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有些纠结的状况,自25岁开始的人生*金年龄段,走到三十七章所代表的36岁,人生正处在收获的喜悦之中。就在这个春风得意的时刻被告知现在不是享受收获的时刻,却是一个新的起点,需要从头开始创业,这样的提醒是很难被那个正在享受成功的人所接受的。然而,真实的发展环境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所享受的那个成功实际上不完全是自己所为,那是我自己在道的洪流中随波逐流而得到的。处在40岁左右的人,如果认不清当前的形式,在两年之后的那个岔路口,随意走上他以为的追逐继续繁华的道路,当道的洪流退去之后,就像被冲到沙滩上的贝壳一样,在他面前所留下的只是一条不归的迷失之路。
第三十九章:金凤花带
通过上面一章确定了人生发展方向后,我们需要知道前方即将抵达的人生岔路口有两条路可以走。选择哪条路,就等于选择了人生后半程的走向。在上一章的分析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什么,那就是选择有助于人文系统活力增加的那个方向。这样讲一讲似乎很容易,但是,身处其中的人生发展阶段,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却是不太容易的。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人生的前半程在外部的道的推动下正在呈现无往不利的繁华景象,就算是眼前出现选择,那条鲜花铺就的荣耀之路似乎是我们不容思考就会做出的选择。然而,这样看似顺理成章的选择恰恰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有些纠结的状况,自25岁开始的人生*金年龄段,走到三十七章所代表的36岁,人生正处在收获的喜悦之中。就在这个春风得意的时刻被告知现在不是享受收获的时刻,却是一个新的起点,需要从头开始创业,这样的提醒是很难被那个正在享受成功的人所接受的。然而,真实的发展环境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所享受的那个成功实际上不完全是自己所为,那是我自己在道的洪流中随波逐流而得到的。处在40岁左右的人,如果认不清当前的形式,在两年之后的那个岔路口,随意走上他以为的追逐继续繁华的道路,当道的洪流退去之后,就像被冲到沙滩上的贝壳一样,在他面前所留下的只是一条不归的迷失之路。
01
—
开启“自己”的人生之路
看来问题是严重的。选择需要准确地判断,以及坚定地执行。如果仅仅是简单的顺势而为,那么在这个年龄段中人们所感受到的外部趋势(也就是外部的道)实际上正在退却之中,并会在几年之后完全退去。可见,尽管如今的人生依然处在“无为而无不为”的无往不利阶段,但恰恰在这个时候需要人们选择彻底的转型,选择开启“自己”的人生之路。所谓“自己”的人生之路,是指自身完全独立地发展,不仅不需要向外部环境索取自身发展所需的道,反而逐渐地可以向外部输出生命的活力。子思在《大学》里归纳了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之路,这同《老子》五十四章中归纳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的顺序基本一致。然而,这条道路的 阶段“修身”,却是从四十岁前后的这一年龄段才开始的。
尽管这个所谓的“修身”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晚,而更加出乎我们想象的是,在本章所代表的38岁这一年,还无法谈及“修身”的话题,因为现在的我们还在那个“修身”阶段之前。现在所面临的是转型,是一个新的起点。
所谓起点就是一个事物的诞生点,像是宇宙的诞生;像是人的出生之前,开始孕育的时候;像是某个项目的立项之前,关于这个项目想法刚刚出现的时候等等。在一个事物出现之前,它并不存在,它的起点标注了它的出现。我们现在所说的起点,是“人生下半程人文系统转为由自身的德输出道供给系统”的这样一个事件,显然这样的事件在起点之前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人非要在这个年龄之前开始由自身的德来供给系统所需的道,而忽略外部的道,这样的做法也未尝不可。这就如同一个公司,尽管可以获得外部投资,可它偏偏不用,一定要通过使用自己积攒的资金来维持公司的运转,推动公司的发展。显然没有人会阻拦他这么做,只是这样做的效果不好。如今有很多有关灵修的讲座和课程,灵修说白了其目的就是试图通过从自己的人文系统中发现供给系统发展所需的能源,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修身”。这样的事情随时可以启动,但37岁之前做这样的事效果不好。人在*金年龄段遇到道的洪流是人生的美丽邂逅,刻意地躲开道的洪流,封闭自己进入修身是完全不值得的。更何况,一味地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如同进入物质世界的黑洞一样,将面临很大风险。当一个人在自己的*金年龄段,经历了道的洪流之推动,收获了“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体验,就会对道的运行和特点有深刻的认识。以这样的经历为基础,开始从自己的人文系统中寻找能量源(修身)的工作,才是更为安全而可行的。对于没有经历道洪流洗礼的人应该好好把握人生赋予每个人的那次美丽邂逅。而对于刚刚经历过了那次美丽的邂逅,刚刚体验了那次伟大收获(见三十七章)的人,现在应该好好想想如何开启一种全新的运作方式了。
