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请 在潮汕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地方:你双脚跨在一条线上就可以向世界宣布,“我左脚踩的是温带,右脚踏的是热带。”这地方就是汕头市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下。什么道理呢?
由于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因此太阳光并不总是直射在赤道上。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的直射线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夏至是太阳直射到最北的一天。回归线也就成了地球上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这条线位于北纬23.5度,正好穿过汕头市鸡笼山,于是在这里建了北回归线标志塔,离汕头大学不远。标志塔下有一条黑线,就是形象的北回归线。许多人到这里都喜欢跨在这条线上摄影留念。这时,他便是一只脚站在热带,一只脚站在温带。你如果是夏至这天在汕头,中午时分太阳就正好是从头顶上直射下来,万物都把自己的影子收缩在自己的脚下。我们在地上直立一个竹竿,就会看出竹竿不见影的奇迹。如果在北回归线标志塔下看,日光会正好从地球仪中间只有十公分的圆洞照在地上,成为“北归窥日”的壮观景象。每年都吸引许多科学爱好者前往观看。
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只有从中国的台湾到印度恒河河谷一线,是绿色世界,其他多是海洋和沙漠。汕头正处在回归线与海岸线交叉点上,阳光充足,气候温润,水量充沛,物阜民丰,成为人类 生活区之一。在这一带繁衍生息的潮汕人,几千年来创造了潮人文化文明与世界。
二、东边下雨西边晒
“东边下雨西边晒,来得容易去得快”,是说潮汕地区天气变化快的特点。
潮汕濒临东海和南海,背靠着五岭东部的莲花山脉。陆地的低气压和海洋上生成的高气压,常常在这里交锋,并且形象地在天空上表演:半边天阴云密布,细雨涟涟;另外半边天却晴朗无云,艳阳高照。所以潮汕人出门都离不开伞:既用来防雨,也用来防晒。有的企业还在汕头市区设点,放了许多文明伞,让人们自觉取用、周转,以解不时之需。
这里的云,生成的快,太阳一出,散的也快;雨来的快,停的也快,在街道上常可以清楚地看出雨的分界线。
潮汕地区 的天灾,就是台风。入夏以后,台风警报几乎接连不断,所以在电视屏幕上经常可以看到台风的报警信号,大人小孩都认得。台风大多在菲律宾一带海域生成。由于地球自转的动力,加上亚洲大陆上气压低,自然向西北方向移动。首当其冲的就是台湾海峡和广东沿海。大部分台风经过千里奔波,到陆地时已锐气大减,造不成什么危害,反而给炎热中的陆地带来清风。这才使潮汕地区虽然地处亚热带,气候反而不及长江沿线的火炉城市那样干热。在汕头,天气一闷热,人们就知道很快会有台风吹来,且会洒下一场甘霖来降温。
不过,要碰上强台风正面袭击,情景就很不惬意了。几天之内,如临大敌,防台风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学校要停课,干部要巡查,渔船要返港,堤坝要加固。农作物都会受到损失,一些简易的竹寮茅棚,也会被吹坏。不过,这种在局部破坏力大的台风,平均每年只有0.8次。届时,只要台风一登陆,忍上一个小时,风势很快就会减弱,也是“来得容易去得快”,第二天风平浪静,有时可以在艳阳天下,出来收拾残局。
潮汕有许多竹寮建筑,大部分用于厂房、工作间,是用竹枝、竹叶编扎着一片片的篾片,用时像搭舞台布景一样,顷刻便可完成,轻的还可整体抬到另外地方。这种竹寮是经不住台风袭击的。老百姓却另有对付的办法。台风一来不是上房顶加固,而是索性将整个屋顶抬到地面上,用石块压牢。这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台风速度快,压力小,如果屋子堵得很严,房顶、门窗就会被“鼓”出去,随风吹走。现在全部揭开盖子反而安全。台风一过,原样恢复,便当得很。所以这一怪,实在“怪”得很有道理。
三、四季鲜花开不败
