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乐东第二期佛罗老村

传统村落佛罗老村

年12月0D日

第[]期

佛罗老村

FoLuoLaoCun

佛罗村南宋立村,历来分属古感恩县和古崖州(县)管辖。

据《正德.琼台志》,佛罗村古称“悦村”(即月村,崖州和感恩县分治),其东南一里有抱驾村(当地也称“放教村”)和抱驾铺(属古崖州)。又据《正德.琼台志》,始有“佛罗铺”之名,被列为感恩县最南一铺,推断应为“抱驾铺”的前身,因此最晚在明正德之前,月村的佛罗铺市(递铺和集市)已形成。

明、清乃至民国,来自广东南海、高州及海南琼州一带客商云集佛罗市,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商贸发展,并形成南海行、高州行和琼邑行三大商行,且明代起就分别建有商行会馆。

晚清、民国时期,陆续有多个周边村落,包含东川、抱驾、苦楝、新村仔等村,因盗抢或天灾等原因迁并进来,形成了五个村庄的聚落,故佛罗村亦称“五村”。

一村落概况

1.1地理位置及行*管属

■■■■■

佛罗村地位于北纬18゜34′,东经゜43′。地处海南岛西南部,背靠尖峰岭山脉,面向莺歌海盐田和龙沐湾。

△G98国道、西环高速、高铁贯穿或汇集以此(图片:石挺辉)

一村落概况

1.2自然条件

△佛罗村一带属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分区为海南南部沿海半干旱气候区;地貌属海南岛西部第四纪滨海平原区,属地质灾害有利区。

△村周边有白沙河、丹村河,村域有玉耀塘、放教塘、甘塘、深田塘、公路塘沟等等坑塘水系;土壤类型有滨海沙地、滨海盐土、盐渍水稻土等。

现存植被类型有滨海木麻*防护林,滨海稀疏草地、滨海有刺灌木丛等,后两类属尖峰岭七种典型植被类型中的两种,历史上曾经和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植被相连,有多种珍稀动物,包括云豹、*猄、蟒蛇、眼睛蛇等。现如今大部分海防林已被破坏。

一村落概况

1.3村落面积和布局

佛罗老村包括今佛北、佛中、佛南村的老村和佛罗老市街,面积约14.3公顷(合亩),历史上是古崖州(县)与古感恩县交界的驿道上的一个铺市,呈“七巷一街”格局。

“一街”:

即古驿道上的老市街

“七巷”:

从北往南分别为老龚-林七巷、佛北1-2巷、四房巷、酸梅头巷、老杨巷、梅村巷、老吉巷等。

其中梅村巷至老市街街口(也称中街)为古崖县和古感恩县交界处。

二建村沿革

2.1建村历史

建村沿革

村落建制变迁沿革:

佛罗村,明、清至民国,均分属崖县和感恩县管辖;-年,属昌感县管辖;年归划归今乐东县管辖。

明清分属感恩县的南丰乡和崖县的佛老里;

民国分属感恩县的南丰乡和崖县的西五区佛罗乡;

-年,属昌感县佛罗乡;

-属乐东县尖峰公社;

年起先后属乐东县佛罗公社、佛罗区、佛罗镇管辖,且为佛罗公社、区、镇*府所在地。

二建村沿革

2.2村落人口构成

相传最早由王、车、张三个姓氏先民从福建、广东一带南下,迁至此地建村,其后陆续有先民从福建莆田、广东岭南、海南琼州一带迁入。

晚清乃至民国时期,又有多个村落因盗抢、自然灾害等原因迁并进来,形成了由林、陈、方三大姓氏及杨、龚、张、吉等多姓氏共存的古村落。

明正德之前,月村的佛罗铺市已形成,随着铺市的商贸发展,明、清乃至民国期间,来自广东南海、高州及海南琼州一带客商云集并落户佛罗铺市(即今老市街),佛罗铺市姓氏多而杂,共有俞、吴、颜、徐、容、陈、谢、袁、邢、王等十多个姓氏。

