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每天怎样才能都收到这样的文章呢?
答案:只需点击图片上边的《纵横史海》即可!
美甲,是古今爱美的人们从来不会放过的细节。但比起今人时尚的美化装饰,古人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眼下清宫影视剧层出不穷,提个简单的问题:身份尊贵的后妃与普通的宫女,最直观的区别是什么?是服装、头饰,还是妆容?这些都有可能。但要说最有意思的细节,却是贵人们的指尖上那长长的指甲套。
似乎每个初见这些奇怪物什的人都会有个疑问:戴着这玩意儿,咋干活?答案也很简单、直接、粗暴——人家压根儿就不需要干活。
美人红指甲
指甲套所透露出的内涵,实际上源于古人对于手的审美。《诗经·卫风·硕人》赞颂女性外貌,描写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首句就在说双手如柔嫩的白茅一样白皙,可见手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古人以手部肤色柔白为美,而指甲的红润更能衬托肤白之美,从历史记载来看,早在唐代,中国女性就开始对指甲进行染色装饰了,意在使其红润娇艳。唐张祜《听筝》一诗中“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一句,就透露出当时女性染指甲的习俗。
染甲是如何兴起来的?或许是因为杨贵妃。明人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记载道:“唐杨贵妃生而手足爪甲红,谓白鹤精也。宫中效之,此其始也。”传说杨贵妃手脚指甲天生俱是红色,惹来宫中纷纷效仿。这大概便是染甲开始盛行的原因之一了。
美人红润的指甲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格外动人。元代诗人杨维祯有诗极力刻画红艳之美,诗名就叫做《美人红指甲》:“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弹筝乱落桃花瓣,把酒轻浮玳瑁斑。拂镜火星流夜月,画眉红雨过春山。有时漫托香腮想,疑是胭脂点玉颜。”无论是抚筝还是把酒,拂镜或是画眉,指尖若隐若现的红色,都为女性的动作增添了几分妩媚。
金凤花就是凤仙花,从诗中可知,古人染指甲主要是用凤仙花。《本草纲目》就记载了凤仙花的这种常见用途:“凤仙,又名金凤花、小桃红、染指甲草……其花头翅尾足,具翘翘然如凤状,故以名之。女人采其花及叶包染指甲。”清人赵学敏在《凤仙谱》云:“其红花者,妇女每采以染指甲,故俗称指甲花。”另有一名叫做“好女儿花”,是南宋时得来,据崇祯年间吴彦匡所著《花史》记:“宋光宗李后小字凤娘,宫中避讳,呼凤仙为好女儿花。”
凤仙花染指甲,不知发源于何时,但最晚在宋代时就已经盛行了。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中详细描述了用凤仙花染指甲的方法:“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其中的明矾,充当媒染剂的作用,可使固色效果增强,颜色耐久。《广群芳谱》还记载了一个秘方:先用蒜擦指甲,然后以凤仙花泥染色,据说此法可使颜色“红鲜可爱,数月不褪”
以凤仙花染指甲的方法流传甚久,一直沿用,后来还与七夕乞巧联系到了一起,至今还是很多地区的七夕民俗。清代朱象贤《闻见偶录》记载:“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捣染指甲,红如 可爱。”袁景澜的《吴郡岁华纪丽》也有“夜听金盆捣凤仙,纤纤指甲染红鲜。投针巧验鸳鸯水,绣阁秋风又一年”之句。
遥想那些闺中的少女们,亲手把自己摘得的一小堆漂亮花朵捣成花泥,互相包起指甲染色,闻着花瓣的细碎香气,期待着指尖美丽颜色的绽放。这些精妙的小心思打发掉了多少孤寂的时光,或许,染指甲也是她们闺中无聊生活的小小愉悦吧。
不过对于染指甲,也并不是人人都欣赏的。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实名反对了姑娘们的这一举动:“凤仙止宜点篱落,若云备染指甲之用,则大谬矣。纤纤玉指,妙在无瑕,一染猩红,便称怪物。况所染之红,又不能尽在指甲,势必连肌带肉而丹之,迨肌肉褪清之后,指甲又不能全红,渐长渐退,而成欲谢之花矣。始作俑者,其俗物乎!”
