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五少艺术作品展

尊敬的嘉宾:

您好!由品艺斋主办、汕头市装饰行业协会参与协办的《“同源异彩”—-潮汕五少艺术作品展》谨定于年12月29日(周五)10:00在潮州市文化馆开幕举行,诚邀您拔冗光临!

汕头市装饰行业协会

年12月22日

参展艺术家:郑少洲郑少文郑少雄郑少钦郑少燕

师出有“名”

  ——郑少洲、郑少文、郑少雄、郑少钦、郑少燕作品观感

  人生没有选择余地的除了祖籍、父母、兄弟姊妹之外,大概就是大名了。一个人的名字包含的信息近似于潮汕话所言的“暗卦”,也就是“日后之事早有伏笔”的意思。每个人的本名承载了上一辈对一个新生命的祈愿:或富贵、或康健,或雄强、或儒雅,或妍丽、或乖巧,或无所谓。即便日后改了名,其本名留存的信息仍将被录入“硬盘”,留存终生。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名字信息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时是父母起名时所始料未及的,包括性格塑造、自我认同,以至于对同姓、同名者的本能认同感,还有朋友圈子的形成等等。这不,这潮汕画坛“五少”就是缘于大名中的俩字重合而相知、相聚、相惜并一起举办画展的。

  在“五少”之中,郑少洲是一员老将了,其画名早年就在潮汕美术界广为人知。长期以来,他以山水画家的身份从事美术创作。他的山水画,带有极强的潮汕地域特色,那就是平原文化、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体。在其作品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郑少洲浓烈的家乡情结,潮汕人那种对乡土的眷恋以及对海洋的渴望在他的山水画中表露无遗,这两种情绪时常交执在一起,难以割舍。他的山水艺术风格清新明快,笔风爽利,给人以如沐春风的舒服感。基于对戏剧的喜爱,近年来他又涉足戏剧人物画的创作,这些作品延续了其山水画的格调,并进而强化了画面的戏剧化和趣味性,人物造型简洁,线条简练,顾盼之间,妙趣横生,在清秀的基调下平添了天真幽默的感觉。其水墨戏剧人物画,在潮汕画坛独树一帜。

  作为卓有建树的 室内设计师,郑少文则是最近几年才尝试水墨画的创作的。由于也曾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机缘,我早在十几年前就目睹过他勾勒设计草图的过程,那可以用“行云流水”或“水银泻地”来形容,当时我就是以欣赏艺术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设计图的。由设计而及于水墨画,视点自然与众不同。寻常水墨画家,多数是从情调及环境气氛着手构思的,而设计师的职业特征及思维习惯,决定了其兴趣点更在于结构美及形式美。于是郑少文的水墨画更喜欢取材于结构性比较强的景物,尤其是潮汕的老建筑,他饶有兴趣地勾勒各种老屋的结构,刻划屋顶墙头上的瓷雕和壁画,还有斗拱上憨态可鞠的木狮子。也许,对于设计过无数星级酒店、采用过各种进口大理石的郑少文来说,对斑驳老屋的深情图写,寄托着他对传统居住文化的留恋,以及对古代能人巧匠的拳拳敬意。

  郑少雄的花鸟画来源于较为纯正的海派传统。早年海派花鸟画风经由潮籍前辈画家自沪、浙等地习传至潮汕地区,经历数十年师徒传承,早已开枝散叶,反客为主,俨然已成潮汕“本土画风”,在一大批潮汕本地中青年作者中得到发扬光大。郑少雄的可贵之处,在于善于借鉴各地各派写意花鸟的不同趣味,糅合到创作中,于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既能感受到潮汕画人特有的敏感、灵秀的笔墨格调,又可领略到中原花鸟画厚重、朴拙的味道。笔者尤其喜欢他的藤蔓作品,缠绕、纵横之间,笔气雄厚,略无凝滞,是为佳品。