△地图源自《正德.琼台志》

三格局肌理风貌

3.1聚落形态格局

1自然风貌

△尖峰山脉

佛罗村背靠尖峰岭山脉,面向北部湾(南海)。

历史上佛罗村东北背靠甘塘、深田塘西南岸坎高地茂林,西南为面前田低洼地,受纳东侧的玉耀塘-玉耀沟,甘塘-公路塘沟水。抬头可见挺拔峻翠的尖峰岭,低头俯瞰面前田洋,自然山水风貌优美、村落田园风光宜人。在属半干旱气候区的琼岛南部,这是一处较理想的立村之地。

2环境风貌

老市街传统老街的形态、肌理和尺度特征犹存。老市街邻面前田岸坎布局,利于村巷排水,并营造村落田园环境风貌;

老村“一街市七村巷”格局基本还在,沿村巷传统民居多部分尚存,村落内保留不少百年古树,主要有酸豆树、榕树、割舌萝树、大叶榄仁、凤凰木、鹊肾树等,共同营造出村落环境的古风貌。

3建筑风貌

老市街上老建筑以南洋骑楼风格为主,新建建筑以简欧或折中风格,稍作整治,能与传统南洋风格大致协调。

村巷传统建筑以琼南崖州合院民居为主,为单进三合或二合院,部分有门楼,正屋为琼南特有的“一剪三坡三檐”接檐式屋面,堂厅前有大进深的门廊,适应了琼南半干旱炎热气候特征。

△南洋骑楼风近景

△南洋骑楼风俯视图

△接檐式崖州民居

△接檐式崖州民居前庭-1

△接檐式崖州民居前庭-2

4重要街口

△叉路口

叉路口、酸梅头巷口、老杨巷口、老市街中街、南海会馆节点、关帝庙节点等。

△市中街

这些节点历史上商业区位好,商铺建筑体量较大,骑楼风格典型,街面特色明显。

老村落里有老陈落、老方落、老林落、老杨落、老吉落等,均为各姓氏聚居而形成的聚落,这些聚落既相对有序又因村巷走向而有所变化,体现了当地宗族聚落秩序严谨而又因变的文化特征。

△老街巷

△佛北1-2号巷

△市中街

△老杨巷

△老吉巷

四传统建筑

4.1建筑类型及分布

佛罗村传统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崖州合院民居、南洋风格骑楼建筑、庙宇祠堂。

崖州合院民居:主要沿传统村巷分布,多为单进三合或二合院,部分有门楼,正屋为琼南特有的“一剪三坡三檐”接檐式屋面,堂厅前有大进深的门廊,利于日常劳作或休息,适应了琼南半干旱炎热气候特征。

△崖州合院民居三合样式,正屋屋顶为“接檐式屋面”,前坡长后坡短,采用灰红色板瓦,上扣筒瓦,筒瓦外表用稻筋灰裹垄,时间久了屋面呈深灰色。

△崖州合院民居二合样式

△陈峻琚故居,正屋为清乾隆年间为陈峻琚修建,横屋、门楼和耳房也在清代修建,年代稍后,为陈峻琚后人修建。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耳房和横屋曾被改造为合作社大食堂,后恢复为住房。

△门楼和堂厅,接檐屋面下堂厅前为大进深门厅,俗称“厅阶”,也是正屋三开间的明间。“厅阶”是乐东人用于安置祖宗神位的堂厅,次间分别位于“厅阶”两侧,一般为卧房。

△穿斗式梁木承重结构,每开间“十一檩”,外墙红砖砌筑,石灰砂浆勾缝。

△琼南地区常见的神台

南洋风格骑楼建筑:主要分布在老市街,是晚清-民国时期广东南海、高州一带以及海南琼山一带商人来佛罗经商所建的商铺,他们通过海运货物,并且将广东、海口一带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也建在佛罗老市街。

