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middot活动女性之美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2742.html

明月与作耳边珰

十指纤纤玉笋红

一年一度的妇女节又要到了,作为一个为纪念女权运动而设立的节日,它虽起源于欧美国家,但却在众多受社会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里长久得保留下来。女权主义从上世纪初传播至中国,但很快遭遇中断,直到80年代初,最早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的社科院和北大的几位女性学者才又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介绍到中国,而北大也一直作为女性研究的先锋力量而存在。

不过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妇女”作为一个统称词汇已经难以满足针对不同年龄层和特征受众的传播需求,所以这段时间抢占各大购物平台的往往是“女神节”一类的词汇。延展到高校,“女生节”也应运而生,这个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自发”节日被定在了妇女节的前一天,并最终演化为青春洋溢的高校文化,清北每年挤占头条热搜的横幅大战无疑成为了女生节最靓丽的风景线之一。

而今年的女生节,自然也要玩点不一样的。十余个院系联合极客实验室为各位女生奉上了崭新的体验活动。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把“女性之美”作为活动主题,通过推出耳饰制作和美甲艺术体验活动,期待将这些被时光晕染过的美的事物奉献给你们。

篇章十指千变——美甲体验

“十指纤纤玉笋红”

十指千变

今天,不论你走在哪个城市的街头,总会与几间门面不大的美甲店不期而遇,不论是法式、日系还是欧美,猫眼、镭射还是大理石风,每一年的流行趋势里总是少不了指尖的时尚悦动。现代美甲技术从国外涌入国内,而最早的美甲风尚却发源于古老的东方。

中国从周朝起就诞生了假指甲。以金银等贵金属打造,镶有宝石,或添加复杂的景泰蓝细节。美轮美奂的样式成为了贵族女性的身份象征。

染甲的风尚则始于唐代。唐朝诗人张祜在《听筝》中书“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其中“玉笋红”即指娇艳鲜红的指甲。古时,每到七月七日晚上,妇女们总要聚集在一起,用她们自制的染料,将十个指甲染得通红。如清代朱象贤《闻见偶录》记载:“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捣染指甲,红如 可爱。”当时染指多用凤仙花,清代赵翼《陔余丛考·金凤染指》云:“凤仙花,红者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直至退甲方渐失之,回回妇人多喜此云云。今俗则不特回回妇人也。”

到元朝,染甲风尚依旧,元末明初的诗人杨廉夫有两首咏指甲的诗,其一是《美人红指甲》,该诗吟到:"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弹筝乱落桃花瓣,把酒轻浮玳瑁斑。“佳人弹筝,筝声动人,那素手红蔻丹更是撩人心弦。其二是:“夜捣守宫金凤芷,十尖尽换红鸭嘴。一曲鼓瑶琴,数点桃花汛流水。”看来古人对红色蔻丹独有偏爱。

明清的染甲术更为普遍,诸多的诗句可以佐证这一点。清朝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晚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讲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红楼梦》第51回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晴雯生病,作者对其的指甲有详尽的描写:“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

年,受到汽车喷漆的启发,露华浓的MichelleMenard发明了现代意义上 瓶指甲油。但中国早在公元前年就呈现了用蜂蜡,蛋白与明胶做的指甲油。公元年时,宫廷里盛行带金和银色的指甲油。只是比起现代的指甲油来,更不易干,工艺逊色许多。

现代美甲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好莱坞的明星及名流贵妇们,英国皇室贵妇们搜集真甲,黏贴在先天性指甲残缺的指甲外表上,以改动手形的不美。从皇室到名流再发展到如今的大众化阶段,指尖的美丽从未缺席,而女生节,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一场可以自由创作的美甲体验活动,近70种颜色可供选择,各式甲贴和配件圆你一个闪闪发光的少女梦。

第二篇章耳畔流光

“明月与作耳边珰”

从古代到现代,女性的首饰盒里总少不了耳环、耳坠。这些闪烁于耳畔的星光,小小一物,将女性的温柔娴静展现的淋漓尽致。耳环作为中国古代八大定情信物之一,对于那时的女子而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写道:“旧时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而今虽然簪子已经不多见,但耳饰却推陈出新,仍然是经典不落伍的时尚潮流饰品。

耳畔流光

关于耳环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商周时男女皆穿耳,战国女子穿耳男子不穿耳,秦朝穿耳称贵贱标记,皇室贵族不穿耳,士庶女子必须穿,汉代女子皆穿耳,穿耳是对女子行为的规范,唐朝汉族妇女不穿耳,五代、宋以后女子皆穿耳。耳饰的流变见证了朝代和文明的变迁,留下了大量可考的历史信息。

魏晋繁钦的《定情诗》里写,“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唐代张籍则在《节妇吟》中书,“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其中的“明珠”二字也往往被认为指代耳环。不同朝代的耳环样式也有很大差异,汉代起人们佩戴耳珰,形似腰鼓,后来传说耳坠的出现与美人貂蝉有关,因试图掩饰自己耳垂小的缺陷而令银匠特意打造,后被世人模仿。宋代开始,耳环的发展迎来了繁荣,造型也更为现代和文雅。明清耳饰已经相对成熟,清代满人佩戴耳饰讲究“一耳三钳”,一耳穿三孔,戴三件耳饰,可环可坠,这在许多清宫剧中也很常见。

耳环在古代还有盼望儿女早日归还的意思。我们常听老一辈的老人说道“不上轿不扎耳朵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古代只有女子出嫁时才可以佩戴耳环,这其中蕴含着父母对女儿的殷殷期盼,希望女儿可以常回家看看。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耳饰一直伴随着女性追逐美的历史不断革新发展,而女生节活动也正希望把这样的美好传递给更多爱美的女性。3月9日,来自清华美院的小老师将为大家讲解耳环的文化和制作技巧,每位参加活动的女生都可以免费制作2只耳环带回去哦~没有耳洞的给姑娘也不用担心,我们为大家准备了无耳洞可佩戴的耳夹,满足你的爱美之心。

活动时间:

3月9日13:00-15:00每小时一场,共两场,仅限城环、光华、物院、信科、哲学五个院系的同学参加。美甲活动每场30人,耳环活动每场40人。

活动地点:

北京大学极客实验室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十指千变,耳畔流光,

希望我们,

都能拥有最美好的生命体验。

-END-

文字:VIVIAN

排版:VIVIAN

图片:互联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huangmua.com/fmtz/4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