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中国的文艺圈子里找出来一个躺赢的人,那可能是高晓松。前几天高晓松写了一篇文章,《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再不久,高晓松出面辟了一回谣。
这个声称自己是矮大紧的中年男人动动身子就能引来一片目光,是作家、创作人、制作人,还是阿里集团的高管,闲暇时间录制《晓说》,开办杂书馆,爱他的人爱死,瞧不上他的人则是一脸鄙夷。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当高晓松隔着监狱的小铁窗往外看的时候,肯定没想过自己能有今天。
年5月9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个适合喝酒的日子。
音乐人高晓松约了三五好友推杯换盏之后驾着车离去。
当高晓松开着车路过“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的标语时,没想着几分钟之后自己会撞车。
面对法院“拘禁六个月、罚款元”的判决,高晓松说:
“酒令智昏,以我为戒”。
高晓松算是替所有爱喝酒的人“吃了个螃蟹”。
因为也就是出事前的一个礼拜,五一劳动节那天“酒驾入刑”规定才刚刚通过。
高晓松这是奔着“法律”铮铮铁骨的撞了个满怀。
好在,“矮大紧”不仅是个音乐人,也是个“聪明人”。
“聪明人”都有“知进退,明得失”的优点。
入狱后的高晓松主动配合拍摄防酒驾主题宣传片、写悔过书,大声的向所有人承认:我错了。
而从后来的故事看来,入狱为高晓松提供的,更像是一个向上的阶梯,而不是衰落的滑道。
1
高晓松是文艺圈的、是电影圈的、是音乐圈的,这些大家都知道。
但这些“圈”里的老人们,其实在那些年早已开始没落。
诗歌、摇滚、民谣都不再是主流。
海子、顾城早已陨落。
舒婷、北岛出门不用担心被认出来,魔岩三杰也各自飘散。
高晓松入狱的那一年最火的是穿越剧,*因为《宫》摇身为一线大咖,白百何因《失恋三十三天》成为小妞电影的主角。
在没有手机甚至没有手表的日子里,高晓松说自己那半年过得是“唐宋生活”。
他还挺会自我安慰。
他在狱中用水瓶做了个计时器,效仿古人“滴水计时”。
日子就这么平淡如水的过着,高晓松不需要再焦虑,也就不需要再借酒浇愁了。
他想明白了,这次“牢狱之灾”是自个儿的一个机会。
果然,他出狱后成功的把自己42岁高龄“文青”的身份变成了“改过自新又有学问的励志网红”。
各种综艺、各种节目、《晓松奇谈》、《晓说》、《奇葩说》,这个“聪明人”在娱乐圈混的潇洒且美好。
“年中国网红商业价值榜”中,高晓松位列榜首,贾跃亭和王思聪排在其后。
然而,这个“矮大紧”的成功其实并不是偶然。
2
高晓松的祖籍是浙江杭州。
“上有 ,下有苏杭”这句话佐证了那块地界儿的富有,也证明着“苏杭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善贾。
可是,年高晓松出生在北京。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里,北京是文艺青年的朝拜圣地。
出生在这儿的高晓松彻底没了故乡人“善于经商”的特点,意外的成了一名文青。
然而高晓松能够真正的成为一名“文艺青年”,着实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别的不说,单从他的家世来看这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高晓松的爷爷高景德是清华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机工程学家;
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中国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熟操四国语言的科学家;
舅舅张克潜是 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
母亲张克群是 的建筑学家。
单以这些来论,这孩子长大了肯定是一“科学家”才对。
能跟“文艺”沾的上边的,只有他的父亲。
高晓松的父亲叫高立人,是原中国摄影学会国际影展主席、中国摄影学会理事。
但是,高晓松在《奇葩大会》第二季中谈到:他从来都没请教过父亲任何一个问题。
与父亲的这种不和谐的关系,或多或少的造就了后来高晓松“离经叛道”的性格。
高晓松的童年,一直生活在上海。
因为父母都不怎么在身边,天性好学的高晓松心里又总有数不完的问题。
所以一有问题,就只能跟身边的叔叔阿姨们求教。
但,因为出身原因,高家也一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那些所谓的“叔叔、阿姨”没有一个简单人物。
3
他的母亲张克群是知名建筑学家,而他母亲的老师是更为知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
小的时候高晓松就经常去梁思成家里串门,一来二去跟梁思成也就混熟了。
熟到什么程度呢?