△阮氏宝树楼,南洋风格骑楼建筑,坐西南朝东北,骑楼2层,面宽1开间,前店后住,下店上住。正面屋檐前有平台,平台三边女儿墙采用砖砌和灰塑窗花,体现巴洛克风格。

△屋面为硬山形式,采用灰红色板瓦,上扣筒瓦,筒瓦外表用稻筋灰裹垄,呈深灰色。砖木承重结构,外墙红砖砌筑,石灰砂浆勾缝。底层为木门,窗为木制或砖砌等,建筑局部有灰塑。

△容朝发祖屋

△南洋风格骑楼建筑二,坐西南朝东北,2层,面宽1开间,前店后住,下店上住。屋面为硬山形式,采用灰红色板瓦,上扣筒瓦,筒瓦外表用稻筋灰裹垄,呈深灰色。

△南洋风格骑楼建筑

△正面造型

△骑楼内部楼梯和欧式线条

祠堂:

历史上佛罗村曾有林氏宗祠、林氏头房宗祠、陈氏宗祠、方氏祠堂、杨氏祠堂、谢氏祠堂等。现仅存林氏宗祠(部分)和林氏头房宗祠,其他在“破四旧”年代已被拆除或因破旧倒塌,仅存遗址。

△林氏宗祠,位于佛罗村佛中佛北交界处,始建于清代。坐东北朝西南,宽15米,进深55米,分为前、中、后3厅,每厅3间。

中厅设有殿台,后厅3间为柱升起抬梁式、穿斗式混合木构架建筑,明次间连在一起。大厅有4行木柱,每行5根组成,每间9桁的厅堂,有梁架、圆柱、圆顶石、硬山顶、屋脊,斜脊微有起翘,并雕塑花、鸟、禽、兽图案。现前、后厅已坏,中厅还在。

庙宇:

佛罗村历史上曾有两座关帝庙,古感恩县和古崖州各一座,感恩县界内关帝庙南侧另有文昌庙,兼做学堂,年均被毁掉。年8月由村人谢能芳等人发动村民捐款20万元,在村东南原崖州界关公庙旧址上重建关公庙。

△关圣庙,在乐东各乡镇,人们无论嫁娶、起屋、上学、外出、事业都会问卦于关二爷,所以大大小小的关帝庙分布在多个乡镇,乐东人敬拜关帝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和风气。

四传统建筑

4.2建筑细部

△佛罗地区常见的老屋屋檐,屋檐的灰雕图案变化多样且精美,以精巧温婉的形象呈现于世:有祥云、飞禽走兽,梅兰菊竹或花卉瓜果等,图案于细微处见精深,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接檐墙面壁画,多为黑白相间的祥云、花鸟、或水果等,这是清末民初的崖州民居比较流行的建筑风格。

右图是“镜屏”,年以前,在乐东地区,新屋入伙,朋友亲戚都会赠送象征好意头的“镜屏”或者其他图画。在当时,谁家的“镜屏”多少,直接象征着屋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面子大小。

△门楼大门上的题字“颖川第”,表示这是一户陈氏人家,再如:吉姓的人家可能会题“冯翊第”,邢氏题“河涧第”,林氏则题“双桂堂”等,李氏的题“陇西堂”。这些堂号的构成主要来自祖先的发祥地。

△各种精美的漏窗。漏窗窗洞形状多样,花纹图案多用瓦片、薄砖、木竹材等制作,有套方、曲尺、回文、万字、冰纹等,清代更以铁片、铁丝作骨架,用灰塑创造出人物、花鸟、山水等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漏窗本身和由它构成的框景,如一幅幅立体图画,小中见大,引人入胜。

五历史环境要素

5.1遗址旧址和碑刻牌匾

佛罗老村现有的遗址旧址、老街古巷、碑刻牌匾、博物馆园、出土文物和历史器件、盐业生产基地、古树名木等7大类,共计18处(30多棵古树名木按1处计)。

主要分布在老村落内、村落外围以及村域周边等。

隋朝至民国的均有,不同的功能特点,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古酸梅树

△延德出土的宋代、元代等钱币

△位于白沙河谷园内的甘泉驿

隋宋延德县治遗址卫星图

隋延德废县遗址位于佛罗镇白沙溪南岸,临近白沙溪黎白港。隋大业三年(公元年)设延德县于古虎鼻镇,唐贞观二年(年)废,属地并入振州。唐乾元元年(年)复置县,隶属振州。五代十国时,南汉省延德县。宋崇宁

