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国学扬国威,少年强则中国强!
来源:厦门闽南文化
导读年6月9日,中央文化部将 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牌匾隆重地授予福建。厦门、泉州、漳州三个行*市所辖区域成为 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那么,闽南文化是什么呢?什么又称作“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呢?
生活中,许多朋友常问:“闽南文化不就是歌仔戏、南音吗?还有什么呢?”更有甚者,如今越来越多闽南人的孩子,不但不会说闽南话,连听都很吃力。而数以百万计的新闽南人,尤其是新厦门人,包括定居的、来打工的等等,他们对闽南的地方文化则充满了学习的渴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决定编写一套闽南文化普及丛书,并在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的支持下顺利出版。 本便是接下来会陆续给大家分享的《闽南文化百问》。
01关于闽南文化的内涵什么是闽南文化?闽南文化就是闽南民系所创造和拥有的文化。
什么是民系?民系是指一个大的民族里面的支系。如汉族之中的客家民系、闽南民系等等。
什么是闽南民系?汉族中民系的主要区别主要是方言、风俗和民间信仰。闽南民系实际上就是指说闽南话、行闽南民俗的所有闽南人。
民系文化和地方文化有什么不一样?闽南文化不是闽南这个地方的文化吗?
有的民系集中生活于一个地方,它的民系文化和地方文化就一致了。而有的民系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集中生活于一个地方,那么民系文化就要比最初的那一地方文化内涵更宽广。比如闽南文化,最初是产生于闽南这个地方,但后来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把闽南文化带到那里,又吸收了那里的新的文化因素,创造出新的闽南文化来,再传回闽南,成为生活在闽南地区、台湾、南洋所有闽南人共同的文化。它的内涵,当然超越了闽南这一地域。
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上述的观点呢?
有很多。比如歌仔戏,它诞生于台湾,但它是在从闽南传过去的闽南歌仔、闽南戏曲、闽南说唱等等闽南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并且很快又传回闽南,而且传到东南亚,闽南华人居住地。闽南的艺人也参加到歌仔戏的创造中,并有了新的创造,又传回台湾。歌仔戏 属于闽南文化,它最生动形象地说明:①闽南文化不一定只产生于闽南这个地方。②闽南文化是所有闽南人共同创造的。③闽南文化为所有闽南人共同拥有。
这么说闽南文化就是分布在闽南、台湾和东南亚闽南华侨华人聚居地?
对的。闽南人分布居住于这些地方。人即文化,闽南文化区域正是指闽南、台湾和东南亚闽南华侨华人聚居地。
这些地方有多少闽南人?
闽南有万人,台湾有万人祖籍闽南,南洋一带则有近万人祖籍闽南。此外,龙岩、漳平,宁德、浙南、江西还有一些方言岛,居住着不少闽南人。美国、加拿大也有一些闽南人。一般估计闽南人的总数在万左右。(年统计数据)
汕头话和闽南话很接近,不属于闽南文化吗?
潮州、汕头相当多也是闽南早年的移民。潮汕话因此和闽南话很接近,特别在漳州的诏安、云霄、东山一带语言相本相通,甚至在这三个县流行的戏曲也是潮剧,而不是歌仔戏。不仅潮汕,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也有大量早年的闽南移民。但是他们受到周边文化很大影响,距离闽南又远,过去的联系较少,受闽南文化的影响日愈衰落,渐行渐远。不过语言学上还是将海南的文昌话、潮汕的潮州话归在闽南方言之中。鉴于语言是区别民系最重要的指标,近年有潮汕的学者指出,潮汕文化属于泛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除了歌仔戏、南音,还有什么呢?
