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诗人与一座城市丘树宏人文讲座将于

一位诗人与一座城市

主讲人:丘树宏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图书馆报告厅

年10月26日19:30—21:30时

丘树宏

丘树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协主席。

已出版个人诗集8部,人文社科著作8部。年,凭一首抗击非典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推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

获《诗刊》诗歌奖、《文艺报》征文奖、《文学报》征文奖、中国 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郭沫若诗歌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为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近几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创作,主要作品有《30年:变革大交响》《共和国之恋》《珠海,珠海》《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珠江》、《九连山下》、《英雄珠江》、《中华*》、《南越王》、《冼夫人》、《咸水歌》等;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在广州、中山、北京、吉隆坡、香港、台北等地演出,并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全场播出;主创大型电视文艺片《英雄珠江》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广播电视台播出,影响广泛。

讲座提纲

部分:

进入中山的“敲门砖”:香山人文的提出。

播放视频:《香港·香山·香缘》。

第二部分:

发掘中山城市 :孙中山文化。

播放视频:中央电视台、东南卫视对《孙中山》台湾演出的电视报道。

第三部分:

寻找中山城市发展新动力:文化民生。

播放歌曲视频《敬礼!凤凰木》《光临天下》。

结语:

播放歌曲视频《我们的孙中山》。

资料目录

1、心中永远的中山

2、丘树宏:粤港澳大湾区要注重人文价值链的发掘与融合

3、丘树宏:一颗诗心与一座和美之城

4、领*诗意名城的时代歌者---访中山市*协主席、 诗人丘树宏

心中永远的中山

来源:人民*协报.02.21

丘树宏的希望是:积极挖掘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以孙中山文化为载体,凝聚华侨华人,致力把中山市建设成海峡两岸、海外华侨华人、国际交流的平台,建设成为全球华侨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座山,一个村,

一座城,一个人,

为何让我爱一生?!

———丘树宏

清晨6时许,丘树宏走出家门,一身运动装备,接下来要做的,是坚持了十几年的习惯———半小时晨跑。丘树宏生活的城市是中山,一条岐江河水波荡漾,一座五桂山轻雾缭绕,大片绿植覆盖城市体表,在这样清新舒适的环境下跑步,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是心旷神怡。也因如此,两个小时后,当他出现在中山市*协的办公室里时,精神十足。这一天是年1月6日,再过几天,中山市*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和广东省*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将陆续召开,堆在这位中山市*协主席面前的工作还真不少。

丘树宏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但他很自信地说,自己对中山的认识和理解,比很多“老中山”还要深切。从表面看,平日里他经常穿着中山装,一讲起中山的美食、美景来如数家珍,说起中山故事滔滔不绝;从深层看,他的工作、生活、情感、创作,他的一切都与伟人中山故里紧密地连在一起,全身心融进了中山。

中山,荣幸而难得的缘分

临近上午10点,中山市*协会议室变得热闹起来,丘树宏早早走进会议室,欢迎陆续到来的老朋友们———住中山的广东省*协委员。由于自己也是广东省*协委员,所以他身兼“主人”与“客人”的双重身份。那天的会议名叫“年住中山省*协委员履职资*工作座谈会”,为何省*协委员到市*协来谈履职?会议开始,丘树宏先来了个“名词解释”———“省*协委员一般对界别相对熟悉,但是不容易了解全市情况,由市*协收集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并整理细化为一个个选题提供给委员参考,每个选题都有专门的联系人,委员们可就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进一步调查研究。在市*协这个平台上为委员们提供资讯和服务,使其更有效地建言献策。”