五年(年),在珠崖**流白沙侧浪之间置延德县。宋大观元年(年)改延德县为延德*。宋*和元年(年)废延德*入感恩县,宋*和六年(年)设置延德砦,后立延德巡检司署(见郝《通志》),设甘泉驿。

△丹村港遗址:在距佛罗村西约2里处丹村河岸边。丹村河直通大海,河口岸段有泊船的水运条件。明朝或较早时期,丹村河岸一带时有儋人(又有称“疍人”)停靠,久之形成村庄聚落,称“儋村”(又有叫疍村)。

万历年间,因商业贸易和交通往来,村民与番人在此共建码头,形成丹村港古渡口,货物上岸后前往月村佛罗市进行交易。

佛罗市地处环岛古驿道上,离丹村河古渡口近,集市因港口而兴,港口也因市而繁忙。民国后期至解放后,由于陆路交通的逐渐取代水运,丹村河古港口逐步失去原有的交通地位,从此河道无人清淤,港口遭遗弃。

叉路井遗址:

△位于林氏大宗祠东20米的叉路口上,因而得名。相传为佛罗村先民定居佛罗村时所建。

井口直径80厘米,井壁系扇形砖砌成,井底基为4块正方石块敷垫井壁之下,井口圆圈高出地面60厘米,井口由2块石板镌刻成矩形并拢而成,井面平台为石板铺成,四周为石砌围栏,此井水流充足,大旱不涸。今井址犹在。

△南海会馆遗址。明代后期,广东沿海到佛罗一带经商的人日渐增多,为往来方便,南海、新会、江门等地商人募捐,在佛罗市崖州地界建“南海会馆”。

道光丁酉年(年)、光绪戊申年(年)二次拓建重修。年佛罗 个*支部在这里成立,年前佛罗小学就在会馆上课,年后因小学迁移新址,该馆被拆除,现尚存“南海会馆”石匾存放佛罗镇白沙河谷本土博物馆内。

△奉官示禁碑:道光二十四年(公元年)八月立,因佛罗村土瘦民贫,盗贼蜂起,窝主日炽,*风骤盛。一些乡绅联名上书崖州和感恩县,于是在崖感分界处——佛罗市中街立一块“奉官示禁”碑,特示所有禁条共十一条。今碑尚存原处。

△度量衡碑,嘉庆十四年(公元年)七·月二十日,为统一度量衡,以防市侩奸商缺斤短两,从中盘剥,力求作到买卖公平。感恩县在佛罗市中街和崖州分界处立度量衡碑。碑文曰:“……米斗以二十为一升,秤以十六两为一斤。各照对值,定价公平,交易不得畸重畸轻,任意低昂。特立此示碑垂禁。”现碑尚存原处。(这是琼南地区仅存的一块古代度量衡碑)

△清朝嘉庆年间古崖州度量衡器物———“佛罗市”铁秤砣。此物形制锥形,重约市斤。砣身铸有模印铭文:佛罗市,落款处为“大清嘉庆官造”,嘉庆年间佛罗村作为古崖州昌盛地之一,佛罗市的蔗糖、盐、蜡、农副产品等贸易颇为发达,一度成为*流、乐罗、崖城等地区部分商品货源的供应地。

从商会会馆到奉官示禁碑,从铁秤砣到度衡量碑,折射出在明清时期,地属古崖州和感恩交界的佛罗地区,一段商业贸易的繁荣史。

五历史环境要素

5.2出土文物及历史器件

佛罗村一带自古就有人类居住。据考古发现佛罗村一带曾有古人类遗址,如放教坡古遗址,曾出土新石器——石拍,同时佛罗至尖峰一带,共出土2处计11件大小不一的绳纹青铜环形璧,据推断为战国时期器物,作何用途至今仍是考古之谜。

