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女八路

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年的5月,厦门的市树凤凰木(火树)已经热烈开放,火红火红的花儿满街满巷都是,都映红了天。我们迎着火树那大朵大朵的笑脸,走进了渤海教导旅女兵张芝琪的家,应该说是她大女儿的家。

张老虽然坐在轮椅上,但依然高大威仪,依然精神抖擞。听说老家来人了,无比高兴,跟大家握手、寒暄。当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后,回首高声大气地招呼女儿:“把那两个抗战胜利纪念章拿过来。”老人家捧着鲜亮的纪念章,就像捧了两个宝贝,让我联想到大街上油绿的火树高高举着的团团红花。老人家豪气地给我们介绍说:“这一枚,是抗战胜利60周年时颁发的;这一枚,是抗战胜利70周年时颁发的。”老人家把两枚纪念章佩戴在胸前,用手抚摸着,认真地把它们摆正。当她再抬起头,两手扶椅目视前方时,我心里惊呼:好一个威仪的女将*!

晚年张芝琪

年7月,张芝琪出生在山东省庆云县常家村,渤海*区教导旅的领导机关就住在那里。张芝琪兄弟姐妹7个,家里种着几亩薄地,为养活全家,父亲学会了编织、锔盆锔碗的手艺。大哥张景文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在大风公校教过书,后来成了烈士。父亲张本旺是抗日积极分子,劳动模范。他是村长,白天应付日本*子、国民*六旅(驻扎无棣的国民*残兵),晚上就关起门接待游击队、八路*。每当这时,父亲就用被子把他们的头蒙起来,在 灯下商量事情。那个时期,做地下工作是很危险的,惨无人道的日本*子一听说是共产*就杀头,张芝琪说有个老师就让日本*子给活埋了。受父亲和大哥的影响,张芝琪从小在心底里就种下了革命的种子,参*后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她都没有动摇害怕过。

为了省学费,张芝琪小学是在村里的教会学校上的。读高小就到了乐陵。那时候上学虽然不收学费,但是条件非常艰苦,睡草席子,没有桌椅板凳,把纸铺在砖头上写字,晚上就当枕头枕着。12岁的张芝琪在乐陵参加了八路*。她说开始住在一个老财家里,南房里停着尸,他们住在北房。在工作队主要是做群众工作,每天宣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后来就是减租减息。日本*子投降的那天,张芝琪减掉了小辫子,像是纪念,又像是一个仪式,剪了辫子的张芝琪意气风发,更像是一个威武的战士了。

年的8月份,组织上保送张芝琪到渤海公学去读书,这个学校后来改为惠民中学。她和李彤、吕春禾是同学,后来,他两人都参加了渤海教导旅,都成了将*。在惠民中学读书时,是半工半读,学校成立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有缝纫组、制皂组、制碱组等。关于这一时期的学习生活,在新疆采访时,李彤将*有很详细的讲述。他说,当时他和张芝琪在同一个班。教导旅到学校招收学生兵,同学们正为是报考华北财经学校、华东新闻学校还是去参*举棋不定时,教导旅驻地的一个女学生,就是和他一个缝纫组的张芝琪,给学校写了封信,介绍教导旅这个部队如何如何好,部队多么需要有文化的学生,盼望有更多的同学来参加这个部队。他们滨县的8个同学,全部报名参加了渤海教导旅。那一次在惠民中学招收的学生兵共有40多人。通过这件事我就想啊,张芝琪参加革命早,思想积极,工作主动,*治敏锐性也强,一个15岁的小八路*干部,在关键时候果断地站出来作宣传动员,是非常了不起的。

张芝琪老人回忆那段半工半读的学校生活时,则是陶醉于自己的缝纫技术。她说,那时做的衣服,反正面都能穿,里外都有口袋,很棒的。还说到用碱土做肥皂,这么说着,老人就自豪地笑起来。