  郑少钦无疑是“五少”中思维最为活跃者,也是 表达欲望者,他身为设计师,然而又颇具文艺青年气质,常年沉迷于作画、写诗、为文,在入世和出世间来回穿梭。其文章字句瑰丽,意蕴玄奥,令人云里雾里不知身在何方,颇有“道可道,非常道”之感,复有些许“不可说,不可说”的意思。于是自然地,他喜欢画禅意水墨。在这批近作中,他取泼墨之法,先任由水墨在宣纸上自由游走渗化,再顺势导引成形,有所思而无所定,有所为而无所执,呈现了一个恍兮忽兮的梦幻世界。也许正是这个世界,给了俗务缠身的郑少钦一个灵*的出口,在这里他终于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郑少燕是五人中 的女性,年龄最小,她鼓捣的也是 女性特质的画种——剪纸。相对于水墨画来说,剪纸在当今艺坛属于相对偏门的艺术。在华夏北方地区,由于民间尚沿袭着逢年过节“剪窗花”的习俗,民间基础相对坚实,故而剪纸手艺得到比较好的传承,而在南方尤其潮汕地区,则属“稀罕”之物,唯在潮阳一隅得到较好传承(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跟粗犷憨厚的中原地区剪纸对比,南派剪纸则以构思缜密、细腻灵秀见长。郑少燕作为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的年轻一代传承人,她的努力殊属难得。郑氏剪纸多沿用传统题材,如喜乐、丝竹、丰收、祈愿、女红等等,繁密之间凸显空灵之感,在动、静之间,传统技巧和当代性之间获得了较好的平衡。尤其是和少洲兄画、剪合作的戏剧小品系列,则更加饶有意趣,窃以为值得继续尝试。

  师出有“名”,皆是始于缘分。愿这缘分像五位画家的名字一样,伴随一生。

  祝“五少”展成功,师出必胜!

                    文/陈映欣

                     广东画院专职画家

                    《广东画院》副主编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郑少洲,号一舟堂主

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市美协主席团成员、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汕头市机关书画院副院长汕头中国画院画师

春在枝头已十分69x69cm

金凤花正红69x69cm

秋风起贝儿肥69x69cm

浮天沧海远 波涛安悠悠

  潮汕本土画家郑少洲对海的表现可谓独树一帜。

  未为“形”之所羁绊,不拘于“动”之变幻。少洲画海高明之处,在于独具慧眼看到了大海“静”的一面。其笔下的海,不再是“涛似连山喷雪来”,不见狂野之气,而是一派波光粼粼、风平浪静,气度雍容。在其作品《海天秋帆图》中,可明显看到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追求。画作采用经典的“之”字形构图,浓墨虬笔,勾皴结合,画出沿岸礁石,稳稳压住近景。礁石上以大笔浓墨扫出丛生的芦苇,苇荡整体向画面左侧伏偃,由静生动。中景以中度墨色在两侧点染出大片不规则状滩涂,笔笔留痕,墨痕交错中滩涂本身湿润松软的质感和深浅不一的色调自然呈现。而几艘极具潮汕特色的红头渔船三三两两地停泊在芦苇荡中,不仅沟通了近景与中景的气机,更巧妙地打破了整幅画面横式构图的单调感。远景部分,以淡墨作群山封住左上角,径直放开画面右上角,一队渔船从此扬帆起航。而画面余下空间,正是画作的表现的中心:海。

  以简胜繁,巧妙布局。少洲不在海水细节上大做文章,而是运用西画光影效果,于海面中部大片留白,只在近岸处以*色渲染霞光。这种手法不仅具现代意味,也符合中国画空间造型规律,使原本深沉厚重的画面顿显敞亮、通透。整体而言,作品设色单纯,除作点缀“提神”之用的船头红色,浮标和白色鸥群,只用了*色和黑色为主色调。但这种单纯却绝不“简单”,将*色和黑(墨)色都画出了丰富的层次,如*色就由近及远呈现出自然而微妙的色阶变化,尤其是天际那一抹隐约如晨曦初露的鹅*,似有若无,显示出作者对用水、用色妙入毫巅的把握能力。在海天一色的霞光和金*的苇荡中,秋意油然而生,却毫无肃杀之气,有的只是丰收的喜悦。 ,作者在画面左上角题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人诗意与乡土气息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意境提升。

