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一本关于生死的笔记

hi~又见面了

今天分享一本好看又好哭的书

中午吃完饭,坐在阅览室里将龙应台《目送》剩余的部分看完了,合上书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记录着作者与父母点滴生活的书写得太过真实,字里行间溢出淡淡的哀伤,平静的语言中却蕴含着作者浓烈的感情。书中的画面,读过之后,全都浮在眼前,仿佛看到了自己十分熟悉的场景。

书的背面写了几句评语,我觉得写得十分得好,概括得很得体,便将它抄录下来: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进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在读着这本充满着忧伤与美丽的散文时,我将文中写的很有诗意却又很美的句子抄录了下来,现在读来,仍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现在,分享给你

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于是可能在某个微雨的晚上,一盏寒灯, 饮者,在觥筹交错之后突然安静下来,嗒然若失,只听窗外风穿野林肃肃,山川一时寂寥。

他,有时是她,时不时来一个电话,电话絮絮讲完了,你轻轻放下听筒,才觉得,这其实是个“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电话——什么事都没有,扯东扯西,只不过想确认一下你还好,但是一句思念的话,都没有。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路过一场草地上的婚礼,白色的帐篷一簇一簇搭在绿色的草坪上,海风习习,明月当空,凤凰木的细叶在夜空里飘散,像落花微微。几百个宾客坐在月光里,乐队正吹着欢愉的小喇叭。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想有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花,花谢结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泥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这简单的话语带着温柔的语气,使人的心情平静。

其实,文中好的句子不止于此,但无奈作者写的太过深情,我读的太过深入,一时竟忘记抄写下来,不过只此几句就能看出作者的温柔与忧伤。

几篇写的实在太好,逐字品味间竟忘乎自己,那对父母的担心,父亲离去的痛苦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内心一阵阵隐痛。看着作者从父亲生病到离去内心的悲伤,我竟不知如何面对生死离别。之前读到这种看着至亲离去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我内心无比的担心与害怕,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我无法想象看着至亲离去,也不敢想象,每次想到这里心都像揪在一起。

作者这七十几篇散文写尽了亲人之间的爱与悲。亲人离去本是人生一大悲,但文中却并没有描写作者内心如何悲伤之极,反而平平淡淡的语言能给人更大的冲击。这简单的话语,读起来却太难,因为它包含着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悲伤与深情。

我坐在桌边,合上书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zp/7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