02
—
一组初始条件
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开始呢?实际上道在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事物,但并非每一个道所创生的事物都顺利地按照“道生、德畜、物形、势成”的规律发展了下去。很多事物、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道所创生的事物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发展,而是在创生之后迅速地消亡了。换句话说就是,在道所创生的所有事物中只有那些获得了某种条件的,才能在诞生之后进入到成长、壮大、发展环节。比如天,也就是宇宙,就存在着许多的创生,但只有“这个”宇宙发展了,直至今天我们可以观察它、讨论它。这样说也许会引起你的怀疑,认为这属于推测。实际上,当今的物理学正在研究宇宙之所以能发展至今的初始条件,但是我们目前要将宇宙的那个初始条件说清楚依然有困难,好在我们还有一个迂回的方法。在前面的第二十五章,我们获得过一个研究世间万物的方法,那就是通过我们认识范畴中的四大,也就是道、天、地、人的等价关系,从其中一个入手,研究其它三个的方法。现在,如果我们觉得宇宙(天)诞生后得以发展的初始条件不甚明了的话,我们可以看看其它可以类比的项是否能够给我们提供相应的信息。对于“地”被创生之后得以成长发展的初始条件的研究比对于天的研究要来得简单许多,正好适合我们拿来借鉴。还是在前面的二十五章,我们就接触过“地”这个概念:
所谓地,指的并非是地球。地球还是属于天的,是若干天体中的一个而已。地球的特点和宇宙中的星球是一致的,它提供的是时空。这里我们要将之命名为“大”的地是承载的意思,它是一个平台,供万物在其基础上繁衍生息。这有些像是电脑里硬件和桌面的关系,硬件对应的是天,地球也属于硬件这一类。而电脑使用者每天面对的由操作系统提供的桌面所对应的就是地。《老子全文解说,第二十五章》
可见作为行星的地球并不是我们讨论中的那个“地”,行星有亿万之多,但是能够发展为具备承载能力的“地”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宇宙中找到其它的生命星球。为什么数量如此巨大的行星群体,产生具备承载能力的“地”的比例如此之低呢?那是因为,“地”在被创生后,需要获得一组条件,才能使得它得以发展。那些没有获得足够条件的,就没能发展、壮大为四大之一的“地”,而仅仅作为“天”的一部分存在于宇宙间。这样一来,可以得知,那组可以使得“地”在诞生之后继续发展的条件一定是相当苛刻的。正是由于条件的苛刻,生命星球才会在宇宙间如此之少。霍金在《大设计》的第七章“表观奇迹”中描写了这一组被他称之为极为幸运的初始条件:
我们的太阳系还拥有其他“幸运的”性质,如若丧失这些性质,高级的生命形式也许就绝无可能进化出来。举例来说,牛顿定律允许恒星轨道或是圆形或是椭圆(椭圆是压扁的圆,沿着一条轴较宽,沿着另一条轴则较窄)。椭圆被压扁的程度用所谓的离心率来表示,离心率是介于0到1之间的一个数值。离心率接近0就意味着椭圆近乎于圆,反之,离心率接近1则意味着椭圆被压得非常扁平。开普勒对于行星并不沿完美的圆周轨道运行感到沮丧,但是,地球轨道离心率仅有2%左右,这意味着它非常接近圆形。结果表明,那是我们撞上的大好运气。
……
事实上,如果地球轨道的离心率接近于1,那么当我们到达近日点时,海洋就会被煮沸,当我们到达远日点时,海洋就将会冻结,这使得无论暑假还是寒假都极不宜人。大轨道离心率对生命来说是无益的,因而我们拥有一颗轨道离心率近于0的行星,这就无比幸运。
在太阳质量与我们距离太阳远近两者的关系上,我们也是幸运的。那是因为恒星的质量决定了它释放能量的总量。 的恒星具有的质量约为我们太阳的倍,而最小的则只有太阳的1%左右。并且还有,假设地日距离给定,如果我们的太阳其质量仅仅减小或者增大20%,地球就将会比目前的火星更冷或者比目前的金星更热。
在传统上,给定任何恒星,科学家们就把宜居地带定义为环绕在恒星周围温度恰好使得液态水得以存在的狭窄区域。宜居地带有时称为“金凤花带”,因为要求液态水存在就意味着,正如金凤花一样,智能生命的发展也需要行星温度“恰合其宜”。如下图所示,我们太阳系中的宜居地带是非常狭小的。幸运的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形式来说,地球恰处其间!