  单纯而不单调,丰富而不琐碎,是少洲画海不俗之处。更可贵者,是师古而不泥古,锐意出新。他以海为主题的许多直幅作品——如《渔乡秋韵》《春风又绿江南岸》《摇贝图》都采用了一种类似现代航拍技术的俯瞰视角,糅合传统山水画经典的“三远法”,不仅真实地表现了地壳和海平面球形的自然物态,更使画面获得了一种近于3D效果的生动立体感,这无疑是极具创意和匠心的。而在其一些扇面作品中,又力图在狭小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海的大气象、大格局,同时使画作不脱小品独具的意趣,可谓“小器”不“小”,“大气”不“空”。然而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大胆创新,郑少洲就像他笔下的渔舟,从未偏离中国画的主航道。他的画作,虽形式、题材多样,但无不笔墨厚重,气韵生动,最重要的是其气息中正纯静,绝无浮躁气与市井气。

  读少洲画作,其“有笔有墨”。“浮天沧海远”,“波涛安悠悠”,若以此唐诗喻少洲画作,想来最为贴切!

                       文/郑博洲

郑少文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设计师联盟副主席汕头市装饰行业协会会长汕头大学MBA校外导师韩山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南澳北回归线标志——自然之门设计者

篁岭晒秋46x35

听雨46xx35cm

心寄水云间44.5x直径19cm

以景怡人,以画悦心

常言道:名如其人,“文”者文人,雅士,“少”者表示谦逊,少文兄工书善画事设计,不仅名如其人,其字、其画亦如其人。

认识少文兄很久,其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驰聘室内设计行业多年,成绩斐然,名声鹊起,那个年龄段的设计师大都具美术基础,加之平时工作多用手绘图,自然天生与绘画有缘。但少文兄尤甚,近年更“不务正业”醉心于书画研习,且有惊人长进,作品频频展出,今更将笔墨付之青花,足见其用情之专,爱好之甚。

当今画者众,设计师跨界亦不在少数,然能画出倪端,则是凤毛麟角,观少文兄之青花作品,文人画味甚浓,几幢老厝,几叶芭蕉,便有一种茶烟轻扬的感觉,自有一番情趣与境界。“雨点芭蕉节奏轻,闲庭频传筝和鸣,柴门半掩待谁至,再煮清茗话夜莺”,这是他在一幅画中的题诗,也是他画画的心境写照,清逸而雅致,优雅的墨线、温性的笔触,细细地勾画出他对乡村景致的感受。这便是文人画的特点,不止是画给你看,更多的是画出自己感悟,心灵的感应,平常的物、平常的事,画给人体验。且因其设计师身份,作品每每构图饱满,角度独特,画景静而画意动,独有一番味道。“雨点芭蕉……筝和鸣、柴门半掩”,这些都是画内有景,画外有音,多么飘逸的意境。这正是作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设计师,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及人文景观受破坏等诸多问题表达内心困惑和                     文/一哥

郑少雄,笔名了然师从孙其峰教授。潮南*协常委

潮南区 拔尖人才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美协理事汕头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潮南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江苏省国画院画师河南省书画院画师峡山书画协会会长自劳地主人

金秋野果鲜x69cm

春江图x69cm

大好春光x69

喇叭里的声音——读画家郑少雄画作

中国艺术,贵在生命。中国画创作以布置意象为一,以作品的主题展现,意境的创造,画面的整体融合,其关键在于意象的经营。涉及到整个的创作过程。艺术的魅力在创新,新来自创造,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观察、体验及其深切的感受。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各不相同的现象,现象是外在的,感受是主观的,现象与感受的统一是能动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近日我读了数幅画作,印象颇深。其中一幅,特别醒目,画面简练清晰。主题构思、取材、造型、设色以及置陈布势等,思路开通、有得于心。艺术上有自创的脉路。

