露珠凝结在收笔处的形态。

垂露竖

3.颜真卿《祭侄稿》中的“卵、郡”字悬针与垂露。

悬针竖与垂露竖对比悬针竖与垂露竖的应用

4.苏轼《*州寒食帖》中的“年、中、纸”字悬针竖表现得更加真切。

悬针竖在作品中的出色表现悬针竖虽然细,但很耀眼。

通过上面对“悬针”“垂露”这两种比喻性笔法的形态进行了比较。一是感觉“悬针”针体光洁,针尖锋芒锐利。二是“垂露”露体晶莹、圆润、饱满。引导我们体会“悬针、垂露之异”时,不仅仅是这两种竖画笔法上的出锋与回锋的不同,还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形式美感。

垂露与悬针之具象

二、奔雷坠石之奇

1.奔雷。夏天乌云密布,一道闪电划破天空,伴随而来的是滚滚震天的雷声。这里既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有听觉的震撼力。用奔雷来喻指书法,是需要艺术通感来实现。在书法的具体笔法中,古人用“奔雷’来喻指“捺”。卫铄《笔阵图》有:“乀,崩浪雷奔。”这是指出,在捺的笔法中,要有崩浪雷奔般的气象。

大自然中的奔雷与闪电

但雷奔是声音通过听觉的自然感受,无法对应具体物象,与风声一样,只有结合具体的物象才能感知到它的存在,与奔雷最接近的自然物象就是闪电了,从自然界的闪电雷鸣,到“有电危险”的警示标识,是我们对闪电雷鸣这一自然形态的高度抽象的符号化过程。因此,卫夫人也是用“崩浪雷奔”的结合来表述,这样让读者更直观一些。

崩浪张海书法作品中的“心”如崩浪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今”字。

捺如崩浪

2.坠石,指“点”。卫铄《笔阵图》有:“、,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大自然的神奇,高峰坠石。

我们在自然中看到的高山坠石,石抛出后,随着山体滚落下去,如果没有大树之类的阻挡物将坠石挡着,随着重力加速度,坠石会因滚落的坡度不同,一次次地飞起,落下,弹起,又落下,直至滚落到山脚的平地上。

古贤受高山坠石的启发,写出各种各样的点来。但总原则是:凡点取侧势,点连写要有弹性。

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之、宙、永”,其中的点各不相同。可见变化之大、之奇。第一个“之”字,腾空一点,取侧势,如刚抛下在空中的石头。“宙”字,将点与下面笔画叠写,变化多端,奇妙无穷。

点如高锋坠石,变化万千

点的连写,如:“迹、於、为”都有弹性和跳动之势。

点的不同连写,如滚落的坠石。

三、鸿飞兽骇之资

1、大雁飞翔的姿态,远看较整齐划一,近看变化多端。

高空飞翔的雁群以“人”字形展开,如果将镜头拉近,才发现它们飞翔的姿态各异。

天空中飞翔的大雁姿态之优美

大雁飞翔的形态意象,反映在书法艺术中,即是带撇、捺笔画的字。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春、人、今”,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余、念”等字例。

如雁行的撇捺撇捺如雁行

从中即可想象到大雁飞翔的意态及其丰富的变化。除此之外,只要字的笔法或字法中含有鸿雁奋飞之意态者皆属此列。

2.兽骇之姿。这里是泛指兽,没有指具体哪一种兽。其实不同的动物在惊骇时,各自状态都不同,如图中虎的神态。

虎骇之姿

再则,骇是惊惧和惊起之义,这里也是泛指。所以反映在书法艺术中,笔法迅疾处所构成的笔画形态皆有兽骇之意态。从王羲之《兰亭序》中“悲”“察”两字中可以加以体会。

如兽骇之姿

四、鸾舞蛇惊之态

1.鸾是传说中类似凤凰的神鸟。想象中的鸾舞,如弧线起伏流动,节奏相对缓和,无比优雅。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不”字,《伯远帖》中的“不、永”字,给人以鸾舞之姿的优美动感之想象。

鸾舞弯舞之意象鸾舞之意象

2、蛇受惊的一瞬间,先是迅速蜷缩,后即快速扭动呈曲线运动的游走。蛇惊之态给人以反应迅疾之动感。古书论中常以“惊蛇之草”来形容草书行笔之快。王羲之《十七帖》中“得”“殊”两字,以及其它帖中的“临、畅、於、迹、庆”字,其笔画之形态给人以蛇惊之态的感觉。

具象与意象之对应惊蛇之意象惊蛇之意象惊蛇之意象

五、绝岸颓峰之势

自然界中的绝岸、颓峰给人以高远、险峻之气势。在书法中是喻指字法方面,字势之高远、峻拔。我们从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固”字,欧阳询《卜商帖》中的“於”字,可感受到绝岸颓峰之势。

绝岸颓峰绝岸颓峰之意象如绝岸

六、临危据槁之形

身处危地,尽据枯木,可见随时有生命危险,十分险峻。

大自然中的临危据槁

如:“临”字的左边之形态就能体会其中险峻之势,或对“临危据槁”的形态有所悟得。

临危据槁之意象

七、重若崩云

用“重若崩云”来比喻书法之重笔实在是奇妙。说奇是因为云总是浮在空中,崩云也然,给人以重而升腾之意象。说妙,正如书法中的重笔,提按有度才有重而灵空的意象。王珣《伯远帖》中的“珣、顿”字以及王铎的书法中有此意象。

崩云崩云之意象王锋作品局部,重若崩云。

八、轻如蝉翼

书法中笔画的“轻如蝉翼”,是指笔画的轻盈、轻灵感。如米芾《虹县诗帖》中有轻盈、轻灵之飘逸感。产生这种笔画的意象,与笔画的粗细无关,与笔法中笔锋的灵敏及墨的干枯相关。

蝉淑、满、舡、风,轻如蝉翼。

九、导之则泉注

导有引流、疏通之义。这样的笔画犹如泉水注涌出来的意象。王羲之《兰亭序》中“茂”字,米芾《虹县诗帖》中“淑、千”字,行笔即有“导之则泉注”的意象。

大自然的导之泉注千、淑的竖画如泉流草字头的撇如泉流一样顺畅

十、顿之则山安

顿,指行笔时笔锋驻留的同时下按的笔法。顿,给人以稳健、厚重之意态。一般在笔画的转折处和收笔处用顿法为多。如王羲之《兰亭序》中“之、宙、固、嗟”字,王珣《伯远帖》中的“珣、顿”字,可体会到顿笔法的稳重。

山的稳健、厚重笔画与整字如山之稳健、厚重顿笔之厚重

十一、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这是从书法作品的整体章法上来审视,作品中书法点画的粗细、大小、曲直等变化非常丰富。纤细的笔画,犹如晴朗的夜空中一弯新月,遥远纤巧清丽,十分雅致。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盛、茂”字的撇画。

初月出天涯撇如初月

粗壮的点画,劲健雄强,富有力量感。这些点画错落有致地构成一组组文字,就像是银河里排列的一个个星座,每颗星都在发光闪亮,可爱动人。从王羲之《远宦帖》《初月帖》及杨凝式《韭花帖》中即能体会此句之意境。

银河中的繁星王羲之《远宦帖》如太空里的繁星王羲之《初月帖》如银河里的星座杨凝式《韭花帖》每字如繁星散落于太空

书法艺术的DNA,心灵的密码。如何读懂书法中的意象与具象?不同的视角,不一样的释读。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zp/13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