熟到梁思成的日记他都可以随意翻阅。
梁思成是什么人?
梁思成是 革命家梁启超的儿子,是名留青史的建筑学家、教育家。
简单点说,没有梁思成就没有后来古建筑林立的北京。
他一生都在致力于保护先辈们留下的古老智慧与艺术。
所以,站在这样的大师肩膀上,高晓松拥有的起点是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
中国人民解放*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粟裕的儿子,是高晓松妈妈的同桌。
儿时的高晓松 的乐趣就是去粟裕家,听他讲故事。
虽然粟裕的普通话说的不是太好,但高晓松还是能从这些故事中窥视到中国宏大历史的一角。
后来《晓松奇谈》的开场白说:
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
这可能也是后来为什么高晓松那么喜欢、熟悉历史的原因。
《大戴礼记·保傅》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不仅如此,就连原国家教育部长何东昌也是他外婆的助教。
从小爱看书的高晓松,在遇到各个问题的时候请教家里人,家里人总是说:去问那个谁谁谁。
而这里的那个“谁谁谁”,几乎都是中国各领域的学科奠基人。
这些曾经甚至现在都对中国影响深远的人物,都是高晓松儿时的“老师”。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就算高晓松不是“大鹏”,这股“风”也至少能把他送到四万五千里。
年的时候,14岁的高晓松转入北京四中。
而这,也是后来高晓松人生的一个拐点。
4
用高晓松自己的话说:
家里人培养我学习琴棋书画,目的是为了让我当一个有修养的科学家,可最终我变成了一个懂点科学知识的艺术家。
从年到年,六年的时间让高晓松习惯了北京的生活。
他心里的那颗文艺的种子也被彻底的埋下。
年,高晓松19岁了。
这一年,他考入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
在清华大学宿舍的26号楼室的下铺,那时还没那么胖的高晓松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他望着窗外飞过的鸽子扑棱着翅膀,远远地飞去。
他想:我是不是这辈子就这么着了?
家里人对他说:你好好读书,毕业后送你去读伯克利大学,校长田长霖与我们家关系匪浅,保证你能读完博士。
是的,高晓松家里有这个实力。
多年后他不无调侃的说:在我们家,硕士相当于文盲。
他可能真的要去当一个科学家了。
但每每想到就要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时,他心里的那颗种子总是蠢蠢欲动。
某一个深夜,宿舍里的人都睡了。
世界安静的连鸽子扇动翅膀的声音都听不到了,或许,只有深夜才会让人听得清自己心跳的声音。
高晓松爬起来找到日记本写下: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亩田,除了长花,什么都不长。它是纯粹理想的土壤。正是这百分之一的地方,让你和别人不一样。我那百分之一的地方,就是音乐。
年,高晓松拉着蒋涛、戴涛、赵伟、老狼等人组建“青铜器乐队”。
他终于朝着自己心里的那个音乐梦迈出了 步。
当然,他的家里人是反对的。
5
家里人的意思是:你搞音乐,能当饭吃?
高晓松年轻气盛,站起身子背上自己的吉他,回头对着父母说:能!
他跟家里人打了个*:
只带着吉他出门,身上一分钱不带。一个礼拜后能活着回来不向家里求助,他就可以搞音乐。如果不能,就回去老老实实的上学。
高晓松满腔热血的背着吉他就去了天津。
那一天,刚好天津下暴雨。
高晓松在桥洞里找了个纸盒,坐在地上开始弹吉他。
但路人都行色匆匆,哪有人停下来听他弹吉他。
高晓松弹了一天,挣了五毛钱。
第二天,警察来了。
说是有人举报这儿来了个盲流,要没收他的琴。
琴是他最心爱的东西,所以他这个*输了。
他给自己家里人打了个电话求助。
中国有一句话,叫“食言而肥”。
可能这就是后来高晓松长得那么胖的原因。
安全回到学校之后,高晓松没有按照原来与家里人约定的那样放弃音乐。
反而在那年暑假跟老狼一起跑到海口闯荡。
两个人找了家歌厅弹琴卖唱。
歌厅这种地方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
他们在跟当地的“社会大哥”发生口角后被追着打的那天,两个人哭了。
两人满脸伤痕的坐在天桥上喝酒,吉他被丢在一边。
一边哭,高晓松一边问老狼:
你说咱唱歌究竟为了什么啊?