……
现在,我们已经获知了数百颗这样的行星,并且毫无疑问的是,在我们宇宙数以亿计的恒星当中,还存在着数不胜数的类似行星。那使得我们行星条件的诸多巧合——单一太阳、地日距离和太阳质量的幸运组合——显得远非特殊,也远远不是地球专为取悦人类精心设计的引人注目的证据。各种各样的行星存在着。一些——或者至少有一个——支持生命。显然,当一个支持生命的行星上的生物开始调查他们周围的世界时,他们必然会发现他们所处的环境满足了他们生存所需的条件。
从霍金的描述中我们得知,由于必须只有一个太阳,行星轨道一定要非常接近圆形,恒星与行星之间的距离一定要非常合适,即所谓的“金凤花带”。正是由于如此苛刻的条件,使得宇宙中数以亿万计的行星之中,符合条件的行星不会很多。也就是说,“地”得以发展、壮大的比例是相当低的。
如果我们观察人的诞生,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人的起点是一个单细胞,它由一颗精子和一颗卵子组合而成。精子和卵子是组成最早期的那个“人”、也就是受精卵的必要材料。然而,那一对幸运的精子和卵子是从多少颗精子和卵子中“挑选”出来的呢?相当多!医学告诉我们,育龄女性每月产生一颗、有时会是两颗卵子。一生会产生至颗卵子。这些卵子中的极少部分成功发展成了人。简单一算我们就会知道,卵子转换为受精卵,进而发展为婴儿的比例是不到百分之一的。尽管这个比例很小,但是成功变成婴儿的精子比例就更小了,小到千亿分之一、甚至万亿分之一数量级。可见,精子卵子成功合成受精卵的比例和宇宙中成功发展成生命星球的行星比例是完全可以类比的。于是,我们可以推断,如今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一定也是获得一组苛刻的条件而得以发展、壮大的。与此相对应,应该会有千百万倍的创生,由于没有获得那一组初始条件而没有发展成“天”。
由此可以推知,世间万物,要想获得创生之后的壮大、发展,关键是获得那一组苛刻的初始条件,我们把这样过程称之为“得一”。如果我们观察眼前存在的东西,它们都是在以前,在它们诞生之初获得了那个“一”。
宇宙(天)得一而变清,所谓清就是广阔的空间。天所得到的那一组条件正是当今物理学家研究的课题。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信息可以让我们了解天所获得的那一组条件会有多苛刻。现在,有个弦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尽管我们的宇宙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组成,但是还有更多的维度存在。只不过它们都卷曲在量子尺寸的弦上,这样卷曲的维度有6个之多。也就是说,原本应该有9个空间维和一个时间维,但我们的宇宙呈现给我们的是三个空间维加一个时间维。如此一来我们就看到了天所得到的那一组条件中的一个条件,就是从9+1维度中选取4个维度,其中必须包含时间维,否则不会有我们坐在这里讨论天地的诞生。
地,也就是生命的承载,得一而安宁。这很容易理解,只有安宁的环境才能有万物生长。飓风、大幅度的温差、频繁活动的地表(地震、火山)都不适合万物生长。而我们所处的地球恰好所获得的那一组作为可以成为承载万物的地所需的苛刻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前面引用的《大设计》中的文字所归纳的:单一太阳、非常接近圆形的轨道、和金凤花带。
除了天和地,为了传道而打开的通道也需要满足某种条件才能工作。熟悉道纪宇宙观的朋友应该了解,孝就是传道。但是,人与人之间道的传递需要有个通道,在前面的第六章里,我们把这样的通道称为“谷神”。就是这样一个神,它也需要得一才能灵。人与人之间道的传递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时候会让人觉得那是某种缘分。比如我,读起霍金的文字就非常顺畅,我往往能够很快地捕捉到霍金要表达的意思。但这并不是我的读书水平有多高,同样是思想类的书,同样是道纪宇宙观,马斯洛和威尔伯的书,我读起来就不那么顺畅,往往无法把握他们要表达的意思,有时甚至读不下去。看来真有一种“缘分”存在,但用更为科学一些的话讲,霍金与我之间的传道通道,我们之间的那个“神”得一而灵了。而威尔伯与我之间的那个负责传道的“神”就没有得一。