指甲竟可作信物
古人对于身体极为重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毁伤。指甲虽被认为是“甲为筋之余,甲不敷截筋不替”,是可以剪的,但剪下的指甲却也要小心安放,不能随便丢弃。《礼记》中就专门对丧葬礼仪中指甲如何摆放做出详细规定。明熹宗朱由校死后,他的奶妈客氏跑到灵前痛哭,然后取出一只小匣子,里面装的都是熹宗出生以来客氏为他保存的胎发、痘痂及指甲等物,一起于熹宗灵前焚烧。
关于指甲,《韩非子》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次韩昭侯用手握住自己的指甲,假装丢了一片指甲,急忙命人寻找,随从一看,马上剪下自己的指甲献给他。——韩昭侯凭借这样的方式来考察随从是否忠于自己。从这里可以推测,韩召侯及其随从很可能是留着长指甲的,指甲的重要也可见一斑。
也许是出于对指甲的重视,古代画像中的人物常见长长的指甲,我们常见的孔子像中就可看到孔子老人家的长指甲。此外,古代的贵族,因不用从事生产劳动,蓄甲代表着无需进行劳作,可彰显其养尊处优的身份。从审美上来看,除了肌肤白润,指尖红艳之外,手部外形的纤细颀长也是古人所欣赏的动人之处,于是蓄甲这一凸显手部修长的修饰方式,受到女性的普遍欢迎。
《陈书·高祖章皇后传》记载,南朝陈武帝皇后章耍儿“少聪慧,美容仪,手爪长五寸,色并红白,每有期功之服,则一爪先折”,章耍儿聪明美丽,手指甲长达五寸,颜色红中透白,每逢丧事便会有一只手指甲先折断,断甲竟成预兆。
写到这里,不知道有人是否会产生一个“大煞风景”的想法——既然指甲这么长,那用来挠痒痒,岂不是很舒服?别笑,古代还真有这样的趣事。道教神话中有位美貌女仙名叫麻姑,蓄有长长的指甲。传说东汉时,麻姑曾应神仙王远之邀,降于蔡经家赴宴。麻姑外形是个看起来只有十七、八岁的美丽姑娘,头顶结一个髻,剩余的长发乌溜溜地垂到腰际,穿着光彩夺目。席间蔡经看到麻姑长长的指甲,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用那指甲来抓背搔痒,一定很舒服。想不到王远洞察了他的心思,大声地喝叱道:“麻姑是神仙,你竟然想用她的手爪搔背,大胆!”说完,就把蔡经捆绑起来鞭打一番。
笑归笑,指甲毕竟不能真的如此被亵玩,实际上,女性长长的指甲还常常被作为信物。唐代江南才女晁采与文茂相爱,常常鸿雁传书,曾经作《子夜歌》十八首倾诉相思:“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剪之特寄郎,聊当携手行。”晁采将自己的指甲剪下寄给情郎,说权且当是牵着手一样。
类似的作用,在《红楼梦》里也有。第七十七回,宝玉去看望弥留之际的晴雯,宝玉道:“可惜这两个指甲,好容易长了二寸长,这一病好了,又损好些。”晴雯伸手取了剪刀,将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并指甲都与宝玉道:“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
金驱护指甲
但是如此精美而又意义不同的长指甲,却天生脆弱,一不小心便有折断之虞。所以,一定要呵护备至。
怎么保护呢?这也难不住追求美丽的人们,为保护美丽的指甲,“护指”应运而生:用坚硬的物品做成筒状,套在指尖上避免指甲折断。最初的指甲套用竹管、芦苇制作,后来逐渐发展为金银等贵金属制作,又衍生出更多的装饰作用。
护指又名指甲套、金驱。中国古代妇女饰戴护指的传统由来已久,在自战国到隋唐的墓葬中,都有出土过用金片或白银铸成的护指。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出土的金护指,便由薄薄的金片卷曲而成,呈螺旋状向上延伸,粗细长短可任意调节,简练而实用。早期的护指的样式较为简单,形状细长略弯曲,指端尖细,材料通常是易于加工的金、银、铜等金属。
凡是看过清朝宫廷剧的人,一定对剧中妃嫔们手上纤长华丽的指甲套留有深刻印象,清代可谓护指最为盛行的朝代了。宫廷中有广储司和造办处的撒花作、累丝作、玉作、牙作、镶嵌作、珐琅作等部门专职负责制作后妃们的首饰,由于首饰制作技艺的提升和发展,护指的样式和材料较前朝都有了很大变化,纹饰极为精美华丽,种类更加丰富。护指的材质不仅限于金银等金属,还可采用翡翠玉石等制作,加之珍珠、宝石镶嵌其上,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錾刻、锤揲、焊接、镌镂、累丝、镶嵌等手法,再加上清代发展到 的掐丝、点翠等工艺,制成花卉、古钱、喜寿字等吉祥纹样,使护指更加精美绝伦。