此作是画家郑少雄的新作。一根剥蚀斑斑的电线杆上,拴着一个高音量的喇叭,定位在视觉的中心点上,八只麻雀、神态动势于开合呼应之中。画面左上角,是晴是阴光线混弱的太阳,地面上放着两捆收割的稻子。右上角是题有“无事听鸟聊天”。画面左侧有一个长题数行,文意是作者小时候那个年代留下的深刻回忆。高音喇叭里的声音,是村里老书记向乡民们训话不止……。所题随画中物象之形之音而伸,直接对应、相互生发,以题发画融为一体。点醒画中作者视觉看不见的事物,导向深化而渐渐拓展,将观者的思维引入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个典型的时空,并使他感受到想象得更为深刻的内涵。

画面朴实简淡,且透出一种不祥的荒寒之气。景象是“文革”时期田间、地头、村口是最常见、最普通而又典型的一角。凡经历过“十年浩劫”这个年代的人,无不感到身上的伤痛,产生不同的心理和情感的反映。

“破四旧”、“早请示晚汇报”、“揪出这个、打倒那个”、“猪圈、牛棚”、“红卫兵”“批斗会”“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不得翻身”、“文斗武斗”,可谓天塌地陷。人人自危鸡犬不宁。诗人熊鉴为《哭无辜罗难者》呐喊:“不为辩不为冤,肃清阶级要清源。杀人无罪还行赏,一颗头颅六十元。”是啥藤才结啥瓜,上株祖考下连娃。武鸣道是开先例,砍尽枯藤铲尽芽。”《株连》乱杀无辜,曹营人人命,一夜之间变化无常。“生活难道不是一出奇异的戏剧,里面混杂着善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劣。”(雨果)这是一个 的时空,是惨无人道血流不止的时空,是中华文化被践踏毁灭而断层的时空,是炎*子孙最悲愤最痛苦的时空。这画外之境之情,具有显露强烈的表现性。反映了作者讲“仁爱”、“善行对人性生命的呼唤。”所谓“无事听鸟聊天”,实为静中寓动,是作者构思安排的一个时序、定向、连续运动溯推而深化的过程。借助于长题与形象,打开人心人性的突显,“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作概而言之有四:一、笔墨造形以题生法,缘景之意、外示沉静、内蕴情感。显现作者的心境与纯洁,亲和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二、作者在生活感悟中,视野广阔、思路深远。不仅在大自然中吸取营养。且进入到社会生活的观察。用题文点醒了主题、增强了绘画视觉的审美因素和心理效果。弦外之音、令人入想。三、人最宝贵的是生活,人生存的一切若棘、酸甜,都与生活紧密相关。如常的生活中充满了疑问。一切生活现象都有其根源。这疑问、根源要艺术家自身去寻找答案。自然中的生活物象,*宾虹先生说“舍取必须处于画人之艺心”生活是鲜活的、向前的、变化无穷的。四、中国传统是源流生机勃勃的一种文化命脉。亲切而品以自然。此作在整幅处理上,不刻求笔墨的小变化、小趣味,而充分利用曲与直、黑与白、虚与实、动与静、大与小对应的效果,突出拓展主题,以求整幅的主次分明,内外关联、调和对比的和谐,透析出作者挥毫时的心态、质朴、稳重、不修饰、自然流露。

画家郑少雄是一个写实纯厚、潜心学养、谦恭勤奋的画家。不随风、有见解、涉猎面广,有生活深度。在教学、教研和创作上,在他创办的“自劳地”,点点耕耘近三十年。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积极参与并主持策划社会的文化艺术活动“自爱良心地、有劳美育园”。培育出一批一批艺术苗子,送进了艺术院校,将素质教育和以德养地治园相融合,是画家艺路的独特追求。许多报刊杂志所发的作品,可见画家辛劳的丰硕成果。更可贵的,画家志坚不懈,始终坚持着清心自在、自劳自得、润物无声,让高雅艺术悄悄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做人作艺的宗旨。在中国绘画史上,花鸟画有着丰富而悠久的艺术表现和深厚的历史传统,名家名作不胜枚举。尤其是经典之作,望能多读多思,以古人为师,以传统为法。以古创新,新不失古。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一种生命状态的文化暗喻。艺无止境,在生活的磨练中,继往向前,攀登高峰。

                  文/刘云龙

                作家、书法家

郑少钦,号半耕

广东省汕头工艺美术学校毕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高研班结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汕头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获69x69cm