闽南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大致包括以下16个方面:方言、口传文学(谚语、歌谣、传说故事)、物质生活文化(衣食住行)、生产技术文化、民间艺术(戏曲、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游艺(儿童游戏、成人游戏)、民间医药、闽南商贸文化、闽南宗教文化、闽南先贤及其学术思想、闽南大众传媒、闽南名胜、闽南民俗、闽南民间信仰以及闽南人的思想性格特征。
02关于闽南文化的历史闽南文化如何形成发展的?闽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就是闽南民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大约经历了孕育、形成、鼎盛、灾难、播迁、转型六个阶段,近两千年的时光。
闽南文化孕育于何时?闽南这一区域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原本居住的是古百越族。古百越族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是许许多多各据一方的部落。
这些部落生活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刀耕火种,被后人称为“山畲”(畲,即火田);生活在江海之滨、以捕鱼为生的,被称为“疍民”。
西晋末年(大约公元多年),中原大乱,有陈、林、*、郑、詹、丘、何、胡等八姓从中原逃亡搬迁到闽南,在晋江流域定居下来。他们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开始与山畲水疍的原住民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开始了闽南文化的孕育。
最早入闽的八族族谱(林志杰提供)
闽南文化的形成于何时?闽南文化的形成,大约在五代末至北宋初这一时期。在此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孕育期,大约有七八百年之久。期间,中原还有两次大移民,即唐初(公元年)陈元光开漳和唐末(公元年)王审知入闽。
陈元光和他的父亲陈*、祖母魏太夫人入漳,再传到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共六代人年的时间,方才在漳州地区立稳脚跟。
唐末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带几万河南光州固始县的兵民入闽,首先占据了漳、泉二地,过了四年多才打下了福州,占据全福建,王审知因此被称为“开闽王”。
王审知的哥哥王审邽父子统治闽南数十年,后来又由他们的部下刘从效、陈洪进相继统治了数十年。在这近百年间,闽南避开了兵祸,发展了农业生产和海上贸易,经济获得巨大的发展,人口达到15万户。
在这样的背景下,原住民与中原来的民众逐渐相互融合,形成了闽南民系,而闽南文化也随之逐渐形成。
北辰山王审知雕像
闽南文化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一种文化形成的标志,一般说来有如下三方面:①独特的语言②独特的风俗③共同的信仰。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闽南话就是唐音。也就是说,在唐代,闽南话是普通话,不仅仅流行于闽南,它还不是方言。因此,只有到了宋代,宋音成为普通话,而唐音却在闽南留存,这时候闽南话才成为方言。
民俗本是因地而异。闽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五代百年中逐渐兴盛的海上贸易,产生了许多既不同于中原又不同于原住民的独特风俗。如泉州九日山石刻记载的“祈风”之俗,流传至今还有“送顺风”、“脱草鞋”的习俗。
闽南人创造并共同崇奉的独特信仰如妈祖、保生大帝等,也多是在北宋初年产生。
因此可以说,闽南文化的形成应是在五代末至宋初。
南安九日山宋代祈风石刻
闽南文化的鼎盛是在何时?北宋末年至南宋。
北宋中期,泉州已成为全国六大都市之一,对外贸易仅次于广州。南宋困守长江以南,在杭州(临安)建都,整个*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这时北方陆路通商濒于断绝,东南海上则畅通无阻,东西贸易中心路线从陆上转移到海上。泉州海上贸易税收,成为南宋财*重要来源。
同时,泉州距首都临安比广州要近一半的路程,又是宋王朝管理王公贵族的南宋正府所在地,其*治地位逐渐超越了广州。
到宋亡之际,泉州港已与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 的两大港口。这时的泉州就犹如文革前的上海在中国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闽南人充满了信心,表现出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完成了许多 的伟大工程,创造出闽南文化最辉煌的一页。
如,保持了中国桥梁长度“ ”达七八百年之久的“天下无桥长此桥”之安平桥;高近60米,历经多年风吹雨打、地震台风都未倾倒变形的泉州东西塔。
泉州中进士,平均唐代九科中1人,明代每科4人,清代每科3.5人,而北宋每科中8人,南宋更达15人。南宋绍兴六年(年),一科晋江县中30个进士,创造中国历史上一个县一科中进士人数的 纪录,可见当时闽南文风之盛。
