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印记小孙女10来个月的时候,奶奶经常领她到老祖太家,一开始她有些认生,渐渐熟悉后,喜欢上老祖太。有一天我去接她和奶奶回家,老祖太叫着她的乳名说,斗个虫虫给你爷爷瞧瞧。我心想,她这么小会斗什么虫虫,随着祖太“斗虫虫,斗虫虫,虫虫咬手,嘟——飞”的引导,她果真伸出两个小食指,斗拢,打开,而且反复两次,全家大乐,她也笑,像一朵粉嫩的小花,沐着初春的阳光含苞待放。一个周末,我们领她到祖太家吃饭,通过一天的观察,我解开了她喜欢祖太的密码。祖太会变着花样逗她玩,她 兴的是坐在祖太编腿搭起的脚脖子上,念着歌谣颠她:“嘟嘟颠颠,颠到外婆门前,外婆出来赶狗,骑着花马就走。”她始终和祖太对视交流,祖太轻轻摇着头,按两个字一拍的节奏,高低抑扬地念着、颠着,引得她咯咯咯的笑,开心极了。孙女说话早,还不到一岁就能叫“爸爸、妈妈”,更有意思也更让我惊讶的事是,她居然会自己“喊伴儿”!一天晚饭后,天晴无风,我提议领她去抚仙湖边玩,因为她天性爱水,到母婴馆游泳可以把池子的水搅起波浪,服务员说从没见过这么爱游泳的女娃。话说车开到一个红绿灯口,绿灯还有4秒,前面一张车车速没减,完全可以过的,但突然刹住了,我猝不及防,一个急刹车,媳妇抱着孙女,惊的叫起来,随后听到孙女连说了两句话“伴儿伴儿”,我折头看,她用巴掌拍着小心窝,样子仿佛一个小大人,刚才的惊惧随着这一喊一拍,让她和我们都消解了。媳妇说,是她姨奶和祖太教她的,有时被惊吓着,就比这个动作说“伴儿伴儿,嚇着么起来了,”“给来了?来啦来啦!”老祖太是典型的农村妇女,近80岁,她不知道现代育儿知识,她只秉着一份赤情,让记忆深处的童心自然流淌,如细雨甘露,沾润幼苗,呵育生趣。祖太教她的,在儿子儿媳看来既老掉牙又有些超前(相对其齿龄而言)的东西,她却接受的特别快,而且居然不仅只是简单的模仿,还能够准确的理解应用,比如“喊伴儿”,看似奇迹又非奇迹。我发现了传统启蒙的智慧和效用,由此回溯往昔,我们在童谣中嬉戏的天真浪漫时光,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是中西两大教育家孔老夫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2千多年后,我们仍然深沐其泽。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说着童谣、唱着儿歌长大的,童谣是 “人之初文学”意义的形式,夫子教育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民间草根百姓不能教诗(《诗经》),但他们能用歌谣教儿育女,在“人之初”,效果可能更佳。早年读书时背的诗句,我很难记起多少来,但那些歌谣,随便就可以捡拾一大串。猜中指,打五十,五十不打打六十。扯锯曳锯,烧火放屁,我吃粑粑你吃屁。顶锅盖,炒油菜,炒着哪个莫来怪。尾巴狗尾巴狗,尾着老爹走,老爹现在去解手,你小心掉进茅厕垨。挤油渣,炸麻花,挤出油来打嘴巴。金凤花,包指甲。嬢嬢包,我不包;嬢嬢嫁,我不嫁,我挨嬢嬢提手帕。为什么记得?仔细考量,有其内在的缘由。首先语言通俗简明,且朗朗上口富有音乐韵味;再是生活味浓、烟火气足,是我们身边事身边人,看得见摸得着;而最关键的,是所有歌谣都伴随着趣味十足的游戏,这游戏不是当下一个人的网上自娱,是群体伙伴的交融互参,糅合着许多个性、情感、智力、冲突,如同一场微型戏剧,元素齐备:有场景——不同的环境,从垰垰角角到场院旷野;有角色——交缠转换;有故事——序幕、过程、高潮、结尾。人生如戏,那是从我们的童年就开始上演的了,这不是看透而是生活本来的面目。这部童年的戏剧,忠实地记录过孩子们的笑声和心跳,给予孩子们以梦想和力量。“翻抽屉,找东西,哪个找着当买着,金子银子换不着。”