边哭边喝酒,但没有一个人说要放弃。
后来,两人决定回北京。
但路费只够一个人的,高晓松让老狼先回去,自己拿着剩下的零钱继续流浪。
就这么,带着自己的诗和远方,高晓松辗转来到了厦门大学。
也就是在那儿,高晓松遇到了自己的初恋。
6
流浪厦门大学的时候,高晓松只能住在学校一楼的楼梯拐角下面。
身高近一米八的他,就在那个几平方米的角落蜷缩着,保护着自己的梦想。
头顶因潮湿剥落下的墙皮砸在高晓松胸口,变成滋润他心中那颗种子生长的土壤。
后来,他住进了厦大“校中村”的东边社。
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群玩音乐的朋友。
一群人都很穷,穷到只能每天聚在一起唱歌写诗。
但好在,他们还能自得其乐。
那校门口的小吃摊,卖花生汤的棚子,晒太阳的和尚,凤凰树斑驳的树影等等,厦大的建筑,风景和人们,这些都给了高晓松创作的灵感。
这期间,他写下了《同桌的你》、《麦克》、《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等音乐作品的初稿。
就在高晓松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才华时,他遇到了自己的初恋。
年11月14日,这一天是高晓松的21岁生日。
一帮朋友帮他庆祝的时候,其中一个朋友邀请了厦大新闻系广告专业的红。
隔着夜晚的篝火四目相对之后,桀骜不驯的高晓松爱上了那个女孩。
就这样,高晓松和那个比他大两岁的女孩相爱了。
多年后高晓松回忆:
在厦大红和我拉着手在夜凉如水的东边社幽深小巷里接了10分钟41摄氏度的吻。
而那首 的《同桌的你》的歌词,就是高晓松帮红梳理头发时写下的。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的嫁衣?”
高晓松在一本破旧的书上迅速记下自己的灵感时,没想过这段感情会以同样相似的问句结束。
7
年,高晓松大三了。
他回到清华做的 件事情,就是退学。
他想明白了,自己就是要当个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少了三件,就不能叫文艺青年:音乐、诗歌、电影。
于是,退学后的高晓松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电影。
可尴尬的是,第二年他落榜了。
落榜后的他进入亚洲电视艺术中心任实习编导,期间拍摄大量广告片及为老狼、林依轮、朱桦、何静等歌手拍摄多部MTV。
为中国电视剧艺术中心编剧上下集电视剧《心祭》。
年,清华大学88级无线电专业毕业。
曾经睡在高晓松上铺,探着头看高晓松写诗的哥们给他打了个电话。
高晓松跑进厕所,写了一首歌曲《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年,25岁的高晓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也放弃了因梦想偶遇的爱情。
音乐人*小茂找到了他,经他同意后由大地唱片公司出版了《校园民谣》合辑。
高晓松也因此正式进入音乐圈。此后,他便有了“校园民谣鼻祖”之称。
年夏天,*磊邀请高晓松为其影片作曲。
面对分离的红用分手要求高晓松放弃,高晓松坚持要去,两人只得痛哭分手。
一个不想再漂泊,一个梦想着流浪。
这份爱可能从相遇便已注定结果,无疾而始,有疾而终。
8
年,老狼带着他的《同桌的你》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大街小巷上都开始播放他们的歌。
高晓松和老狼坐在肯德基里听着自己的歌开了瓶二锅头,高晓松举着杯子说:
你看,咱熬出来了。
事业顺风顺水,连带着他的桃花运都好了起来。
筠子是90年代末红极一时的内地女歌手,她的专辑《春分·立秋·冬至》迄今仍是乐坛的经典,而这张专辑便是高晓松为她量身订做的。
娱乐圈本就是一滩浑水,二人的恋情也搅在这浑水里看不分明。
直到年,这段纠葛以筠子的 为终结。
年,高晓松驾着车在北京街头闲逛,路过对外经贸大学的门口碰到沈欢立即惊为天人。
第二天两人在朋友的介绍相识并展开恋情,三天后,高晓松向沈欢求婚。
因为幸福来得太快太突然,沈欢起初不答应。
于是高晓松便当着沈欢和好几位朋友的面用烟蒂一次又一次的烫自己的手腕,烫到第21次时,沈欢实在不忍心便签应了。
然而这段草率的婚姻很快就出了问题,在艰难的维持了三年之后宣告离婚。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高晓松的 段婚姻在热烈的爱中开始,也在热烈的争吵中结束。
再后来,经历了与阿朵的短暂恋爱后。