委员们已很熟悉这个平台,围着会议桌你一言我一语。其实,这个座谈会源于中山市*协提案工作的创新——“三级联动”机制,把群众期盼、事关全局、惠及当地或需要获得国家、省支持的重要事项作为提案选题,由市*协联系协调全国*协委员(全国*协各参加单位)、省*协委员(省*协各参加单位)、市*协委员(市*协各参加单位)在相关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做法已取得了不少成效,比如年,丘树宏在广东省*协全会提出的《关于以筹划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华人、华侨工作的提案》被定为省*协重点提案,并评为省*协 提案。这个提案同时还通过中山籍的香港地区全国*协委员提交给了全国*协大会。

“当了委员就不只是自然人,更代表着中山,肩上有万人民的希望和寄托,这是很大的责任。提案工作很重要,我们要努力建言献策,争取做几件有用的事。”丘树宏的结束语很热情,很鼓劲儿。会后,这股劲儿依然持续着,他告诉记者:“我们还有‘微建言’平台,*协委员、*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委会借助通讯手段,利用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区形成的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提出,应该说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从过去三十多年前店后厂的经贸格局,升级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最重要的示范区;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这为粤港澳城市群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赋予了新使命。   湾区,从地理概念上看,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总结一下湾区的共同点不难发现,当今世界,发展条件 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比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是世界公认的知名三大湾区。可以说,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称之为“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当然首先是从地理位置上来考虑的,其发展的重点,无疑是经济建设,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利益共享产业价值链的培育,金融核心圈的共建,全球创新高地的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营造,全域旅游产业的建设、“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的构建,等等。

就经济建设和发展来说,自从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尤其是在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提及之后,各界已经阐述得非常充分。然而,大湾区融合发展还有一个核心元素,却似乎未能引起人们的   首先是历史的同一性。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自古同属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又基本同属于南海郡范畴。两千多年来,虽然*制不断变化,但是11个城市的人文历史总是维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次是人口的同一性。11个城市,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和闽南语系的族群,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城市特别是深圳等几个城市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土人口,但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以广府人为主体。   第三是语言的同一性。与人口的同一性相一致,广州话是11个城市共同的话语体系,即使外来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广州话的地位也依然处于重要地位。   第四是文化的同一性。11个城市,除了香港和澳门渗入了殖民文化外,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一直占统治地位。   因为以上因素,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规划出台之前,11个城市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人文的交融,其实就一直伴随着时间和历史的进程,而以各种方式在各个空间紧密进行着。今后,这种人文元素将是大湾区交流合作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和无形力量,是 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发掘总结,需要十分智慧地开发利用。   必须提醒和强调的是,在所有这些人文的渊源之中,还蕴含着一个奇迹性的现象,那就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11个城市,无不与孙中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不深深烙上了孙中山的印记。这是包括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甚至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群所没有的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

  中山,是孙中山的出生地,是他的故乡;澳门,是孙中山从学校走进社会从医的地方;香港,是孙中山赴夏威夷、早年求学和革命的根据地;广州,是孙中山革命的圣地;东莞曾经是孙中山家族的祖居地;珠海在孙中山时代同属香山县,与孙中山的关系极深;惠州,是孙中山革命的肇始地之一;孙中山曾三次莅临肇庆谋划革命;深圳、佛山、江门,都有许多华侨华人追随孙中山革命。11个城市都有着众多的孙中山文化遗存。

  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先生诞辰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这样一个伟大人物与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这样特殊而深厚的关系,注定了孙中山是这个大湾区的人文核心和灵*所在。   年,中山市曾经提出了“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方面是孙中山的思想、主义,他的精神与品格;第二个方面是指这些思想、主义、精神与品格背后的文化元素;第三,“孙中山文化”更少不了孙中山本人作为文化人、演讲家,乃至诗人、书法家的文化背景。孙中山,是中华 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和遗产。   孙中山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大伟人之一,他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亚洲 个共和国。他最早规划了中国的铁路和港口,他的“建国方略”对中国各方面建设都进行了规划和设计,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驱;孙中山是全世界与“一带一路”关系最密切的伟人;孙中山 个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正是“中国梦”最早的雏形。最重要的是,“孙中山文化”的特质,除了有着 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是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相融合的“咸淡水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特质高度吻合、高度一致。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孙中山文化”应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桥梁和纽带,是旗帜和品牌。因此,建议:   在孙中山家乡中山市成立粤港澳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负责大湾区孙中山文化交流的统筹协调,并引申到所有的人文交流工作。   在11个城市结合当地人文实际成立名人文化交流基地,与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相呼应、相连接。   以孙中山文化为重要载体和媒介,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开展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当然,“孙中山文化”还必须结合珠江文化、岭南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以及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新旧时期的移民文化来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还要争取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国家命题和国家战略。   总之,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各项工作部署中,我们要将“孙中山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文化品牌来部署,并将它作为11个城市共同的人文价值链,作为利益追求 的公约数,打造成 竞争力的软实力,从而推进和保障大湾区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山市*协主席)