可见,宋代闽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到南宋达到鼎盛。直至今日,闽南在中国*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性再也没有达到南宋如此骄人的高度。(值得我们反思)
泉州东西塔
闽南文化遭遇了什么灾难?闽南文化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与灾难,但 的灾难则是元代的民族压迫和明代的海禁*策。
元代将各民族依贵贱分为四等,即蒙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宋地区的人民),闽南人就属于 层的南人,受尽压迫与凌辱。南宋亡后,南方城市编二十家为一甲,北人为甲主,衣着饮食由甲人供给,童男少女任凭甲主凌辱。
当时的泉州是最繁华的都市和港口,但绝大多数财富都集中在控制海上交通贸易的色目人手中。他们依仗*治、经济的优势在闽南大力推展其文化。从现存的文物看,都是印度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外来文化的遗址、遗物,而绝少闽南文化新创造。
到元末,泉州发生两派阿拉伯人、波斯人组织发动的兵乱,以争夺泉州港为目标,反复厮杀,窃掠屠城,街市成墟,长达10年之久,闽南文化所受摧残可想而知。
兵乱方止,元朝垮台。汉人、南人揭竿而起,复仇狂潮不但使定居泉州的色目人富商巨贾弃家逃亡,更使阿拉伯商人停止东来。闽南经济最重要的支柱——海上贸易,遭到沉重打击,一落千丈。
但灾难还没完。明王朝严厉的海禁*策使得地少人多、全靠海运外贸经商为计的闽南人生路断绝。一部人人弃商从农,致使晋江流域山林土地过度开发,晋江淤塞,泉州港一蹶不振。
从此,闽南在中国*治、经济、文化的比重就一路下滑,闽南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被边缘化。
元代后闽南文化还有发展吗?不,闽南文化无论在多么艰难的境况下,一直都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即使在元代,闽南文化也依然在发展。即使在元代,如元杂剧的传入,也推动了闽南民间的创新和发展。明海禁后,闽南人开辟了漳州月港,开展海上走私贸易,同时下南洋、过台湾,把闽南文化带到新的区域去发展。
而闽南文化到了新的区域,又吸收了那儿的文化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然后再传回来,又推动了整个闽南文化的发展。比如嘉庚风格建筑,就是吸收了南洋建筑、西方建筑的营养,带回闽南再加以创新。可以说闽南文化一直保持开放的胸襟,非常善于吸收他者文化的营养来推动自己的创新发展。
明以后闽南文化的发展如何?明清两代一直到民国初年,闽南文化向南洋和台湾以及周边地区的播迁是闽南文化这一时期重要的发展路径。
但同时,整个闽南文化在口传文学、经贸体制、中医药、民间工艺、民间信仰、宗教体制、饮食、建筑、南拳、南戏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精彩传世的创造和发展。尤其在明末清初,闽南出现了*道周、颜思齐、郑芝龙、郑成功、施琅等一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他们的美名与业绩是闽南民系与文化的骄傲。
闽南文化的转型开始于何时?与整个中华文化一样,鸦片战争同样是闽南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性起点。闽南的厦门是鸦片战争后清朝开放的“五口通商”之一,最早接触到西方现代文化,也最早开始了闽南文化的现代转型。 个女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周淑安、中国现代体育的开创者马约翰、汉语拼音的创始人卢赣章、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华侨旗帜陈嘉庚等都是闽南人,也是引领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先驱。
03闽南方言与口传文学闽南话曾在广阔的宇宙中回荡,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美国在年发射“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时,曾携带录制有世界上六十种语言的镀金唱片,其中就包括闽南方言。作为一个地区的方言,却能从世界上成千上万种语言中脱颖而出送上太空,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可见闽南话早已超越方言区,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力。
法人
美国“旅行者二号”无人星际探测器
闽南话被语言学家誉为“语言活化石”,甚至有学者主张唐诗用闽南语音来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闽南话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七个声调,大体上同古汉语声调系统里的平、上、去、入相同。闽南方言不但留存了古音,而且还留存了许多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所没有或少有的古语词汇,如伊(他)、走(跑)、鼎(锅)等,也难怪常有外地人笑称闽南遍地都是诗人,说话总是文绉绉的了!