有了地的承载,就会有谷物的生长,然而,谷物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丰盈的。如同前面的“天”、“地”、“神”一样,谷物也一定是获得了那一组可以让它发展、壮大的条件才行。现代农业如此发达,已经能够保证大部分种下去的谷物种子都可以顺利成长。这样的现象告诉我们,谷物发展、成长的那一组必备条件已经被人掌握,人们可以创造一个环境,使得谷物得一而盈。
从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推知,天下万物都是这样,必须得到那必要的“一”,才会顺利生长。
列举以上的事例,无非是要是要说明人文系统的发展、成长也是需要有一组必要条件的。二十五章我们曾经讨论了“道、天、地、人”这四大,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大”,是因为他们“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与天地并称的一大,而只有独立的人才是。为了区分“独立的人”和“人”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给“独立的人”另起一个名字。如何命名才恰当呢?“王”就比较合适。老子时代,诸侯林立, 众多。用“王”来形容那种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独立行动能力、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应该是较为恰当的。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抛开正在讨论的话题,说一说《老子》中的“王”。
03
—
“王”代表什么意思
《老子》中,“王”出现的次数很多,如果我们将这些“王”、“侯王”、“君王”都理解为具体的那些 ,那么《老子》就会被理解为君王的治国之术。这样一来,《老子》的思想价值、人生成长的价值就会被大大的降低。但是如果我们将《老子》中出现的“王”、“侯王”、“君王”都理解为“独立的人”的话,那么,这些能够掌握自身命运的人、这样的“ ”就会为人生成长提供很多重要的信息。我全解《老子》依据的是“通行本”,我一直主张不能擅自凭自己的推断而改变《老子》中的文字,以求能够解释通顺。但尽管如此,在《道篇》的解说中我还是改动了两处。一是第十六章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其中的“王”改成了“全”;另一处是二十五章的“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其中的“王”改成了“人”。现在,如果我们将“独立的人”命名为“王”,那么,这两章的改动就变得没有必要了。不仅如此,用“独立的人”这样的概念来理解那两章中的“王”,反而比“全”和“人”更贴切了。在这里分辨那两章中的“王”,并不是一定要将其改回去,毕竟“王”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中会引发一些歧义。况且那两章使用“全”和“人”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再用对应那两章的方法来面对这一章所出现的“侯王”了。在自此之后的解说中,我们就要使用“独立的人”来标注“王”这个概念。
04
—
独立人生也需要一组初始条件
现在回到我们一直进行的讨论。一个能够为自己做主的人,一个生活中的“ ”,一个“独立的人”,当然也要像“天”、“地”、“神”、“谷”一样,像“万物”一样,只有“得一”才能得以发展。“独立的人(王)”只有“得一”才能使得他的天下安定下来。这其实很好理解,一个不独立的人,他的生活会经常被外力所干扰,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无法决定自己何时走,何时停。他的天下就不是安定的。因此,当人生走到了40岁前后,在道所给予的无所不为的收获之中,那个自我感觉超好的人,却要在这个阶段开始新的人生。这个新的人生对系统的要求与以往不同,它需要从自身的“德容器”中获取系统所需的道。这是一种新的开始。和所有的事物开始一样,这样的开始也需要获得那一组必要的条件才能使此时开始的事业不至于马上夭折,进而走上发展的道路。可以这样说:整个人群之中,只有一部分人在40岁前后的这段时间,开始着手使用自己人文系统中的“德容器”来提供系统所需的道。他们之中,又有一部分获得了这个事件发展所必需的那一组条件,也就是“得一”了。他们逐渐独立于天地、社会之外,成为掌握自己人生的“独立的人(王)”。他们的天下也因为“得一”而安定下来。
