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高污染,
让人想返璞归真,重回自然;
城市的快节奏,
让人想静下心来,回归森林;
住在“森林城市”中,
成为很多人都向往的生活。
想象中森林城市应该是:
仰望天空,天高云淡;
推窗见绿,出门见林;
张口呼吸,沁人心脾。
森林城市的本质是通过营造城市森林,
形成一个近自然系统的宜居城市。
然而现在森林城市建设中,
部分地区好像跑偏了~
都说,
别人家的东西比自己家的好,
许多地方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在森林城市建设中,
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盲目从外地引进一些名贵树种,
会不会引起生物入侵问题先不说,
可能引进的树种根本就“水土不服”,
直接死翘翘了~
据沿海省份一位专家介绍,
某市有一年因为刮台风,
倒了60多万株树,
都是一些外来树种,
凤凰木、羊蹄甲等,
这些树的抗逆性差。
但价格也很美,
每棵两三千元以上。
所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 的。
曾经有些地方刮起过“桂花潮”,
不惜把全城区的老行道树都换成桂花树。
虽然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但是桂花树生长速度慢,
生态效益弱,且价格不菲。
结果这些桂花树还不给面子,
受不了当地环境,
不得不又换成了原来的树。
还有些地方属于外貌协会,
钱什么都好说,但是一定要够美观。
重景观打造,轻生态建设。
就像城市房价一样,
城市绿化的成本也是按平米计算,
为保证景观效果,
一些城市对自然地形,
进行大刀阔斧的挖、填、搬,
很多道路隔离带,
每平方米每年成本在元以上,
其中维护成本就占了70%。
这些成本高昂的绿化,
非但不能达到低碳、生态的效果,
反而由于需要大量机械操作和人工管护,
排出的碳比吸收的碳还多。
与森林城市的初衷背道而驰。
也有些反复种了死,
死了再种···
还有一些树还活着就被迫退休的,
某省会城市市中心主干道在30年间,
已经换了好几代行道树。
一位知情专家介绍,
每次全城大升级,
城区的树冠率都会骤降20%。
十九大报告不是说,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吗?
这些也就忍了,
有些地方搞了那么多绿化,
却让人没有绿色获得感。
很多城市都是平面绿化为主,
灌木、草地什么的,
大型树木少之又少,
雨天不挡雨、晴天不遮阳,
体验很不好。
上周末去某景点,
还是植物园,
生生给晒的没走出去米,
不得已躲在一颗小树的树荫下,
忍热坐了2个小时,
为什么不回家?
还有一些城市,
觉得之前保留下来的树不好看,
就换成整齐划一的树种,
甚至搞一街一树改造,
把原本良好的生态效益都改走了。
一棵数十年的老树,
生态效益要比同等树冠的小树,
高出倍以上。
在涵养水源、保护地下微生物等方面,
老树也比小树强很多。
其实我们要建设的森林城市,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
但现实却仍然充满矛盾。
森林城市,
除了林地之外还要有杂草,
除了绿叶之外还要有落叶。
优美的环境和突出的景观必不可少,
独特而强大的生态功能才更为重要。
(整理自:半月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