这是找东西的游戏歌谣,把吃的或玩具之类藏起来,大家找呀找,找不到的就没资格吃或玩(玩具)。够诱惑吧?“蹲呢蹲站呢站,哪边多哪边上。”齐声念白,然后以极快的速度角色转换,考验你对事物变化的判断,或蹲或站充满变数,多者赢寡者输。“点点豆豆男生咳嗽。张飞骑马,韩信萧何。点着哪个,哪个就是告嘴婆”。男女生围成圈或坐一排,由一个人出列轮值点,游戏的亮点是“男生咳嗽”,所有男生必须在轮值的人说完“嗽”字时咳一声,不咳或抢先、拖后都算犯规,被罚出场;女生绝不能被带入陷阱咳起来,否则就是自认“告嘴婆”了。大家会群起而攻之,让你无地自容,把戏剧掀入高潮。为何孔子说学习《诗经》后才会有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诗”除了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能够知晓“花鸟鱼虫草木之属”,认识和了解世间的许多事物,积累起基本的人生常识。我们读书的年代世道馄饨,传统文化扫地出门,不要说读《诗经》,就连唐诗宋词也是学的少得可怜,扒着指头都点得出来。几大名著也只看过小人书《水浒传》,瞧过取材于《西游记》的动画片《三打白骨精》,一鳞半爪,灌输的还是“造反有理”和“斩妖除魔”的斗争哲学。但值得庆幸的是,草野间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蓬勃不衰,滋养着一代代渴望知识的心灵,使其“诗意”的成长,无愧泱泱诗的国度。“螃呀么螃蟹哥,八呀八只脚,还有两只大夹夹,一个硬壳壳。夹呀么夹着你,甩也甩不脱”。相信四五十岁以前的人都唱过这首歌谣,边唱边用巴掌比成螃蟹,然后伸两根手指去夹别人。“小气*喝凉水,杯杯打烂划着嘴。”对吝啬*的嘲讽,又告诉一个知识点,玻璃杯一旦摔坏是尖锐的,小心划伤。与之对应的“金钩钩,银钩钩。你有东西给我吃,我有东西给你吃。从小挨到老,不挨就是短命佬。”是分享的快乐,更有对友谊地久天长的期许,颇有些海誓山盟的意思。“一罗巧,二罗笨,三罗四罗逗人恨。”现代人崇尚星座,动不动就拿什么巨蟹、双子说事,仿佛真能与“天地同参”。我们还不敢“仰望星空”,不知苍宇之浩,只是发现自己。这个童谣说的是每个人手指上的罗纹,跟每片叶子都与众不同一样,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密码。我们摊开手找,再和别人比较,按男左女右确定罗纹圈的个数,对照歌谣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特点。13个字,包含着如此神秘重大但又明白易懂的信息,只能说太牛了。“我说东来你说西,太阳出来披蓑衣。铁树开花马长角,说了半天冇说合。”方位认知、气象原理、生物常识用四句话告诉你,真理如此简单明白。王咕嘟王咕嘟,买块儿老豆腐,煎煎又煮煮,待你老丈母。老媒婆,坏酒药,尖尖棍,两头戳,活的说得死,死的说得活。“老豆腐、老丈母、老媒婆”,不老不可吃,不老不丈母,不老不做媒,几个老字,道出了人情世故。而对那些鼓舌扇唇、“脦鼻子吃米线——双拿”的无良媒婆,极尽嘲谑,使人喷饭。“蔡伯喈,吃白菜,白菜*,种米粮,米粮相因,皇钱万岁!"-----包老爷,摸摸哪点转回来?”别小看这段童谣,表面上只是一个抢摸某个点再回到原位的游戏谣词,而且语言如此直白。如果稍加注意,你会发现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当量”可以让你“脑洞大开”。随便问一句,起头的“蔡伯喈”什么意思?蔡伯喈是蔡邕的字。蔡邕何许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还精通音律,才女蔡文姬之父。许多人不一定读过《后汉书》,但看过《三国演义》的书或电视剧,父女俩都有出现,蔡文姬的戏份比乃父还多一点。距今近2千年的历史人物,在民间歌谣中出现,可见他对文化的影响力。