张芝琪与她的战友们:左起,张芝琪,李星,纪淑英

参加教导旅以后,每天除了学文化,就是到处做宣传、刷标语。当年在渤海区到处传唱着动员青年参*的歌:叫老乡听分明,快快来参加子弟兵。帮忙正规*哟,保卫家乡最光荣。在教导旅的队伍里,就到处传唱:五月里来好风光,教导旅每天练兵忙……老人家坐在轮椅里给我们学唱,自己打着拍子,声情并茂,非常陶醉。我们认真听着,欣赏着她那陶醉的表情,很受感染。没有亲身经历过那种特殊生活的人,是不会在70多年以后还记忆犹新,还那么动心动情的。

老人家说,大西北战场的一系列战斗非常激烈非常残酷,生活也很艰苦。部队从庆云一出发,她就由宣传队转到卫生队当卫生员了,那是战争的需要。部队打宝鸡的时候,很多战士没有衣服穿,就到国民*的仓库里去“借”,有的同志回来了,有的就没有回来(牺牲在那里)。打下运城以后,同志们到郊外一盐场去背盐,国民*的飞机在头上一个劲地扫射,气氛很紧张,有两个同志因盐堆塌方被砸死了。每天除了行*就是打仗,吃饭饥一顿饱一顿。一次,正在煮苞谷粒,马步芳的兵来了,她们顾不得锅里煮的饭,带着伤员赶紧跑。白天一般不敢行*,国民*的飞机追着到处扔炸弹,晚上行*倒是躲开了飞机,可是看不见路,就到处撒石灰做记号,有的战士,甚至拉着伤员的马车,在山路上走着,不小心掉下山涧就摔死了。女兵们不敢单独离开队伍上厕所,怕万一掉队给国民*抓了俘虏。马家匪兵厉害、残忍,都是骑着马,挥舞着战刀横冲直撞,兵强马壮,跟他们打仗,我们的部队伤亡很大。

有一天,张芝琪得阑尾炎疼得走不了路,只能躺在担架上被人抬着。到了晚上,*医马正民(渤海教导旅女兵王云的丈夫)正想给她做手术,胡宗南的部队来了,队员们抬起担架就跑。张芝琪就在这种情况下在担架上颠簸了30多天,上有飞机轰炸,后有国民*追兵,吃住休息都没有保障。习惯了住马棚吃苞谷粒的生活,阑尾炎也没手术竟然慢慢好了。

张芝琪与丈夫周衡和孩子

进疆以后,张芝琪参加了新疆*区卫校大专班的学习。她清楚,建设新疆不能像战争年代光靠硬打硬拼了,新中国更需要各方面的技术人才,需要文化,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祖国发展的步伐。但是,刚刚解放了的新疆跟祖国的其他地方一样,非常贫穷,百废待兴,必须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改变现状。她在学校里平时上课,周末就搞勤工俭学,参加拾粪劳动,植树造林,背石头,挖水渠。零下三十几度穿着大毡靴也要去。张芝琪思想进步,工作积极,不讲条件,在战场上是这样,进了新疆依然是这样。她的关节炎和颈椎病都是年轻时干工作留下的后遗症。在大西北战场上当护士时,淌水过河,下到冰河里洗绷带,把关节都伤了。进疆后上山背石头,修水渠、开荒,就落下了颈椎腰椎痛的病根。

在*区卫校大专班毕业后,张医院内科当医生。年部队集体转业,成立建设兵团,医院。张芝琪在工作中不断进修学习,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技术水平,锻炼充实自己。她是一个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人,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尽 努力干好。她参加2*医大的血液病研究班,对淋巴肉瘤和骨髓瘤开展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张老是个有远见有主张、果敢坚毅、立说立行的人。从小爱学习,认为文化很重要,条件再艰难也要坚持;进疆后依然在医学的路上孜孜以求,大步前进。在爱情婚姻上,也自有主张。听教导旅的兵妈妈们讲,张芝琪年轻时很出众,人漂亮,个子高,参加革命早,文化程度也高,成了不少老红*老八路追求的目标。但是,她不为追求者和介绍人的话所动,大大方方勇敢地说“不”,她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西征的路上,她与*医周衡相识相爱了。年进疆时两人结为夫妻。当我听到这一切时,在心里为老人家的独立与自由精神叫好!在那个年代那种背景下,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女性对待平等和自由的追求与坚守。难能可贵。