这是“云南十八怪”中有的,由于昆明号称春城。其实,潮汕的纬度还在昆明以南,更是四季鲜花不断,甚至在评选市花时都令人拿不定主意:汕头先选了金凤花,甚至特意修了一个金凤坛广场。初夏时节,火红的金凤花开满在绿叶之上,连成一片,拖长一片,真像是凤凰鲜艳的尾巴,摇曳多姿,喷发生机,让人激动、欢快、热烈。晚上衬以彩色灯饰,更让人分不清哪里是灯,哪里是花。
每年一开春, 出现的是木棉花。木棉在广东被称为“英雄树”,长得高大挺拔,先开花,后长叶。这一类的树木不少。耀眼的树冠,衬在蓝天下,像是吹起进*号的喇叭,催人奋进。
清明以后,群芳争艳。除了北方移栽来的松柏类树木外,几乎无树不开花。路旁的木槿花、紫荆花,水里的荷花,沙滩上的仙人掌,各家阳台上更是争奇斗艳,目不暇接。
接近年末,满城飘香:玉兰、茉莉、兰花,特别是珍贵的蝴蝶兰、怪脸兰、紫罗兰,各呈异彩。于是人们又把兰花选为市花。在潮州富丽公园的兰圃里,成千上万盆兰花竞相开放,成为节日人们必看的胜景了。
潮汕人除了爱花,养花,看花,还要吃花。许多花都能吃。北方吃的*花菜多是干的,潮汕人吃的却是未待开放的花苞,扎成一捆一捆的。还有硕大的霸王花,开成各种颜色的甘蓝菜花,都是居家常吃的。至于玉兰花、珠兰花、茉莉花拌在茶叶中吃,就不单是潮汕人才有,便说不上怪了。怪的是不少人专捡木棉树开的大朵红花,晒干煮水喝,可以清热利湿,解*利胃。咽喉疼痛,喝了就好。
四、沧海雕山石狗乖
在汕头礐石风景区山脚下,有两片海水留下的湖。湖边有一尊惟妙惟肖的石狗,蹲在那里,守望着对面山石上的珍珠宝贝。这就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海狗守珍珠”景观。这只“叭儿狗”高约五米,伸着舌头,两只大耳朵垂在两边,显出一副温顺的模样,十分逗人喜爱,引得游人纷纷在它面前合影留念。这个惟妙惟肖的“叭儿狗”,可贵之处是完全出自天然,绝无人工雕琢之痕。制造它的大师就是海风与海水。
潮汕地区沿海的山石,多是玄武岩与沙砾岩,质地比花岗岩脆弱,在海水亿万年的浸蚀下,形成了特殊的海蚀地貌。有的下边被海水冲蚀的速度快,仅剩一个石柱,上边海风吹蚀速度慢,被琢磨成圆形,远看极象个大蘑菇;有的,海水退去,仅剩海风在作用,变成上窄下宽的一片石林。这在潮州、揭阳、汕头三市交界的桑浦山麓,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海蚀地貌。因为这个地区向着东方,迎接太平洋海风的。同样道理,表现在台湾东海岸,也有的形成“女王头”等惟妙惟肖的奇观。
离海狗石向东不远,在白花尖大庙旁边,就有一片天然石林,里面有海象、石熊、石虎、石龟等,形成了一个石头的动物园,令人叫绝。
五、洋在里面海在外
地球上 的水面,人们称为洋,如太平洋、大西洋;小些的称为海,内陆称江河湖泊等。汕头却不同,她是世界上少有的既有内海又有外海的城市。外海衔接的是东海和南海,内海就叫汕头海湾,很像一条横在市区中间的河或湖,面积有杭州西湖的五倍。汕头海湾与榕江入海交汇处,形成一大片水面,却叫了个“大名”:牛田洋。
牛田洋是中国东南 的湿地,是咸水与谈水交汇之所,是地球上动物的家园。当候鸟迁移的时候,上万只鸟以此为家,繁育后代。有识之士正在呼吁在这里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的自然遗产。平时到这里,可以看见秧田碧绿,白鹭翻飞:水波不兴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令人心旷神怡。
虽然由于多年人工围垦的结果,牛田洋的面积已大为缩小。可是,她既叫“洋”,就有洋的脾气。一旦台风来临,浪借风势,前后撼涌,形成海啸,怒不可挡。年7月28日,一次大台风,就卷走了多护堤战士和大学生的生命。如今,纪念碑就在牛田洋旁的小山坡上,供人凭吊,引以为训。
近年刚建成的汕头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连接了海湾两岸,二桥又恰好在牛田洋、内海、外海三者分界线上,实现了汕头人以海为河、一市二城的格局,也更突显出潮汕内海外洋、洋小海大的特色。说起来牛田洋还是洋,算怪不怪。潮汕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乡村城市,开口叫“洋”的不知多少,比如潮州的浮洋,揭西的大洋。要是让太平洋知道了不气死才怪。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