丘树宏:

一颗诗心与一座和美之城

来源:《侨星》杂志年7月刊

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中山,尤其令人瞩目。

任何时候,你推开“中山”这扇窗,中国风起云涌的近现代史就会扑面而来;穿越这些历史烟云,中国改革开放的跌宕起伏与波澜壮阔尽收眼底。

悄无声息地,中山就点燃了一个民族的激情,自己却在沉静中成长为共和国的脊梁,也尽情地孕育着百姓的幸福。

当我们再次习惯性地祭出“厚重”这个词,才发现,对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任何的表述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实际上,写不尽的中山,是历史、是文化;读不完的中山,是感动、是崇敬。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是幸福的。

就好比丘树宏,他是一名行*官员,也是一位诗人,每天触摸着这座城市的脉搏,注目一天天成长的街道和楼宇,白天行走着文化之旅,夜晚挥舞着如椽诗笔。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汗水与脚步都恰到好处地与脚下的大地融为一体,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幸福。

丘树宏与中山,恰如一位诗人与一座城市的幸福邂逅。因此,所有的故事,对丘树宏来说,无论是公职之责,还是诗心澄澈,八小时之内外,都张扬着“文化”的魅力。

一个 的文学奖

年8月,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在北京面向世界正式启动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意识到,一个划时代的文化事件正在破壳。

年11月12日,“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在中山颁奖,当严歌苓、洛夫、张翎等知名作家走过“星光大道”,走出一道开先河的靓丽直线后,很多人惊呼,中山市的大胸怀开启了华文文学大气派。

颁奖前的欢迎仪式,丘树宏全程主持。

此时,他的身份是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东道主。沉着、激情、儒雅、细致;剪裁相当得体的中山装,时不时用语言传递出几丝幽默。谦谦之中总觉一股定力,又蕴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张力,恰似这座城市的底蕴。

那一刻,聚光灯下,丘树宏很中国、很华人、很中山。

实际上,从“中山杯”的 次新闻发布会到 的颁奖典礼,这只是呈现在前台的光彩。幕后的种种操持,尤其是酝酿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其实是一次艰难的心路历程和体力磨练。这一切,作为主要策划者和主要组织实施者,丘树宏心中最为明了。

“为打造文化名城,中山市委、市*府全力推进‘孙中山文化工程’、‘历史文化工程’等‘八大文化工程’。其中,大力推进孙中山文化工程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实际上中山建设文化名城主打两张牌:‘孙中山文化牌’、‘华侨文化牌’。但是,仅仅有了名堂还不行,还需要有自己的抓手,要有自己的名牌项目。”

这是中山市当时面临的课题,当然,也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义不容辞的课题。

开始,他想到过引进一些 文化项目在中山落地,但总觉引进的项目与中山市无关且费用不菲,自己就把自己否定了。

再后来,丘树宏就琢磨着,过去人们都在强调打“爱国侨牌”、“经济侨牌”、“旅游侨牌”,现在是到了打“文化侨牌”的时候了。

作为 的作家、诗人,丘树宏在工作之余,自然对文化文学领域的事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zp/7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