她的爱人周衡,是山东聊城人,年参*的老八路,年入*。历任山东鲁西抗日挺进队队员,延安抗大医大学员,延安医大助教;八路*师旅卫生部医生;2*卫生部医*科科长;随王震领导的2*进疆后,历任新疆*区卫生部医*科、教育科科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处处长、兵团卫生部部长,兵团医学院院长、医专校长,新疆医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卫生局局长,兵团司令部顾问等。年离休,年去世。

这么两位在卫生系统尽职尽责的专业人才,在“文革”中也同样遭受打击迫害。张老的罪名是“张仲瀚黑干将”,被“造反派”打耳刮子、打脸、用腿顶腰。她被迫放下淋巴肉瘤和骨髓瘤的研究,与丈夫周衡一起下放到石河子“五七”农场劳动改造。“造反派”把她从事医学研究的文章拿来当黑材料整她,张芝琪面对造谣诬陷,坚定地说“不”。不承认就打,打也不承认,越不承认打得就越厉害。打死也不承认。有个丧心病狂的“造反派”,把毛主席像章埋到垃圾堆里,诬陷是她埋的,借口整她。张芝琪据理力争,逐一反驳,宁死不屈。谈到这里,我想起了新疆兵团的功臣、渤海教导旅的创始人张仲瀚。一提起张仲瀚,老人家态度明确地竖起大拇指:“张仲瀚,好!是个好领导,好人。新疆兵团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建设得那么好的。可惜,‘文革’时把他整得太苦了,整死了。”说到这里,老人家沉默了,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过了好大一会儿,老人家平静地说,“在那个年代,一些人真是疯了,想着法子整人,简直没了人性。”就是在那样的环境状态下,张老还在“五七”干校组建了卫生所,帮助农工看病,为农场培训赤脚医生。张芝琪始终认为,那帮小丑是违背天理的,是不会长久的。老人家的所作所为,证实了兵团老兵对她的评价:作为一个共产*员,早期的八路*战士,渤海教导旅女兵,张芝琪革命立场坚定,信念、信仰始终不动摇。

张芝琪与她的孩子们

“文革”以后,张芝琪与丈夫周衡到了石河子兵团医学院当医生,做巡回诊疗。张芝琪从住院医生晋升到副主任医师。医院当副院长,晋升了新疆首批高级职称。在这期间,她开展的脊髓微循环手术也被广泛认可。兵团恢复后,她调到兵团卫生局任 副局长。期间还做了水质改良工作。年又调兵团计生委任常务副主任,师级干部,年离休。

张芝琪,一个农村小姑娘,为了自己的那份信仰,从13岁参加八路*,转战南北,横跨东西,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屯垦戍边,从未动摇。革命了大半生,离休了,身体也垮了。年来到大女儿工作的厦门,做了膝关节手术,换了假的。颈椎又做了手术,减掉了3块骨头,低头不行,抬头也不行,但是不做手术更不行,再不做就要瘫痪了。

张老有5个孩子,老大是个儿子,在1岁多时,丈夫的公务员用自行车载着出门遭遇了车祸,给历尽磨难的她致命一击。她的4个女儿都很 ,都继承了她与丈夫的事业,从事医学工作或医学研究。大女儿医院,年作为人才引进,医院任医生。二女儿作为博士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做分子医学研究。

三女儿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院做研究,四医院,师级待遇。

跟老人坐下来谈事业、谈家庭、谈孩子、谈人生,有谈不完的话题,受益很大,收获多多。这位从山东走出来的小八路,说起当年,满满的都是自豪。曾经的经历,包括那些苦难,都成了财富。可以说,张芝琪老人的人生是辉煌而壮丽的。

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

刘月新,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青年文学》《长江文艺》《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海燕》《长城》《草原》《芳草》《散文百家》《青岛文学》等文学报刊。获第二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二等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运河散文金帆奖,首届齐鲁散文奖,《山东文学》年度散文奖,第八届、第十一届(散文集)河北省散文名作奖一等奖,全国红色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作品被多次选入《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篇》《中国好散文》《山东作家作品年选》《好散文—》等多种选本。

著有散文集《小鸟闯进我屋里》《栽种光明》,长篇报告文学《陪你远行》,长篇纪实文学《渤海子弟兵西征记》,合著《渤海女兵西征记》。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zp/8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