在白沙河畔隋延德县遗址一带曾出土汉代“玛瑙珠串”,也出土隋唐至宋代的的陶器和砖瓦片,如白陶等;

铁制生产工具品种繁多,清代海南*花梨木家具也流行起来。

△延德遗址出土的宋瓷

△新石器石拍和战国青铜绳纹环形璧

△海南*花梨桌椅

△佛罗村人林英缙的受匾。林英缙曾任布*司经历,官四品。光绪三年,钦命广东等处丞宣布*使司布*使杨庆麟为其题匾“藩屏佐理”。

△陈峻琚受匾“文启三饶”,是对陈峻琚任广东饶平县学正堂时对当地文化教育所做贡献的褒扬。文革时期,其后人将木匾取下将木匾之字抹掉,只字无存。

△陈峻琚受匾“饶平学正堂”、“奉旨特简”高脚木牌等。

五历史环境要素

5.2白沙河谷文化园

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位于佛罗镇白沙河大桥北桥头国道海榆西线公里处,占地面积22亩,是海南省 的民间私人博物馆。

△卫星地理图

△白沙河谷博物馆和馆长袁金华

△白沙河谷两个博物馆及图书馆俯视图。文化园现已建成海南本土文化博物馆两座,图书阅览室一处。

馆内展示黎、苗、汉族文物几千件,还建设了本土文化景观多处,有“南海神针”图腾柱、黎族母系青蛙屋、干栏式木楼、水车、仿古木桥3条、木船、北宋旧遗址甘泉驿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池塘2个、凉池1个、古冷泉1眼等,已构建成完整的本土文化旅游点。

△鹿皮鼓面

△原始崇拜石祖

△园内园林一角

△古冷泉1眼

五历史环境要素

5.2古树名木

佛罗村落及外围有数量不少的百年酸豆树(当地也叫“酸梅树”)。村东一里的田头村古酸豆树,树围要8多人才合抱一圈,估计树龄近千年,是目前海南最老酸梅树。

佛罗村酸梅头巷、梅村巷都以酸梅树命名,历史上这两条村巷酸梅树很多,现还有一些。粗略计算,村里现存百年酸豆树约30多棵。

酸豆树历来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树下可乘凉,是村民公共休憩的空间。同时酸豆树的叶芽、花、果都可吃,呈酸味,是消食、佐餐的好食材。寄托着村民和外出游子酸酸浓浓的乡愁。

六民俗文化

6.1非遗项目

崖州民歌

崖州客语方言咏唱、格律异常严谨且自成一体、蔚起于古崖州"西六里"乡间并向四周传播的一种汉语民谣。古老的崖州民歌,至今仍在传唱。

△崖州民歌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歌,它贴近生活,是劳动人民之间随感而发,真实朴素的沟通娱乐方式。

崖州八音

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它源于潮州音乐,有汉唐以来传统古乐的遗韵。它植根在群众之中,乡土气息浓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文化娱乐形式,是农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在古崖州西六里乡村,八音队也叫乡村锣鼓队,他们主要活跃于本地红白喜事场所,一般有5人配5音,即锣、鼓、钗、钹、唢呐。佛罗全村有两个八音队,每逢婚娶喜庆、丧事等都离不开八音队。

△崖州八音表演队

“装公”

也叫“抬公”,庙会的一种形式。每年正月元宵,关圣庙工作人员将庙里供奉的关公塑像抬出来,不少村民列队跟着走村串巷,俗称“装公”,保佑村民新年平安吉祥,万事如意。“装公”队列每到村民家门口,村民烧香祭拜,祈求保佑平安。可惜由于历史原因,这个民俗活动自年之后便一直停止至今,强烈要求今年一定恢复“装公”。