当然,闽南方言同时也留存了一些古百越族语言的痕迹,这主要是中原移民在与原居住于闽南的古百越族的融合中很自然地留下的。比如“荸荠”一词,闽南作“马荠”。这个“马”字的读音就源自古百越族的语音。
法人闽南语在闽台及海南的分布情况
除此以外,闽南方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由于闽南很早就同外来文化有密切交往,因此吸收了许多外来的词汇。如雪文(肥皂)是从菲律宾土语中引入的,而五角去(骑楼人行道)等更多的词则是从印尼借来的外来语,到了近代还有从英语中引进的,如敖赛(出界)、菲索(裁判)等。
与外界的频繁交往,还使闽南话产生了许多新的独特的词汇,如番仔灰(水泥)、番仔火(火柴)等等。
规划厦门市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师资研习班开幕式
或许你听过“歌仔戏”,可是你知道“歌仔”又是什么吗?它和“歌仔戏”有什么关联?
说起来,“歌仔”算是歌仔戏的“老祖宗”,因为歌仔戏就是由流传到台湾的闽南歌仔加以发展形成的。
人吧两岸歌仔戏演员同台表演《飞越海峡的歌仔戏》
那歌仔又是什么呢?其实对于闽南人来说,歌仔是一个非常模糊宽泛的概念。往宽了说,歌仔指的是闽南方言口传文学中的各种民谣。无论是用用来歌唱的民歌,还是拿来念诵的童谣,都成为歌仔。往窄了说,歌仔则指闽南音乐中通俗短小而易于哼唱的民歌,比如儿歌叫婴仔歌仔,采茶山歌叫采茶歌仔,渔歌叫行船歌仔。传到台湾,衍化出台湾的歌仔,台湾人也把它叫做“本地歌仔”。“歌仔”中的“仔”字,在闽南方言中原本带有比较微小的意思。它通俗易学,老少皆宜,普通民众都能随口拈来,就连乞丐都有“专业”的乞食歌仔。
的台湾学者蔡金安在民间艺术节上演绎闽南歌诗
歌仔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抒情为主的民歌、小调、杂歌、儿歌,一是民间熟知的长篇故事,如《陈三歌》、《英台歌》等;一种是中小型的段子,如《杂货记》、《火烧楼》等;还有一种是劝善歌,如《曾二娘歌》、《鸦片歌》等。
歌仔除了唱的,还有念谣。念谣大多是童谣,但也有成人的念谣。如迎亲嫁娶时,送嫁婆会沿途“念四句”以示吉利,这“念四句”就是典型的闽南念谣。
你知道厦门为什么被称为“鹭岛”吗?厦门之所以被称为“鹭岛”,除了由于其气候温暖,沙滩环岛,岛上白鹭群栖而素有“白鹭故乡”之称外,还流传着一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
相传,厦门岛本无人烟,一群白鹭北来南迁,至此繁衍生息,以尖嘴啄泉眼,以利爪挖清泉,从内陆衔来花种草籽播撒。星移斗转,在白鹭长年的“建设”下,荒岛变成了美丽的花园。后来有海底蛇妖觊觎这个宝岛,想上岸将它据为己有,白鹭勇敢地和它展开血战,虽然伤亡惨重,但终于将蛇妖驱赶出去。之后,在白鹭血战过的土地上,长出株株大树,白鹭的鲜血化作殷红的艳丽花簇,犹如烈火中腾飞的凤凰,人称“凤凰木”,如今被命名为厦门“市树”。
繁体厦门鼓浪屿
岂止厦门,还有泉州、漳州、龙岩、金门······闽南的一草一木背后几乎都藏着一个有趣的典故或民间传说。了解了它们,就犹如翻了一遍闽南历史文化书。
当你游走于闽南各地时,可曾想到那些山川、街巷的名称都有其由来的典故,鲤城、龙洞、曾姑娘巷、洪本部、美仁宫······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有自己的典故和传说;朱熹、郑成功、施琅这些曾在闽南大地留下足迹、事迹的历史名人,他们也留下许多典故和传说;众多名胜古迹,如日光岩、五老峰、南普陀也都有各自的典故和传说故事。闽南的民间传说、掌故真是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突然
厦门五缘湾海岸
04农耕与物产闽南人热衷于喝茶,更是产茶的大基地,你知道“铁观音”是怎么制成的吗?
