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和舒适不可能共同存在。”?-GinnyRometty
生活中,你肯定听到过这样的话:"你需要跳出你的「舒适区」!"
假如你走进一家餐厅,连点一道没吃过的新菜都会紧张;或者你已经在同一个岗位工作太多年了——那么,现在是改变的时候了。不管用什么方法,跳出旧环境,才可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不过,跳出舒适区的好处,可不只是多吃一道菜那么简单。研究表明,跳出舒适区,能够极大增强你的生产力、创造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进而帮助你成功。
但是,凡事都要有度:如果你离开舒适区太远,导致你身心焦虑,那就说明你过头了。
信念的力量不可忽视。"舒适区"之所以包含"舒适"二字,是因为我们觉得待在舒适区很爽,不想离开。事实上,这就是你总是跳不出舒适区的重要原因:你知道自己应该跳出舒适区,但实际做起来却很难。
不过好在科学们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
年,两位心理学家发现:当身心处在舒适状态的时候,人们的各方面表现 (这听起来天经地义)。然而,为了增加或 化的自身的潜能,人们需要待在一个"适当的压力"的环境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适当的压力也是动力"。
正如《纽约时报》说的那样:
“如果你太舒服了,你就没啥产出。如果你太难受了,你同样也没啥产出。就像金凤花姑娘一样,啥事都不能太热或太冷。“
*MOOC小编注:金凤花姑娘(Goldilocks)是美国传统的童话角色。金凤花姑娘在森林中闯入三只熊的家,发现桌子上有三个碗里面有食物、有三把椅子。她嫌大碗太烫、小碗太凉,大椅子太硬、小椅子太软。由于金凤花姑娘喜欢不冷不热的食物、不软不硬的椅子——总之是“刚刚好”的东西——所以后来美国人常用金凤花姑娘(Goldilocks)来形容“刚刚好”。
适当挑战一下自己,能让你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事儿。就像登山一样,登山者肯定不是一开始就爬珠穆朗玛峰,而是从一个小目标——矮一点的山——开始,实现了小目标之后,再突破它,直到他们到达" "。
找到适合你自己的"适当的压力",让自己既能表现 又能突破自己,这就是正确的跳出舒适区的姿势。
下面推荐一些简单的寻找自己"适当的压力"的方法:1/小步向前走
就连美国奥运 和海豹突击队队员,都是依靠不断设定小目标来实现大目标的。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把你的目标分解成细小的、日常就能完成的小目标是实现大成功的最简单方法。
与其一头扎进深水区(不论是字面还是比喻意义上的"深水区"),不妨先在浅水区走两步。举个栗子,如果你想创业,《福布斯》建议你“先和一名企业家聊聊”。
2/保持好奇心
GinnyRometty还说,"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心。"
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开始,那就先从Rometty所说的"保持好奇心"开始。小到学做一道新菜、大到在工作会议上主动发言,都是你尝试跳出舒适区的开始。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大人物都是靠保持好奇心才成功的。一旦你开始跳出舒适区了,开始不断实现小目标了,你会发现你的舒适区其实也不舒服。
3/关键步骤:吓唬自己
EleanorRoosevel说:"每天做一件能吓唬到自己的事。"
她说的很对。想想上边《纽约时报》提的建议:
"你是不是会因为紧张害怕而不敢向前走?你是不是明明知道向前走一步就能让自己进步,但就是害怕而不敢走?"
吓唬一下自己,逼自己一下吧。面试的时候大胆点,想认识别人的时候主动说嗨——这些都是战胜恐惧、跳出舒适区的 步。
正如SherylSandberg所说:
"大到缺乏自信、小到不敢举手发言,任何事情都可能阻止我们进步。"
当然,这肯定不容易,毕竟我在这里动动笔比付诸行动简单多了。付诸行动是进步的开始,虽然你可能失败,但如果你在"适当的压力"的状态下待上几天,你一定会获得完全不一样的体验。真正的成功者善于利用压力的力量,他们可从来不会待在舒适区。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还是觉得自己没什么长进?
我想是因为:你在舒适区待的太久了!
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后者。可是,真的,不逼自己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难有长进。
-不要待在理解力的舒适区-
依照舒适区理论,我们可以将阅读分为舒适区、伸长区和恐惧区三个等级。
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理想的状态是待在伸长区,但很多人待在舒适区不肯出来。
多去看超越你已有经验的书籍,而不是沉溺于寻求共鸣,去看突破你当前认知框架的书籍,而不是一味追求观点认同。
印象很深的是,大一时和一个同学谈论过一个议题,当时觉得她的见解还挺有意思的。大三时我们又偶然谈起这个议题,当我通过阅读和思考对这个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期待可以进行更深刻的讨论时,她的嘴里还是老生常谈。我当时觉得乏味至极,你的说辞和两年前一模一样,知识没有更新,理解没有升级,你没发现自己一点长进都没有吗?
除了在阅读深度层面的不思进取,还有一种舒适区是阅读广度层面的。
?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所学专业,只看专业相关的书籍。
当时班上也有转其他专业的同学,可是我并不是想换到社会学专业学习,我只是在想,我为什么不能不受专业限制地学习呢?
这个问题一直埋在我心里,直到我通读《论语》时读到:君子不器四个字,脑子里电闪雷鸣。
?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职业里,只看有用的书。
工作以后,对职业有用是 的阅读动机之一。当然了,生有涯,知无涯,术业有专攻,以专业或者职业为轴心构建知识体系可能是 的选择。但是只看有用的书,未免无趣。
?还有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喜欢的类型中。
有一群人有一种倾向,只看一种类型的作家,更夸张的是只看一个作家或者一本书,仿佛除此之外再无能入他法眼的读物。我不相信世上再无更 的书籍了,不过是自己局限自己罢了。
逼自己一把,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读得多快多好。跳出舒适区,才能野蛮生长。
翻译/搬运:MOOC学院
公告: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非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以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留言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