燃放孔明灯

每逢农历七月十四盂兰节(又称中元节),全村都沉浸在燃放孔明灯的民俗氛围中。村民用竹片扎骨架,糊上彩纸,成圆桶状。

△点上柴火,将孔明灯罩住,承接足够压力的热烟后,在下方中央用铁丝挂上浸泡柴油的*宝纸扎成的纸团,点燃纸团,松开手,将孔明灯徐徐升上天空。孔明灯花样众多,有七星灯,成排灯、牵手灯等。

当地习俗是通过放孔明灯,驱除晦气,放飞希望,同时又以孔明灯降落到自家院子寓意来年添丁,有“放灯得丁”的说法(“添灯”和“添丁”海南话同音)。其中老市供销老职工"克良公"最为出名,有“七星灯鼻祖”之称。但自环岛高铁开通以来,这个活动也被明文禁止,民俗传统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日渐消亡。

佛罗村婚娶嫁习俗

男女青年双方经过“逛号”情投意合,确定恋爱关系后,男方就会托与女方父母相好或亲戚去跟女方父母讲。也就是结婚的 步"托媒"

△送槟榔,“托媒”说好了,就是两次送槟榔,俗称送“小娄”、送“大娄”。送“小娄”是说亲,请媒人用藤篮带着槟榔到女方家说亲。

△“红纸合命”,记下女方生肖后,男方就将两人生肖用红纸写好,去请算命先生“合命"和定婚日,称为“红纸合命"定婚期。

△“红纸合命”后,就送“大娄”,比较隆重。大型的要十几个亲戚,挑着用红布系着的藤箩,一路浩浩荡荡的到女方家。送去的东西分别有礼金、槟榔、果品和写好婚期的红贴。礼金的多少,村里因时期不同,各有定例,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生活困难,少一些,目前一般都是一万元左右。

△搭棚吃夜晖:结婚前一天,“夜晖”(即晚宴)写对联,婚前安床。

△迎亲车队

△迎亲。一般都在凌晨3时到5时之间。男方雇请锣鼓队,带着“伴郎”,一路锣鼓齐鸣,浩浩荡荡地前往女方家迎亲。到了门口,鸣炮、响锣鼓,通知女方,女婿已到,做好接待工作。

△新娘开面,女方结婚的前天要请老妇人将脸上的毛用纱线绞干净,称为“开面”。现在,新娘都到发廊化妆。

△新娘出屋,出屋。女方“出屋”上车(以前是上轿)后,鸣炮,鸣锣鼓返回。陪同新娘的有两名“送亲”和一帮“同行”姐妹,本地称为“姨母”,“姨母”送的红包归新娘所有,由夫家招待。

按旧例,如果新娘有父或母逝世或本人是孤儿,在“出屋”前要哭,边哭边怨叹自己命薄,没有父或母来主持婚礼。

△举行婚礼,设宴待亲友。接亲到夫家后,和其他地方一样,进行“四拜”: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新娘入新房。

△亲戚朋友来喝酒,新郎新娘要到每桌去送烟送槟榔致谢。

△搭封,亲友喝酒后,自动去收红包处交款记封。一般收红包可够结婚费用,赚了个媳妇。

△闹洞房,结婚的当天晚上,亦有闹洞房的习惯。这里闹洞房,不是闹新娘,而是闹“姨母”,伴郎逗姨母,有时也过分一点,这里摸摸,你推我拥的也有,一房热闹。这一晚,一般夫妻不同房,也没有机会,加上新娘也怕新娘妆搞乱了,不好回娘家。

△回门,也称“回路”。结婚第二天的下午,新娘带着伴娘回娘家,女婿这边要送酒送肉送菜送米给新娘家,随行的还有“伴郎”和“姨母”。

六民俗文化

6.2其他民俗项目

每年春节期间,佛罗镇都举行农民运动会。佛罗镇各村的人民活跃地组队参加比赛。比赛的项目有;排球,篮球,象棋,拔河等,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

1

激烈的篮球比赛

2

排球比赛

佛罗镇是一个排球之乡,爱好打排球的人很多,有学生,社会青年、农民。他们在茶余饭后,劳作之间都喜好打排球娱乐。拔河是一项佛罗镇地区的人民喜闻乐道的民间运动,男人妇女都喜欢参加,观看的人民也热情高昂,欢呼声,加油声一阵阵一浪高过一浪人民都沉醉在欢乐的海洋中,为当地新春增添喜庆气氛。

