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
近三千余座“欧洲古堡”
被“拆”下置于方塔
矗立在乡野与竹林中
▲
开平碉楼——锦江里村
这些风格独特的高层建筑
为何密布开平村落?
满眼的异域风情背后
却有着与浪漫截然相反的故事
▲开平碉楼——自力村碉楼源于瞭望警示的
古代望楼和角楼
▲望楼作为一种防御型
多层塔楼式*事建筑
汉代时已广泛分布于不同地区
如四川丹巴碉楼
云南腾冲得胜碉
兴建碉楼之地
多有部落冲突械斗
▲
丹巴碉楼
▲
云南腾冲得胜碉
《平定两金川得胜图》
不同于横断山深处
嘉绒藏族和羌族
如巨大烟囱般
赫然耸立的碉楼
「开平碉楼」
保留着楼房的形制
外观不一
在戒备与凝重中
呈现力与美
▲
开平自力村
碉楼作为工事本是用于
观察、射击和驻兵
为何百年前的开平人
却举家迁入防御建筑中?
开平位于广东省江门市
北回归线以南
气候高温多雨
▲开平区位图地处珠江支流末端的冲积平原
河网密布
距海岸近
作为台风的登陆点
地势较低常遭洪涝
▲水系分析图“六山一水三分田”
耕地短缺的开平
林密人稀
无人管辖
横屏观看更佳
▲开平鸟瞰航拍开平碉楼的兴建
早于16世纪中叶
拥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
北宋至明朝的战乱
使得大量中原人南迁至此
聚族而居
传统的合院式民居
无法抵御洪水的侵袭
人们必须建造更高的房屋
以求自保
除了对抗天灾
恶劣的治安环境
更令村民惶恐不安
由于开平地处四县交界
的“四不管地带”
自古匪盗横行
▲匪患据点及侵扰方向明万历元年()为镇压乱民朝廷在此屯兵垦田并设置“开平屯”寓意“开屯驻兵保太平”开平之名由此而来。人多地少的矛盾
极易引发宗族摩擦
土客械斗
土客械斗:明清时期在中国南方的族群混居地区不同民系间的激烈冲突为此
人们合资兴建碉楼
以对抗外界攻击和洪涝
▲早期碉楼——迎龙楼早期的开平碉楼
为“居安”而生
造型简洁风格拙朴
如建于明朝(公元)的
「迎龙楼」
由众人合资兴建
每户分房一间
或遇洪涝、匪患之时
可暂庇全村
迎龙楼以坞堡为原型
结合三间两廊的本土布局
建造而成
▲坞堡陶器(三国时期)楼高3层11.4米
第1、2层由红泥砖砌筑
为明代原构
3层和西式窗楣加修于民国
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角楼
楼顶为传统硬山顶式
▲整体结构分析墙体厚达93厘米
2至3层墙面布满射击孔
以击退匪徒敌*
▲内部为三间两廊发展而来▲射击孔布满墙体铁窗窄小
铁门厚重
加设铁栏层层死锁
攻守兼备
▲门窗示意图方形的建筑形体
是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样
主要用于防卫
古朴中透露庄严
开平别名
“小武汉”历来是海上贸易中
重要商埠和货物散集地
鸦片战争后
在地租、徭役、苛税的压迫下
困苦的开平人
远渡重洋
前往海外谋生
▲挤满华侨的渡轮环境十分恶劣当积累了一些钱财时
19世纪末
海外陆续出台排华法案
侨民们只求能回到家乡
置田建屋安享晚年
富裕的华侨
再次成为盗匪眼中的肥肉
▲华侨合影侨民回乡
“一个脚印三个贼”
侨民被劫、家破人亡的惨案
时有发生
为保障家眷和财产安全
20世纪初
侨民引入先进的建筑技术和
海外建筑艺术
与传统碉楼融合
形成了用于居住的
独特碉楼
「居楼」
▲现存八成以上的碉楼都采用混凝土建造这一时期的开平碉楼
大多使用混凝土建成
楼体瘦高坚固耐久
是中国最早出现
的混凝土高层建筑
其上部雕梁画栋
底部几层却如方筒笔直
欧洲各时期建筑风格
与岭南传统建筑形式
交融共存
相得益彰
▲碉楼上常见的爱奥尼亚卷涡纹柱帽与拱券杂糅的建筑元素
饱含着侨民叶落归根
光宗耀祖的思乡之情
▲中西结合的居楼二十世纪初
侨汇增多的十几年间
开平碉楼暴增三倍
华侨争相建筑更高、更奢华的碉楼
以彰显实力光宗耀祖
作为屋主财力象征的居楼
占据碉楼总量六成有余
▲
耀庐
隐匿竹林中的乡间别墅
其中建于年的
「瑞石楼」
以现存 、最华丽
号称开平 楼
▲瑞石楼鸟瞰建筑共九层近三十米高
进口英国的水泥
德国的钢筋
建造而成
外墙多为浅色
利于减少热辐射
▲瑞石楼繁复的挑台与楼前假槟榔相映成趣整体结构分为
楼体、挑台和屋顶三段
呈现上大下小的格局
后台回复“开平碉楼”获取瑞石楼模型
▲瑞石楼结构分析一到五层为楼体
造型简单无屋檐
铁窗窄小
坚固封闭
主要用于防卫
六层外部挑出
有爱奥尼克式列柱与拱券
组成的柱廊
作瞭望功能
亦是 观景之所
七层作为平台
四角建有拜占庭风的穹窿顶角亭
俗称“燕子屋”
用于射击
居高临下全方位监视
形成交叉火力网
八层平台中的西式塔亭
四面为柱廊
内为祭拜祖先的神龛
顶层罗马穹窿顶
与八层塔亭
形成双层隔热屋顶
通风散热
楼内平面布局
由三间两廊
演变而来
楼梯狭窄仅供一人通行
每层设厨房卫生间
便于生活起居
▲居楼内平面布局似现代公寓瑞石楼作为
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范
自然承袭了传统的血脉
列柱间的三角形拱券
则是源自本土工匠的创造
在欧洲并不能见