年,36岁的高晓松在深圳担任一个选秀活动的评委时,与17岁的徐粲金相识,继而发展成恋情。
据说高晓松当时曾盛赞徐粲金:“她的眼睛脸型长发,符合一切我对美女的标准。”
年,两人在美国秘密结婚,07年2月生下女儿。
然而这段“父女恋”最终未能天长天久。
年6月,难抵七年之痒的两人悄然离婚。
考虑到各种原因,直到年6月才对外宣布离婚的消息。
五段恋情,初恋女友给了他创作的源泉;筠子的 令他背上骂名;
接着他的 段婚姻诠释了娱乐圈闪恋闪婚的乱象;而他跟阿朵的恋情告诉人们“美女配野兽”大多时候都不靠谱,第二段婚姻他则玩了一把失败的父女恋。
自古名士多风流,在清华大学没谈过恋爱的高晓松,却谈了五段轰轰烈烈的恋情。
历经风花雪月,方知世事如茶。
高晓松对自己的女儿说:你呀,学着怎么心安理得的混日子就成。
是的,高晓松就这这样循着梦想,一步步“混”出来的。
9
年,高晓松推出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
在讲述完他那懵懂嘈杂的青春后,同年他和宋柯创办了“麦田音乐”。
在发掘出朴树后,他的公司走上正轨。
高晓松的《青春无悔》,朴树的《我去年》,叶蓓的《纯真年代》。
这三张专辑,都红极一时。但因为盗版蜂起,都没赚到钱。
那段时间,麦田连工资都发不出了。
“唱片已死。”高晓松心灰意冷了。
于是他背起行囊,像年轻时流浪般开始了周游世界。
“哪怕所有的钱都花光了也没关系。”
他在看了看年少时想去追寻的诗和远方后,开始追逐自己的另一个梦想——电影。
年自编自导爱情电影《那时花开》。
年自编自导电影《我心飞翔》,获得法国里昂电影节 奖和美国雪城电影节评委会奖。
但,从那之后一直到年的九年。
所谓的“文艺青年”一词很少被人提及。
曾经的风花雪月、诗词歌赋也不再有人记起。
中国大众文化的*金时代,似乎已经离他们远去。
高晓松在这九年里,去选秀节目当评委,为各种活动站台。
那个曾经背着吉他浪迹天涯的男人发现,自己的年龄在变,自己的体重在变,这个世界也在变。
直到年,他的《大武生》不温不火的上映。
直到年,他以一个出狱后“改过自新又有学问的励志网红”身份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晓松奇谈》、《晓说》、《奇葩大会》、加盟阿里音乐。
这个曾经满身书生气的男人,变成了新一代的网红,再不是当年青春莽撞的文青。
10
年,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的高晓松推出了一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由许巍演唱,打动了无数人。
这首歌像是他对自己年轻时追梦旅程的一个回望与总结。
这一年,他已经47岁了。
他写下: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高晓松在《鲁豫有约》中说:
年轻的时候每件事你都想明白,每个人你都想仔细想把他看透。
每个事情你想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甚至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你都特别想去明白。
但是你其实明白不了,你连你自己 的人坐对面你可能都不能全明白。
可是年轻的时候就太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
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今年,高晓松49岁了。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他抱着自己的旧吉他,面向着那片海,那个远方和田野席地而坐。
却怎么都想不起自己最想唱什么。
他不再只有眼前的苟且,不再流浪,不再慌张。
当然,也不再青春。
本文作者:新浮世绘,来源:新浮世绘(ID:newukiyoe),在这里,看懂浮世,看到态度。本文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新浮世绘(ID:newukiyoe)授权。
往期经典,点击标题即可阅读↓中国三大“骗子集中地”,上亿人上当受骗
幽默到死的深度好文:我有病!
北大教授斗胆谈了个天大问题
*:道德经你最要记住的一句话
钱穆:读这五类书的人,境界自然不一样
褚时健:一下发大财的时代过去了,年轻人要先做好这些事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