闽南气候潮湿温暖,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因此自古拥有丰富的茶资源。闽南制茶业早在清代已经成型,并形成了庞大的茶区,包括安溪、晋江、南安、永春、漳平、宁洋、华安等县,主要出产乌龙茶,尤以安溪的“铁观音”最负盛名。
安溪铁观音制作严谨,工序繁多,其成品工艺要经过凉青、晒青、做青、炒青、揉捻、初焙、复焙、复包揉、文火慢烤、拣箕等工序。铁观音乌龙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后来也传到台湾。
除了制茶业,闽南还有一项历史悠久的农业产业,你知道是什么吗?
与制茶业并列为闽南最强盛的农业产业的,是闽南的制糖业。闽南位于亚热带,气温、雨量、土壤等自然条件都极适合甘蔗的生长和蔗糖的生产。正是因为有此优越的条件,从宋代以来闽南都是我国重要的蔗糖产地之一。据史书记载,明嘉靖之前没有白糖,是泉、漳闽南人发明了白糖制造法。这是闽南文化对中华文化和世界的一大贡献。
闽南的甘蔗品种,主要有竹蔗、田蔗、台蔗、外国糖蔗等四种。一般闽南蔗农广泛种植的是台蔗,它属爪哇品种,继台湾种植后传入闽南,以产量高、糖份足著称。闽南蔗糖的生产,是受出口贸易的刺激而发展起来的,其成品种类可分为赤糖、乌糖、白糖、冰糖、糖水、板糖等等。所生产的蔗糖除本地消费外,大多运销省外,以及通过厦门输出国外。
你听说过“福铁”吗
“福铁”指的是福建生产的铁,它曾在全国得到广泛运用,以“福铁”闻名海内外。而在福建制铁业中,闽南的德化、安溪及同安等地可谓制铁业中的“龙头老大”。宋代福建冶铁业在全国就居较重要地位,全国产铁州郡共33个,福建就有泉州、汀州、建州、南州和邵武郡5个,史称“福建诸路产铁至多,客贩遍于诸郡。”降至明代,福建依然是国内重要产铁区,产品质量上乘,还是制造枪炮的好原料。如明代龙溪县铁场院20所,铁炉24座。
降至晚清,由于洋铁大量输人,福建冶铁业受到严重冲击,只有小五金能勉强维持。
闽南人都管地瓜叫“番薯”,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地瓜,在闽南话中称为“番薯”,这是因为它有外来“侨胞”的特殊身份。大约明代万历年间,泉州人从吕宋带回甘薯种苗,在晋江五都灵水乡一带试种。成功后大力推广,地瓜逐渐成为泉州府各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清初更由闽南传遍福建各地,继而传至陕西等省。由于地瓜甘甜又高产耐旱,一引入就为赈济闽南饥荒立下功劳,闽南人亲切地称其为“番薯”,以纪念其“侨胞”的高贵身份。尽管是“侨胞”,但番薯早已成为闽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甚至变成闽南人的标志,外地人就叫闽南语为“番薯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