△春节期间的书法比赛

△拔河比赛

七生产生活

7.1特色物产、商业集市

佛罗镇是我国冬季反季节瓜菜的重要种植和购销基地。

佛罗镇立足于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和农民增收,打绿色品牌,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目前佛罗镇已实现了以大棚哈密瓜、反季节瓜菜、金钱树为主产业的三足鼎立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成为了全县 的反季节瓜菜基地和设施农业基地,带动劳务、商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反季节瓜菜:哈密瓜、豇豆等

年,全镇种植瓜菜4.6万亩,其中大棚哈密瓜3万亩,豇豆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

花卉苗木:金钱树、仙人球、*花梨苗、沉香苗等

全镇金钱树种植达亩,为全省 的金钱树生产基地。仙人球、*花梨苗、沉香苗基地面积也不小。

七生产生活

7.2特色风味

△黑豆饭:为冬至祭祖和必吃的糯米饭。每年冬至,用当地特有的一种小黑豆和糯米一起隔水蒸熟成黑豆饭团,是祭祖必用供品,现在成了当地的一种美食。

△白耙:在过去,佛罗人逢年过节或者儿女婚嫁,家家户户都会打糍粑。白耙选用纯正的糯米,浸泡三、四个小时后,放入陶“甑”中,蒸熟,快速倒入石臼里,两人扬起木槌,一上一下轮番舂打,直到糯米粘稠如泥状,绵软柔韧为止。将芝麻、碎花生米拌白砂糖或者红糖包裹嵌入陷,置于手心搓揉,一个又圆又白、冒着热气的糯米团就是朝思暮想的乡愁食物。

△猪肚粑:将糯米粉用水和匀,取适量用擀面棍擀成粉皮,热锅,倒入适量油,油均匀热后放入粉皮热煎,火候刚好时取出,将事先做好的炸料馅放在粉皮上,裹好呈猪肚状,切段后便可食用。

△昌厚鹅:昌厚鹅仅在昌厚村独有,堪称鹅科中的“熊猫”,目前数量最多不超过只。自古就有“宁吃飞禽一钱,不吃走肉一斤”的说法,该鹅作为飞禽中的飞禽,集药用和美味与一身,在市面上更是一鹅难求。昌厚鹅是佛罗特色菜中的拳头。

△扁豆酱:采用当地特有的小扁豆制作。先将小扁豆煮熟沥干,置凉后加入生姜、盐等,搅拌均匀,放入石臼里舂烂后,装入陶器里密封,一周后开食用。可用来蒸煮新鲜海鱼,味道带酸,极鲜美。旧时生活困难,家里没钱买鱼肉,只能将扁豆酱煮熟了配饭吃,又因颜色偏黑似墨汁,大人将其称为“识字酱”,以此勉励小孩不要挑食,吃了扁豆酱,读书会很好。

△酸梅河鲜汤:酸梅芯伙同鲜鱼或者野虾一起熬汤,不需要太多调料,即可变幻出一锅鲜甜开胃的热酸汤。对身体如甘露般的滋养,成为了佛罗地区孕妇们的食养 。

△佛罗白糕和“石英瑞”福寿鱼都是不可错过的味道

八文化传承

8.2文化名人

三代连贡:陈峻琚、陈德润、陈炳敬

陈峻琚(~年),岁贡。出身书香门第,少年天资聪颖,才华出众,被送琼州府(琼台书院)读书,于乾隆年间到潮州府饶平县任训导。由于教绩显著,升为教谕,再升为候选知县。他博学多才,精于诗赋,通晓经史,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有“琼南冠冕”之誉,著有《得其树记》、《森宝书集》,现已散佚。他关心人民疾苦,家乡旱情严重,便跋山涉水勘察测量,查明水文,带领农民开通增银沟、老郑村沟、老蓝田沟十余公里,引白沙溪、溪子水灌田三千余亩。这些沟渠直到今天仍被使用。