谣词中的另一个人物“包老爷”就不必多说了,家喻户晓,在游戏中充当裁判再合适不过。两头说清楚,现在剥开中间看内核,“吃菜种粮”不是很平常的事么,如果“抠着葫芦要籽”就非同寻常了。重点在两个词“相因”和“皇钱”,相因,云南方言,价钱便宜、低贱的意思,80、90后已经不用这个词,不单这个,许多方言和读音已经逐渐淡出语言系统,要准确念出过去的童谣,都需要用方言土语,下面的童谣将会进一步佐证。所以有学者说:一个物种的消灭,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 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这是另一个课题,不作阐发。皇钱,顾名思义,皇帝(国家)发的钱币。把“米粮相因,皇钱万岁”粘连一处,遇到灾荒年,百姓苦,到了丰产年,百姓也高兴不起来,为什么?“*粮贱于土,一饭常不饱。”“去年米贵阙*食,今年米贱大伤农。”古诗如是悲叹,只有皇钱永远昂贵,至高无上掌控着生民的命运,这段歌谣就溅出了百姓的血泪。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他的艺术风格是“魔幻现实主义”,文艺批评家把这种表现形式说的天花乱坠,尤其冠以“西方”的头衔,就更让人五体投地。说实话我一开始接触莫言的作品,也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但又如中了“魔症”一般,被他的叙述勾引着,欲罢不能。看了批评家的“解构”,似乎豁然开朗找到了答案。写这篇文章前回忆和寻找儿时的童谣,敲出一段段文字的时候,一个发现令我“拍案惊奇”:我们的古老童谣,除了源自《诗经》的赋、比、兴外,其表现形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批评家所谓取自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
大月亮小月亮,打发哥哥做铁匠。
铁匠高,打把刀,刀又快,
割韭菜,韭菜绿(读录),
买斤肉(读如),肉又肥,
买个瓜,瓜又团,买只船,
船落底,淹死每每(娃儿)我赔你。
城门城门有多高,
有八十二丈高。
给容小兵小马过
——有钱才给过。
无钱哥哥耍大刀。
那样刀?青龙刀。
那样龙?闷龙。
那样闷?锅闷。
那样锅?两口锅。
那样两?称两。
那样称?观音称。
那样观?鸡屎啄木官。
那样鸡?红冠大鏾鸡。
看到了吗,一大串看似毫不相干的概念反复叠加,但又呈现出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如魔杖指引,使你顺着它的方向走,一气直追,一撸到底。其中的内容再“现实”不过了,但手法“魔幻”得异彩纷呈,时空纵横,穿越古今。这种歌谣一定滋养过莫言的童年。老猫不在家,小猫出来弹棉花。弹得三文猫猫钱,买个土大碗儿,白日装汤吃,晚上做尿盘儿。开条沟,放*牛,
*牛不吃缰边草,打的满山跑。
——老猫给在家?咪吆——
丁香花,十八朵,你老娘,坑害我。鸡背柴,狗凑火,毛驴儿煮饭不留我。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童谣(儿歌)是孩子们认识这个世界的 个窗口。这个世界美好的声音、色彩和它的万千变化,新鲜的知识、古老的经验都会化成很柔软的东西,通过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在快乐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语言的感知能力如同春天的花朵,向日而生,自然天成。END
供稿谢志舟责任编辑饶云飞教育体育局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