栏板处硕大的红双喜装饰
铜钱、中国结
西式山花上
吉祥的凤凰鸟灰塑
两侧驱魔的狮子
这些灵活多变的
建筑形式与装饰
诠释着屋主人的审美情趣
也正是开平工匠巧思之体现
▲升峰楼与瑞石楼相对瑞石楼旁的升峰楼
也是典型的居楼
上部结构复杂
采用古罗马的混合式风格
▲升峰楼两列错叠的科林斯的毛茛叶
与爱奥尼克的卷涡组合在一起
褪色的墙体上
依稀残存
浪漫的法国蓝
▲升峰楼斑驳的墙体《让子弹飞》取景地
自力村「铭石楼」上
清水混凝土和
砂浆面层经年累月
极富沧桑美感
▲自力村——铭石楼攒尖顶中式亭阁与
罗马拱券共存
中西合璧
亦古亦新
▲铭石楼楼顶六角攒尖顶与罗马柱式结合楼内
摆钟、浴缸、留声机
前卫小资的西式生活
早已融入
百年前的开平乡村
▲铭石楼一楼内景昂贵的酸木枝家具、进口彩色玻璃与德国摆钟▲留声机与西式躺椅楼外
西式门楣下
独具岭南特色的彩画灰塑
装饰有
寓意吉祥富贵的
瓜果植物祥禽瑞兽
▲岭南传统灰塑还有记录着
华侨们背井离乡或
满载而归的
独特风光
▲碉楼上的彩画浓艳华美的彩画
讲述着华侨
一生的光辉与漂泊
开平碉楼除常见的居楼外
另有众楼和更楼
▲碉楼分类图「众楼」
由村民合资兴建
负责监探敌情
守卫全村
▲众楼——天禄楼布置简单不分尊卑
仅有少量家具
供众人紧急避难
▲众楼内部陈设简单,布满射击孔「更楼」
分为灯楼和门楼(闸楼)
由联防各村出资建造
体型瘦高
似瞭望塔
设有炮口和枪眼
配备探照灯、报警器
用于警示放哨
▲方式灯楼形色各异的碉楼
与村落一起形成了
完整而严密的防御体系
村前开挖风水堂
两侧村口设置门楼
由全村成年男人昼夜轮班值勤
白天负责检查进出人员的身份
夜晚关上闸门
依时敲锣报更报警
为 道防线
▲ 道防线村后带刚刺的竹林
环抱着村落
围合成线性防御
▲线性防御民居栖身其中
以传统梳式布局
由低至高整齐排列
▲民居分布图众楼、居楼
则分布于后部或侧面
利于全村到达
形成点状防御
▲碉楼分布图在村边或附近山岗、河岸的
制高点上
设置灯楼
辐射观察半径1.5km内敌情
向各村预警
形成多村联防
▲更楼示意图纵使敌人突破层层防御
闯入碉楼
其内部楼梯狭窄
仅供一人通行
镂空的地板用于射击
成为易守难攻的 防线
▲每层皆设楼空天花碉楼与整个村落
形成了点、线、面组成的
全面防御网
固若金汤
▲马降龙村落鸟瞰马降龙庆临里
“林庐”和“骏庐”的水磨石门楣上
刻写有以下字样: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祯记公司吴波建造”
▲林庐说明已有专业建筑公司和人员
参加到开平碉楼和“庐”的
设计与建造中
还有更大一部分
是富裕的侨民
模仿已建成的华丽碉楼而建
开平碉楼虽数量众多
分布广泛
且承屋主之志
装饰混杂造型各异
但因其施工
皆出自本地工匠之手
经过其再创造
故而能保持统一的风格
在开平广袤的土地生出
壮丽又和谐的民间奇观
开平碉楼与村落
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不可多得的
历史文化景观
有人说
开平碉楼
是炫耀和防卫的
矛盾体
▲铭石楼与古老的凤凰木相守着极其封闭自保
又竭尽全力的华丽
或许亦是一种
绝境中的呐喊
▲残损的碉楼抗日战争来临之际
为避免为敌人所用
村民不惜自毁近半数碉楼
许多村落
早已人去楼空
只留下遗世独立的东方旧梦
▲“空心村”无人居住的庐居当人们再次靠近碉楼
它斑驳、老旧的躯壳
被侵略者掏去华饰的残缺
无声地讲述着
这段消逝的文明
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与村落
在时间的洪流中
坚毅地守卫着
那段苍茫的历史
下期课题由你来定!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宝贵意见!
出品人:胡鹏飞
编辑:张敏
模型动画:谢宇尧李文伟
剪辑:童冲
制图:陈璇
拍摄:汪志童冲
校对:符峰、肖鹏、吴宝善
监制:苏蔚
参考文献:
1.薛婧,段威.居必常安,然后求美——开平碉楼的地域性应答[J].建筑创作,(01):91-97.
2.王绚,侯鑫.传统防御性聚落分类研究[J].建筑师,(02):75-79.
3.梁雄飞,阴劼,杨彬,宋铮.开平碉楼与村落防御功能格局的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36(01):-.
4.郑子敏.五邑地区开平碉楼及村落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5.李晓虎.空心化背景下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再利用研究[D].广州大学,.
6.梁晓红.开放、混杂、优生——近代五邑侨乡民居的特色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08):54-56.
—END—
运营中心
OPERATIONCENTER
TEL:+2
E-MAIL: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