陈德润:陈峻琚四子,嘉庆丙寅岁贡,南海教谕,历任十年,终于南海学署。其“司铎南海,俸满,留任粤秀书院掌教”,因笃行博学而被粤秀书院“院长”邱先德(其编选《唐人赋钞》一书)题赠“学海渊源”四字。

陈炳敬:字义利,陈峻琚孙,嘉庆戊寅恩贡生。博通典籍,弱冠超群,“选任直隶州吏目”设帐传经,模楷士子。寿七十四。

任直隶州吏目”设帐传经,模楷士子。寿七十四。

民间收藏家:袁金华

△袁金华,曾任小学老师、邮*局员工,退休后筹建佛罗“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及博物馆,任馆长。馆内收藏了近多件从古至今生活在海南的黎族、苗族、汉族人的衣物、饰品、农具、器皿、文字、图画等老物件。这些物件,是他40年来,走遍了海南的黎苗村寨和汉区乡村,耗费毕生精力和积蓄,穷其一生的个人私藏。

历史学家:林日举

林日举和他的书

《海南史》荣获海南省社会科学 成果奖编著三等奖

△年生于海南乐东佛罗村。琼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海南史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及宋代盐*的研究,参与主持和独立完成多项科研课题。《海南史》于2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国模范教师”:吴义

△年7月出生,乐东县佛罗村人。中共*员,教授。历任琼州学院*委委员,体育系/体育部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独、合著)专著2部,教材10部,完成部、省、校科研课题13项,获二、三等奖课题3项;教学成果三项分别获学校、省一等奖和二等奖。

画家:方宝价

△方宝价,佛罗村人,现任海南省热带海洋学院美术教授。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书画展,并获奖十多次,书画作品被有关单位及国外人士收藏。年荣获中国文化艺术部颁发的“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

△作品《森林深处有人家》获海南省首届中国画展“金奖”,年中国热带雨林花鸟《自然与生命》,长33米宽1.5米巨卷。

民间二胡演奏家:方高才

△年9月凭板胡独奏《公社春来早》荣获一等奖,后来又相继获得海南省音乐 奖“金椰奖”。年6月海南省第六届中国民族音乐国际大赛”决赛上,方高才凭借一曲二胡独奏《一枝花》摘得专业组一等奖。

书画家:谢星荣

△乐东县佛罗村人,乐东县前文联主席,齐白石第四代再传弟子。海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曾获海南省德艺双馨 艺术家称号。

广东省特级教师:方其栋

△曾任广东海南自治州一小、海口九小教导主任。年荣获“广东省特级教师”称号,堪称自学成才典型。撰写并发表多篇教学论文,主持的多项教育改革研究课题荣获了 奖项。

△今日佛罗

一个地方有没有温度,能不能吸引人,地不地道,主要看它的四点:一是正宗的小吃;二是老宅深巷;三是丰富的民俗文化;四是名人或者已故名人遗迹。

今天,中国的城市“千城一面”,所有的城市发展就是直接比楼多,比楼高。所以只要你是在中国,不管走到哪里,不外乎是一栋栋遮住你眼界的高楼,一条条看似很宽敞但却是堵得要命的马路,一个个装修得很得体的饭店卖的却都是没有记忆的食物。

这个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城镇化,很多传统的村落已经渐渐蜕化成城市,连无数的农民也不明不白的成为城里人。昔日里,村民在门前屋檐下拉家常、树底下吐着舌头乘凉的小*狗、街头巷尾的卖货郎、炊烟袅袅的情景已是鲜见。

从长远来看,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会消亡,但对老事物的体恤态度恰恰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还好,在乐东的佛罗老村,一些崖州古意在这里被顽固的保留着,她满足了诸多我们对旧事,对儿时,对理想故乡的想象,我希望这里不受外界打扰,希望这片乡愁的承载之地能长长久久。

往期精彩







































北京 白癜风正规医院
白殿疯用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jz/1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