得遇寿者69x69cm

游山图48x48cm

山水间的闯入者

尽管通过水与墨的自然流淌形成的神奇渗化效果和浓墨勾勒、点划的符号机智地建构了传统样式的画面,少钦兄似乎并不满足于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格式,有意打破山水画固有的时空设定。他的画中,山还是山,树还是树,只是没有亭台楼阁,没有松下问童的文人,没有观瀑的散淡高人、临风而立的骚客。山水间多了三三两两古人打扮的拽着彩色气球的人、举着小红旗的人、跳绳的人、站在云端的人、骑着飞鱼的人。除了画面的神奇手法外,有着标点符号的白话诗题跋和题目更强化了画面的戏谑特性。他似乎不回避这一矛盾,甚至在制造矛盾,这一切是他想到的和想要的。

对传统山水画的评价已经形成完备的根深蒂固的标准,从创作到鉴赏都有最为严苛的尺度。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本质上就是对经典的演绎。在强大文化定势面前,中国古代绘画经典已经化为精神资源而不可超越,高古之境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企及,这使得每一个从事传统绘画创作的画家都步履维艰。

另一方面,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东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和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传统处在一个不断被稀释的过程。近代西方文化的涵化作用,以及作为文化基础的物质世界的深刻质变已经使传统变成一条回不去的路。于是,当代的中国画创作都在另辟蹊径,在符合种种期许的新的传统出现之前,无论用何种方式都是在冒险。

受过西方艺术洗礼的画家善于用构成、图式和样式去诠释传统的画面,找到构建画面的捷径;或者使用西方语言改造传统的手法,或者干脆以西方的语汇取而代之,其目的就是一个:找到一种既符合当代审美的又能连接传统的语言表现当下的生活状态。少钦兄把诸多矛盾的因素揉进传统的画面,都在指向这一目标。他用这样一种矛盾的方式来作为表达方式,有着近乎挑衅的姿态,而这一切都强烈地提示着“我”的存在。

少钦兄是个诗人,是现代诗的写作者。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文艺情结的人,写诗是他念兹在兹的一件事。诗歌写作是生于六十年代的文艺青年的标准动作,这一点足以说明他们这一代人的特征:西方的艺术和哲学才是八十年代青年人追逐的梦。他以现代诗来写作,因为古体诗的平仄、格律限制了他对现实的吟咏。事实上,传统是这一代人似是而非的遥远的梦。

一个以现代诗来写作的人,却用传统语言画画,这是为何?

一方面,相对于文学,在表达思想时,绘画需要语言的转换;另一方面,对于并非自身传统的西方艺术,尽管经历了30年的学习,西方语言要成为当代中国人表现思想的有效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为主要的是,少钦兄来自惠来,潮汕地区有着天然的传统文化环境,借用传统的语言来创作,对于潮汕人而言更加便利。于是,当他深思熟虑以何种方式进行创作时,他并没有像他的诗歌写作那样借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手法,而是借用了传统的样式。可能是意犹未尽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他就像一个调酒师一样,不忘往这旧瓶注入各式新酒。

面对未来,少钦兄的艺术面貌产生的效果很难说是尽在掌控之中,但这无论如何都是过去的生活塑造的结果。这一点对谁来讲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里,而我们本身就构成这世界。

                 文/许以冠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广东省美协美术教育艺委会副主任

郑少燕广东汕头潮阳人 非遗项目(潮阳剪纸)省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市潮俗工艺美术研究院常务理事工艺美术师