爱美成癖的慈禧太后,几乎可称做是护甲的代言人了,她酷爱佩戴华丽的指甲护套。慈禧曾孙叶赫那拉·根正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书中讲述:“慈禧爱留指甲,尤其是一双手的两个无名指和小手指,最长可达七八寸,当然其他如拇指、食指、中指也爱留指甲。为了修饰保护好这一双手指甲,每天要用温水浸泡和用剪子修理,并特制了各色指甲套,戴罩在手指上,切切实实地保护好,以免受到外来损伤。给慈禧特别加工定制的指甲套有镂空嵌丝珐琅的,也有纯金的,名贵已极。”
女官德龄在《清宫禁二年记》中也描述过慈禧双手所戴不同材质的护指:“(太后)第三指及五指上有戒指数事,均玉制者。右手罩以金护指,长约三寸。左手两指,罩以玉护指,长短与右手同。”曾为慈禧画像的美国画家卡尔也说,慈禧在画像时“手戴玉钏及玉护指,光辉夺目,精彩照人”。画像中可清楚看到慈禧十指均蓄有长长的指甲,左手无名指和小指佩戴两只纤长的翠玉护指。
晚清时宫廷生活日趋 ,护指的制造工艺更加精细,达到奢靡的程度,护指质地发展出金、银、玉、玳瑁、铜、珐琅、玻璃等多种材料,形制也愈发纤长,实物中见到过的最长的指甲套,长达15厘米左右。其余如道光年间绘制的《喜溢秋庭图》、咸丰年间绘制的《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中,都可见到妃嫔蓄着长指甲,戴着金指甲套的形象。
护指不仅仅在宫廷中流行,民间女子也常常佩戴。清人陈裴之曾作《香畹楼忆语》,悼念其爱妾。裴之有妾王子兰,字紫湘,诗才与贤淑俱备,裴之呼其为“紫姬”,据他追忆,紫湘“指爪皆长数寸,最自珍惜。每有操作,必以金驱护之”。紫湘的指甲每个都留到寸把长,每次操持家事,都要用指套套住,以免损坏。现在在一些清晚期的老照片中,还可以看到各色女子佩戴指甲套的样子。
弹筝用义甲
除了修饰、保护作用外,指甲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实用的功能,比如演奏拨弦乐器。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地,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施弦高急,筝筝然也”,音色优美,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肉甲触弦是以真指甲的指盖兼指肉拨弦,演奏者手指与琴弦直接接触,发音浑厚温和,但音量较小。为了增大演奏音量追求明亮华美的音色,同时也保护指甲不被过度磨损,人们又制造了假指甲用以演奏,称为“义甲”。在 的秦始皇陵7号坑里,曾出土一件银器,大小与指甲相当,周围有小孔。学者陈四海结合其周围的艺人陶俑,认为这件银器就是弹筝用的义甲。这也便是目前出土年份最早的义甲了。
除了翅翎、银制之外,常见的还有骨制、竹制义甲等,西晋傅玄《筝赋序》附注说:“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其后的《梁书·羊侃传》记载道,羊侃生活 ,又喜好音乐,家中蓄养了很多乐伎,其中有一个弹筝者叫陆太喜,戴的是鹿角爪,长七寸。
唐代是音乐发展的辉煌时期,义甲的使用非常普遍,许多唐诗中都有对弹筝义甲的描写,如刘言史诗句“月光如雪金阶上,进却颇梨义甲声”。杜甫有“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李商隐有“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的句子。
戴义甲弹筝一直流传至今,在现代,演奏者对义甲的选择仍然很讲究,义甲材质上的不同、外形规格上的不同、厚薄尺寸上的不同以及制作工艺上的差别,都会影响到弹筝的音质和音色。
女子的一双手,除了辛苦的劳作之外,尚有机会被欣赏、被呵护,被蔻丹点染,被首饰装饰,又被历代文人墨客的词藻描绘记忆,指尖绽放的一抹美丽看似平凡细微,却足可以窥探千百年来女子们的生活百态和审美观念。
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将立即更正和删除相关内容。
赞赏