现在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推理。如果天由于没有“得一”而没有产生广阔的空间,那么天就会崩裂。所谓“裂”,说的就是空间没有形成,又退回到诞生之前的黑洞状态。同理,地由于没有获得它形成的条件而无法安宁,那么它就将废掉。比如一个行星,没有处于金凤花带,它就不可能成为承载万物生长的地,对于承载这件事,这颗行星就只能被废弃。用于传道的谷神,由于没有获得那一组条件而不灵。不灵的通道是不存在的,它就会消失,也就是“歇”。谷物由于没有得一而不会丰盈,于是就会枯竭。推而广之,万物由于没有得一而无法生长、发展,从而会灭亡、消失。 ,还是要说到“独立的人(王)”,由于没获得那一组条件,其天下无法安定,从而会导致失败与挫折。所谓失败,就是一个试图走向独立的人、走向 之人的失败。也就是说,这个人原本从现在这个年龄段开始,试图用自身“德容器”中的道来供给系统所需。但是,由于他没有获得保证这件事发展、成长的那一组必要条件,从而他的努力就不会成功,就会失败,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他也就无法成为掌握自身命运的 。
由此可见,天的清,地的宁,神的灵验,谷的丰盈,还有万物的生和 的天下稳定,这些都是建立在“得一”基础上的华贵的建筑。而那些看上去并不怎么华贵的初始条件才是这些华贵的成果之根本、之基石。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成功人士说自己是孤独的。古代的君王也用“孤”、“寡”、“不毂(不谷)”来形容自己。甚至可以这样讲,一个走向独立的人,一个走向掌握自身命运的 ,他一定是“孤独”的。更进一步来讲,他之所以能够成为 ,是以“孤独”作为基础的。不是吗?并非成功导致了孤独,而是孤独导致了成功。原来,我们一直在追寻的那“一组”条件就在这里。“孤独”就是一个人可以使用自身“德容器”中的道来供给系统所需,进而成为“ ”的那一组必要条件。一个人,在接近40岁的时刻,需要获得孤独、获得独立性,这样的“得一”,才能逐渐使得自身的人文系统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展道路。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所谓的一组条件过于简单,甚至谈不上一组,只有一个。实际上,本章并不是 次谈到“一”,前面《道篇》的二十二章中也提到过“一”。那里是这样写的:“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在那一章的解释中,我们将“明”、“彰”、“有功”和“长”等同于人的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和不自矜”(这四不的解释详见二十二章和二十四章)。这个自我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出现在人生“工作期”的起点,在那里写的很清楚,只有“抱一”才是建设自身天下正确方式。因此,二十二章中所需要“抱住”的“一”就是这四不。现在,我们处在人生“管理期”的起始点,而“工作期”起始点要“抱住”的那个“一”对此时事业依然是有效的。因此,我们可以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和本章出现“孤独”一起合称为走向系统独立运作、走向 的那“一组”必要条件。
处在人生顶峰时期的人,所面临的是光怪陆离的世界。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抛却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华丽建筑,去展开一段新旅程,启动一个新的开始,这就如同要在美丽的玉石之中非要寻找一块普通的石头一样。显然,这有悖于我们的价值判断。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那美丽的玉石是由外部的道所构建的,当外部的到退去之后,那玉石也将消失。而我们现在需要为今后的人生构建新的能量供给系统,我们需要建设所需的基石。因此,在灿烂的美玉之中寻找普普通通的石头,尽管有悖于人们的价值判断,但却是着眼于未来的正确选择。
现在,我们将以上的讨论简化如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