汕头市技术能手

区*协委员

潮阳英歌动京华x80cm

乡村新韵60x25cm

百年老埠商业盛景xx50cm

玲珑剔透,纤细娟秀——潮阳剪纸名家郑少燕印象

  广东为粤,戏曲有粤剧,音乐有广东音乐,国画有岭南派,都自成体系,饮誉神州。且被尊为国乐。那“旱天雷”、“雨打芭蕉”等等,堪比韵乐,百听不厌。其实,广东剪纸也很有地方特色。特别是潮州剪纸,以精巧细致、造型秀美、严谨舒朗、装饰性强著称,作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于世。潮阳剪纸名家郑少燕,正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的传承人。郑少燕的剪纸作品,在各种展事中令人   一是,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主题突出,很有生活情趣,诗情画意,及于画外。如作品《圣境歌和平》,剪出29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在南疆牌坊前,或吹笙箫,或奏琵琶,或敲大鼓,或击琴弦,或演出各种舞蹈。人物眉目传情,如暏其形,如闻其声,剪出一台歌颂盛世昌明的好戏,令人叹为观止;剪出了“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主题,真个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很有时代的气息。   二是,她善于架构复杂的巨幅画面,将丰富的图像元素无遮掩地置于同一画面之中,使作品饱满和谐、灿烂而富有生命力。如作品《和顺延龄》,剪了花团锦簇中的六羽仙鹤,呈展翅起舞状。画面主次分明,随势步形,繁密饱满,杂而不乱,稳中求变,具有强烈的动势,大写意气派。这件作品,原作直径70cm,呈花团型。它已不是剪贴在门窗上的小品,而是陈饰于大雅之堂的佳构了。作品《三宝献瑞》则成方形,剪了21个男男女女,或舞棒、或吹箫、或执鱼,寓意祥瑞,一派喜庆场面,颇富生活情趣。

  三是。她谙熟城市化的表现技法,作品富有工艺性和装饰美。各种艺术,犹如十八般武艺,性能各不相同。国画面对的是白纸,要用笔墨一笔一笔写上去。摄影面对客观事物的全景。快门一按,尽收眼底。所以简单的说,国画的用法是假发,摄影用的是减法。摄影在按动快门前,就要选取最简洁、最典型的景物。成像以后,又必须下裁剪的功夫,减去不必要的枝蔓。在剪纸领域,这些假发和减法都用不上了。但剪纸艺术的摺叠法,可以取得对称美;可以利用剪纸的二维特质,化解时空的束缚。可以在花朵上站一个小孩,在母鸡的肚子里剪两只小鸡。这又是它的优势。所以国画、摄影、剪纸虽然都是造型艺术,但剪纸更富有程式化和工艺性,更注重形式美。所谓程式化,就是根据客观事物的特征,进行概括、提炼、夸张,使之成为具有规范性的形象,创造出文质俱盛的形式美。郑少燕的作品,将剪纸艺术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完好地体现出来了。

  她长于人物剪纸。所剪人物,五官俱全,表情生动,造型古拙朴素,在适度的夸张变形中透出憨厚和和稚趣;她擅长阳剪(刻),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线条流畅秀美,刚柔相济,奔放神奇,且能巧妙地在人物之间以蝙蝠、瑞扇、团花等吉祥物作为连缀线,使整幅作品构图完整美观。这样不但作品无“散架”之慮,且收剪纸艺术“线线相连”的线条,凸显生机活力。她刀头灵,剪艺精。作品《巧绣春华》细若游丝的线条,工而不见匠气细而不致腻味,蕴涵细巧之趣。她的作品,动静、虚实、粗壮和谐美、镂空与留实这些辩证关系,处理得颇有章法,使整件作品体现出和谐美、图腾美和意境美。她的作品,表现在技法和语言元素上是传统的,却有她细微瑰丽、淳朴诗趣、造型夸张、稚拙天然的个人风格。她的作品,浪漫中显俊逸,脱俗中见传统,既像一曲民谣,又似一首田园诗,给人以思绪万千的艺术感受。

  剪纸,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独具魅力的美术。诗人艾青在《西北剪纸集》的序言中说“比起其他的民族艺术来,剪纸算是最健康、最淳朴的艺术了”。当代中国,剪纸艺术体现出的多元、繁荣发展的态势,是文化艺术发展的积极象征,也昭示着“剪纸的春天”悄悄到来。相信郑少燕定会“艺术当随时代”,在“纵向继承,横向借鉴”中,精益求精,创新前行,形成流派,为剪艺的明天大放光彩。

                        文/胡华丁

                  艺术评论家

浙江大学教授

展览







































怎么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食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sz/2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